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宏智科技)曾是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于2002年7月9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由于上市后糾紛不斷,當時的公司第一大股東王棟(持有宏智科技18?郾03%的股份)提議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并已在中國證監會福州特派辦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備案。根據公司章程和中國證監會的有關規定,其擬于2004年1月11日自行召開并主持公司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關于改選公司董事會、監事會的議案。宏智科技董事會則于同日發布公告對此作出反擊,表示于2003年12月10日才收到股東王棟提出的關于自行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函件,并向全體股東確認,董事會從未收到過王棟的任何提案。在此前提下,王棟自行提議召開的股東大會無效。
2003年12月29日,宏智科技董事會以公司名義向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法院(下稱福州鼓樓區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依法判決確認王棟提議召開的宏智科技2004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的行為及相應提案無效,該法院于12月30日正式立案受理。2004年1月8日,法院又裁定駁回原告的起訴,并對此前作出的《關于暫緩召開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的通知》予以撤銷。
在法院駁回宏智科技的起訴后,王棟再次決定舉行臨時股東大會,并事先公告了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議程等事項。董事會這次同意由王棟自行召開股東大會,但表示要由董事長黃曼民主持會議。
2004年1月11日上午,在福州市美侖華美達酒店,由股東王棟和董事長黃曼民分別主持召開的股東大會幾乎同時進行,并對同一份提案,產生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表決結果。在雙方聘請的律師分別出具的法律意見中,股東大會的召開程序問題成為爭議的焦點。
在隨后一段時間里,雙方糾紛愈演愈烈。2004年3月17日,王棟向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福州中院)提起訴訟,要求依法判令公司立即結束法人治理混亂的狀態,停止對其權利的侵害,并對其1月11日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所產生的決議進行效力確認。2004年4月30日,福州中院作出一審判決如下:2004年1月11日由王棟、黃曼民分別主持召開的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所產生的決議均無效;被告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應當立即結束法人治理混亂的狀態,由2003年6月25日召開的公司2002年度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的黃曼民等人組成的董事會繼續行使對ST宏智的法定職權,同日產生的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亦應當履行相應的法定職責;駁回原告王棟的其它訴訟請求。同時,法院裁定,自本裁定送達之日起,2004年1月11日由王棟召集并主持的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產生的董事會、監事會停止對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后王棟不服福州中院的判決,向福建省高院提起上訴。福建省高院于2004年6月21日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由于股份有限公司股權分散,股東主要通過請求召開股東大會或參與股東大會來實現股權對經營權的制約。因此,享有召開股東大會請求權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來說尤其重要。本案的實質就是公司內部兩派人員利用股東大會的召開而展開的對公司控制權的爭奪。
1、股東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請求權。本案中,股東王棟表示,黃曼民方董事會已不能代表其作為公司股東的利益,按照《公司法》第4條、103條、104條的規定,持有公司18?郾03%股份的股東王棟有權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改選現任董事會,臨時股東大會應當在2個月內召開。但是現行《公司法》第105條又把股東大會召集權賦予了董事會。如果董事會拒絕召集臨時股東大會,股東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權利該如何保障?《公司法》卻沒有對此做出規定。本案中,在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請求遭到董事會拒絕時,股東王棟的做法是自行召集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該行為因違反召集召開程序的相關規定而被法院判決無效。
提案權是股東召開股東大會請求權的延伸,提案內容往往承載了股東請求召開股東大會的目的。《規范意見》第19條規定,單獨或者合并持有公司有表決權總數10%以上的股東(下稱提議股東)提議董事會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時,應以書面形式向董事會提出會議議題和內容完整的提案,書面提案應當報所在地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和證券交易所備案。提議股東或者監事會應當保證提案內容符合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公司法及相關規定都沒有對股東提案權的行使方式做出明確規定。筆者認為,按照法律適用的原則,在特別法沒有直接規定的情況下,應按照一般法的規定處理。公司法相對于民法,屬于特別法。本案中,股東王棟以郵寄方式提交提案,不符合民法中關于無效民事行為的規定,因此應對其效力予以認可。
