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社會責任理念,發祥于美國,1924年由美國的謝爾頓提出。在英美兩國,企業的社會責任理念主要是針對作為企業的公司,特別是大型股份有限公司的權利膨脹以及由此所生之道德風險等現實情況而形成的,故企業的社會責任就被具體化為公司的社會責任。
任何一種社會理念的提出,都有所賴以存在的背景。而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一對傳統理論具有挑戰性的理念的提出,必然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上個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西方經濟學界發生了一場重大革命: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逐步取代自由放任理念而成為主流經濟學的觀念。該理論的集成者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通過對自由放任的私人企業制度的批判,進而主張對企業實行國家干預,使企業成為既追求私人利益,又能實現充分就業功能以及分配均勻的機制之工具。緊接著,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危機,而著名的羅斯福“親政”便是凱恩斯理論在美國的實踐。要求放棄企業一元化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該理論推行以后,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國家干預將企業的社會責任以法的形式體現了出來。同時,所有權限制的觀念和立法的出現,對企業的杜會責任的確立起了直接和間接的促進作用。而近幾十年來,大企業為了利潤而不顧社會公共利益,使得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問題日趨嚴重,諸如失業,通貨膨脹,環境惡化,能源和資源短缺等等社會問題,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批評,緣于公眾的壓力,企業不得不承認和接受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國家也以整體利益出發,為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承擔提供盡可能的法律上的制度安排,以促使企業履行這方面的責任。而且,現實中,企業的社會責任得到了愈來愈多的人士的認同,甚至一些企業和企業家主動履行其對社會的責任;企業的法人資格也在各國的立法中加以確立,這實際意味著,企業追求社會公共利益是不可避免的。這些,都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之提出與確立提供了一定的現實的和理論的資源。
而作為大企業的公司也是社會的基本經濟細胞,其盛衰榮枯事關一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美國的巴特勒教授更是盛贊:公司是現代社會中最偉大的獨一無二的發明,即使蒸汽機和電也不能與之媲美。在我國,公司被認為是指由符合法定人數的股東投資依法設立,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其之所以是獨立的法律實體,是因為它財產獨立,意志獨立,物質利益獨立和責任獨立,具體說來既是:由股東出資形成公司財產,股東只取得股權,股東個人無任何直接處置公司財產的權利,股東財產與公司財產嚴格區分。公司對其財產有完整的所有權,股東僅以其出資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公司作為企業法人,有自主經營權,不受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干涉,公司的經營活動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的。公司還擁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包括執行機構、決策機構、權利機構和監督機構。公司的以上特點使公司具備了法人的基本條件,所以得以對外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梢姡揪哂蟹ㄈ速Y格,當然包括企業具有法律主體資格,是法律實體。所以,就應該承擔責任。我們在討論企業的實體地位之時,切不可忽略經濟學屆關于企業理論的聲音。在經濟學屆,將企業視為契約,拒不承認企業的實體地位或法人地位。作為邏輯結果,這種理論也就不承認企業作為獨立享有權利和承擔責任(包括負擔社會責任)這種傳統經濟理論根據最大化假定,將利潤最大化定位為企業及其股東的最終乃至唯一目標,實際上意味著企業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單一的,那只能是股東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工具。這是企業目標的傳統定位。該理論是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反動。筆者認為:企業是經濟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企業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其行為必然會對社會產生各種影響。企業的社會性決定了企業在同社會的其他成員進行經濟交往時,既要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同時又要遵守法律和社會道德,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與社會一道解決就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資源短缺等方面的社會問題,并積極主動地贊助社會公益事業。
企業的社會責任實際上是企業的社會義務,而且是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的義務,對社會利益所負有的義務。所以筆者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義務相對應的,企業是負有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的統一體。
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利用權利、義務等機制,調節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使人們的生活服從正義規則的約束。其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違反法律規定就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否則,就會受到法律制裁。道德是人們關于善與惡、榮譽和恥辱、正義和非正義等問題的觀念、原則,以及根據這些觀念、原則而形成的人們相互行為的準則、規范。其以群眾輿論、意識為形式出現形成的,并為人們所接受。違反道德義務為社會所不齒,但國家不得對該違反道德義務的行為進行制裁。
法律和道德并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富勒認為: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的。道德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義務的道德”它是一個有秩序的社會必不可少的一些基本原則,它與法律最相類似。另一種是“愿望的道德”,是關于幸福生活、優良的習俗和人的充分實現這些方面的道德。它們與法律的關系是指:“義務的道德”所調整的對象同時也是法律所調整的對象;與此相反,“愿望的道德”所調整的對象,一般僅指違反道德的行為,而不構成違法犯罪的行為。在中國,一(下轉第55頁)(上接第58頁)個簡單的事實是:違反法律的行為一般來說也是違反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的行為。道德也不是超歷史、超時代、超階段的永恒不變的現象,它是隨著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關系的發展而發展的,它作為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并為經濟基礎服務的,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原來“愿望的道德”也演變為一種“義務的道德”,那由道德義務降至法律義務,而同時,法本身也有其局限性:法律并不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唯一手段,作為一種規范,其規定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穩定性、滯后性等特征必定會與具體的、多變的、千態萬狀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相脫節,想制定一個包羅萬象的,永久適用的法律也是一種幻想。所以,以前僅違反道德但并不構成違法的行為,由于當前情況需要或條件成熟時,就可以由法律加以調整。
正是基于以上認識,我們給企業設定了社會責任,將其定義為:企業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統一體,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統一體。
合乎道德倫理的價值要求。對社會福利和杜會公益事業的責任是企業的一種典型的道德義務。諸如向養老院、患病者進行慈善性捐贈,提供就業崗位,參與預防犯罪等均屬此列。對其所在社區經濟發展的責任也屬于企業的道德義務。它要求企業積極參與并贊助社區公益事業和公共項目建設,協調好自身與社區內各方面的關系等。法律義務是法定化的且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其履行的現實和潛在的保證的義務。這就要求企業按照相關之立法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還有一些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內容,既是企業的道德義務,同時也是企業的法律義務。如對消費者的責任,包括企業充分尊重消費者的權益和需求,真正承擔起增加產品花色品種,確保并不斷提高產品品質,抑制通貨膨脹,對債權人的確保交易安全的責任,對環境、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責任,對雇員的責任都是企業承擔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的統一。
在這里,我們必須明白: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決不同于加重企業負擔,更不同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辦社會”。因為企業責任更深層次上體現的是道德義務,企業積極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可以為企業追求更多的利潤,樹立良好的聲譽,作為企業的一筆珍貴的無形資產,其對企業和股東的長遠利益是大有益處的。
為了使企業切實履行其社會責任,就必須對其進行富有成效的制度安排。在企業立法方面,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在董事的責任與權限設計立法上賦予董事在利潤最大化目標之外的考慮所有公司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或者授予董事及所有公司利益相關者利益、權限,促使其履行社會責任,防止其濫用法人地位,同時借鑒美國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將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承擔納入到市場機制中。同時利用大眾傳媒,社會輿論去引導,號召企業切實地履行社會責任。
(作者單位:西北有色地質機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