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股改增持光明,達能不愿潛伏中國乳業市場
隨著光明乳業股改方案的塵埃落定,其股權易主紛爭也暫且告一段落。
在光明乳業此次股權分置改革方案中,無論上述股權轉讓在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在實施前是否獲得商務部批準,光明第三大股東達能亞洲承擔15000000元的現金對價;同時,達能亞洲分別向牛奶集團和上實食品以4.OS元的價格收購44099410股、共88198820股的光明乳業非流通股份,使其在上述股權收購全部完成后持股比例達到20.01%。這是自2003年11月以來,達能對光明實施的第四次收購。從最初的3.85%到現在的20.01%,達能增持光明股份只用了短短兩年多時間,顯然,達能的胃口不在于20.01%,它很有可能繼續增持光明。
20個世紀90年代初起,雀巢、卡夫、達能和帕瑪拉特等國際乳業巨頭開始紛紛進入中國,然而,在近乎十年的時間,魚龍混雜的中國液態奶市場讓跨國巨頭們無所適從,最終潰退。但是,中國乳業的巨大容量始終吸引著這些曾經敗北者的眼球。他們或潛伏或觀望,試圖尋找機會東山再起,達能就是其中一員。2000年,當達能將其虧損近10年之久的達能酸奶品牌無償交給光明經營到2011年的那一刻起,就重新踏上了其二次征戰中國乳業市場之路。
達能此次的征戰路線就是參股——增持——滲透——再增持——控股。
此次借光明股改之際,達能能夠再次順利增持。基于四點因素,而這些因素可能會成為達能繼續增持光明的推動力量。
首先,達能在全球的業績表現良好。作為全球第一的乳制品生產商,達能在包括亞洲在內的世界各地區發展良好。2001年以來,達能全球業務的銷售增長率和營業利潤率均呈趨高走勢。2005年,分別達到6.7%和13.35%,其中鮮奶產品在全球的該兩項指標分別為7%和14.2%。同期,達能在亞洲業務的銷售增長率和營業利潤率分別達到12.9%、11.5%。達能有能力,也希望將其良好的發展態勢延續到中國,事實上,這也是其一直以來的渴望。
其次,中國乳業的發展潛力巨大。至少有兩個理由,可以說明中國乳業巨大的增長空間:一是中國每年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大約為8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為100公斤:二是世界100公斤的平均消費量中,除液態奶外,還包含了很多產品種類,如奶油、奶酪、含乳點心、含乳糖果、含乳方便食品、不同功能的奶粉以及酸奶等等,而在中國.過去幾年,乳業的高速增長則主要通過城市居民消費液態奶完成,在廣大農村,液態奶的消費仍然幾乎是空白。

第三,中國乳業的發展局面為達能提供了資本運作的良好時機。反思跨國巨頭在中國第一輪全線潰退的兩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初中國乳業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和消費者不夠成熟的乳品消費觀。
中國乳業經過幾年的激烈競爭,小企業不斷被收購、兼并,市場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2005年,中國液態奶市場TOP3集中度達到61.3%,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這意味著,中國乳業無序發展的狀態已經基本結束。同時,國民對乳制品的認知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費觀念也日益成熟,開始講求乳制品的生產工藝和配方。這對于以技術、管理、資本運作見長的跨國集團來說,是一個大好形勢。
還有一點不該忽視,那就是光明的業績增長漸緩,與第一、第二的差距加速擴大。
1998—2002年間,光明乳業的發展勢如破竹,其在中國乳業市場之強勢地位無人能撼。然而,自2003年,老對手伊利拔得頭籌、新軍蒙牛劍露鋒芒,中國乳業形成伊利、光明和蒙牛三足鼎立之格局后.光明一枝獨秀的風光不再。
2003—2005年間,光明的主營業務收入開始蝸牛爬升,增長率大幅降低,從19.11%降至1.74%;主營業務利潤逐年減少,在2004年,首次出現負增長,且降幅高達10.46%;同時,凈利潤減少之幅度前所未有,從2.82億元驟降至2.11億元。而在同期.與光明發展滯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利和蒙牛的高速增長。2005年,伊利和蒙牛的銷售收入雙雙突破100億大關,將曾經比肩的光明遠遠拋在了后面。
應該說,2006年對于光明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能否走出谷底,是光明繼續留在乳業第一陣營、拓展全國之關鍵所在。在這個時候,光明并列第一的兩大股東同時出讓股份給達能,達能因此而能夠在光明乳業董事會列一董事席位,其意義不言自明。
對于達能來說,雖然目前戰略伙伴光明處在內憂外患之際,但其依然是一只績優股。單看銷售收入及市場份額,銷售收入69億、液態奶市場份額低于4.1%的光明似根本不能和伊利、蒙牛相提并論。但從獲利能力上看,光明仍然不可小覷。2005年,光明的凈資產收益率為10.1%,只比老大伊利低3.4%。而在2004年,這一指標甚至高出伊利4.3%。
達能能否力挽狂瀾。扭轉乾坤,延續光明、蒙牛和伊利的三足鼎立之勢?尚待以后驗證。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達能在中國的潛伏期已經過去,它將立足光明,在中國乳業浩瀚的海洋上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