2、股東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請求權的司法救濟。本案中,法院雖然確認由董事會召開的股東大會無效,但股東王棟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請求權卻沒有得到依法保障。如果董事會堅持不召集股東大會,法律也不提供救濟,股東的這一權利就形同虛設。在法理上,通常將股東大會決議的程序或內容違反法律規定時出現的問題,稱為股東大會決議的瑕疵。這種瑕疵又因存在于決議的成立過程中和存在于決議的內容中,分別稱為程序瑕疵和實體瑕疵。筆者認為,應對這里的程序瑕疵作擴大適用,它還可以包括股東大會召集召開過程中出現的瑕疵。本案中,股東王棟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董事會卻拒絕履行相關職責的情形,屬于程序瑕疵。根據《公司法》第111條的規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侵犯股東合法權益的,股東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該違法行為和侵害行為的訴訟。此時,股東王棟有權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強制董事會按照相應程序召集股東大會,以保障其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請求權。
3、關于《規范意見》中股東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請求權規定的商榷。本案中,股樂王棟和董事會均認為其都有權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依據之一就是《規范意見》。筆者認為,《規范意見》中關于股東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請求權的相關規定有值得商榷之處。按照《規范意見》第19條的規定,提議股東和監事會都有權要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同時要向董事會提交提案。而第20條、21條又分別對提議股東和監事會的這一權利做了區別對待,即董事會在收到監事會的書面提議后應當在15日內發出召開股東大會的通知,而對于提議股東要求召開股東大會的書面提案,《規范意見》則規定董事會應當依據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決定是否召開股東大會。該規定的目的是由董事會審查股東的提案,以保證股東請求召開股東大會的權利不會被濫用。但實際上,這樣的規定不僅違反了《公司法》的相關內容和立法精神,還可能導致更多的糾紛出現。
宏智科技股權糾紛案反映出了市場經濟運轉過程中人們要求細化法律程序的呼聲,研究和解決本案中的問題,對豐富我國公司法理論以及完善相應立法、司法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新《公司法》將于2006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但法律具有滯后性,無論如何修改,還會有新問題不斷出現,法律條款不可能窮盡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在討論公司法修改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關心的是如何使現行公司法的規定從不完善走向完善。實際上,如何更充分地利用現有法律去解決問題更應值得人們關注。比如,《公司法》已明確規定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東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應當在2個月內召開,董事會則應該負責召集股東大會,而本案中董事會為了自己的利益當為而不為,受理本案的法院也因法律規定不甚明確而沒有對股東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請求權提供司法救濟。這時,需要解決的是如何依據現行法律規定處理,而不是立法是否完善。
在公司立法早期,立法目標普遍偏重秩序,而在市場主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適應高科技時代的要求,提高公司經營運作效率的立法理念則應該相應上升到很高的地位。涉及到股東的權利行使方式方面,筆者認為應充分利用現代的一些高科技通訊手段,以適應知識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如股東可以利用電子傳媒通知、公告等方式來披露其相關信息,股東大會的召集召開也可以利用這些通訊方式等。新《公司法》在這方面沒有明確規定。我國臺灣地區公司法的修訂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鑒。臺灣地區公司法為了提高公司在高科技時代的競爭力,在許多方面做了修訂。如在對股東會的舉行方式上引進通訊投票方式,也準備承認股東會約定表決權行使的方式,規定極具彈性。相比之下,我們的公司法過多強調交易秩序和安全,有些淡漠和忽視了效率。今后再修訂公司法時可以考慮引入臺灣地區公司法這方面切實可行的做法。
另外,修訂公司法應為司法介入公司糾紛提供必要的空間以保護股東的合法權益。由于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公司董事擁有明顯的信息優勢和機會優勢,極易發生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情況。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如果得不到充分保障,就不愿意把其資金投入到公司來支持其發展。在我國,董事會侵犯股東合法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但以前的法律卻沒有對此類訴訟做出明確規定,僅有的個別條款也缺乏可訴性,尤其是對單個股東的權益保護不足。法院在受理此類案件時,通常會借口法律缺乏明確規定而采取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了結案件。這就違背了司法救濟的精神。新《公司法》中明確增加了股東訴訟的內容。其中,第152條賦予了股東派生訴訟的權利。公司承載了股東利益回報的期望,在公司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時,應當通過包括司法救濟在內的各種方式使公司的利益得到恢復,從而對股東利益提供保護。如果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而有關機構、人員又怠于履行職責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180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新《公司法》第153條則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從而在制度層面提供了解決公司高管頻頻侵犯股東合法權益這一難題的契機。但是法律同時也要對股東濫用訴訟權加以區分,比如如何判斷董事沒有盡到職責,如何判斷正常的商業風險等。對此,公司立法應該落實董事的責任,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所謂的商業判斷原則引進來,明定董事要為公司的最大利益行使職務。另外關于解決董事會與股東之間利益沖突的規范也要加強。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