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市公司股權分置以超乎想象的順利快速推進的當口。2月15日,財政部在人民大會堂發布了包括1項基本會計準則、38項具體會計準則以及48項審計準則在內的新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體系。其中,新會計準則將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全面執行,其他企業則鼓勵執行。近期一些股票的走勢已經凸顯,新的會計準則正在催生內地上市公司的價值重估。據廈門大學會計專家黃世忠透露,新推出的會計準則有90%的內容都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相同,財政部將在今年6月就新的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財務人員進行大規模的正式培訓。
影響不容忽視
股改的深入意味著市場將面臨新價值體系的重構,而新的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價值重估的影響同樣重要。比如新會計準則在投資股票計價方式,債務重組損益確定、資產減值規定、投資性房地產規定等方面的歷史性變革,必將極大地改變財務報表數據,使上市公司利潤短期內發生劇烈震蕩,對資產的市場價值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帶動A股價值的重估,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監管層在這一時期推出的新會計準則,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對中國股市被推倒的價值體系的重建,這對于每一個上市企業及市場投資者來說,都意味著新的挑戰和機遇。
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在很多方面都給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帶來變革性的影響。在此,筆者將就新的會計核算理念對企業中長期利潤走勢所產生的深刻影響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減值“調節器”誘發“趕集”上演
減值沖回,一直是某些上市公司熱衷的秘密武器。常見操作手法主要有:其一.在今年大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使得今年大幅虧損),明年沖回,從而做出明年扭虧為盈的財務報表,避免退市;其二,選擇某一年超大額計提,其后幾年緩慢沖回,制造業績小幅穩定攀升的財務報表,借以操縱利潤。
然而,新的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商譽等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不得沖回。這對于那些已經利用大幅計提減值準備“隱藏利潤”的公司而言,“減值準備”巨額沖回的“趕集”現象很有可能會在2007年1月1日之前集中上演。從實際公司計提的跌價準備來看,據WIND統計,截止2005年三季度,1354家A股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約為226億元,主要集中在化工、煤炭、鋼鐵、汽車和信息家電等行業公司,它們若在2006年轉回部分跌價準備,便會極大地影響當期凈利潤,使每股收益攀升。
債務重組引發利潤“重生”
2001年以前,會計制度規定將債務重組收益直接計入當期損益,這曾一度使得市場出現一系列依靠報表重組進行“烏鴉變鳳凰”的把戲,這在當時一些ST、PT公司中影響尤為明顯。于是,現行會計制度將重組利得直接計入資本公積。但新的債務重組準則改變了這種“一刀切”的規定,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對于實物抵債業務,引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上市公司很可能因為債務豁免而產生巨額利潤,特別是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看到公司出現虧損或面臨ST的情況下,出于維持公司業績或保住“殼資源”的考慮,其極有可能通過債務重組為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產。那些有可能獲得債務豁免的公司將被投資者重點關注,“烏鴉變鳳凰”的游戲有可能再現資本市場。
房地產企業的利潤“飛升”
新增的“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將為房地產板塊帶來利潤飛升的契機。新會計準則指出,如果確有證據表明投資性房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地獲得,就應當采用公允價值予以計量,也就是說上市公司的投資性地產溢價將在賬面上得到充分體現。
本輪房地產已經持續景氣了6年之久,一般情況下,投資性房產的公允價值都遠高于成本價。此類上市公司將相關資產重新估值,將帶來賬面凈資產的大幅激增,使得相關會計數據更能反映近年來房地產的增值態勢,這也是市場對上述房地產板塊價值重估的挖掘。G金橋、G陸家嘴前些年在樓市大牛行情中對物業投資的大幅增長,使得人們相信,目前G金橋實際凈資產超過賬面數60%以上,這也是眾多房產板塊近期反復走強的主要原因。
利息資本化“施惠”大型設備制造商
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規定,企業發生的借款費用,可直接歸屬于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時,應當予以資本化。這就意味著,為生產大型機器設備、船舶等生產周期較長且用于出售的資產所借入的款項,其所發生的利息資本化,將被允許計入存貨價值,而不再直接計入損益。也就是說,可資本化的資產不再限于使用專門借款購建的固定資產。這對于大型設備制造商而言,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進而提高會計利潤的“利好”不言而喻。
“證券投資盈利”大幅提升企業價值
新的投資準則,修訂了調整投資的分類方式。調整后的投資分類為:交易性證券投資、持有到期投資和權益性投資,其中交易性證券投資類似于原先的短期證券投資。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量,而是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2005年6月30日,共有526家上市公司進行了短期投資,金額為840.7億元,扣除5家銀行類上市公司后仍有199.5億元,其中投資余額超過1億元的公司達到了53家。新準則下,如果證券市場表現強勁,這些公司無論是否處置短期投資都將獲得較好的賬面收益。
衍生金融工具誘發金融企業利潤波動
按照舊會計準則,金融企業的不良貸款,多采取賬外披露、表外注釋的方法。新準則中有4項具體準則主要適用于金融企業對金融企業的會計調控力度明顯大干一般行業。準則要求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從表外移到表內反映。即把企業以前不確定的風險量化,這就有可能導致企業在季度與季度之間、年度與年度之間形成巨額利潤波動。
上市銀行和證券公司應善用衍生金融工具這把“雙刃劍”。不但要考慮現金流等經濟因素,還要考慮衍生金融工具對報表的影響,以避免利潤波動過大。
問題仍需重視
新會計準則在增加會計報表可靠性和降低企業國際化成本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
在現行會計準則體系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有一個公開的秘密,即財務報表中“手腳”繁多,利潤或虧損往往不是經營業績的反映。而是“做賬”的結果。新準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上市公司調節利潤的手段,使得公司年報更為“可靠”,如資產減值損失的不可轉回。
此外,在現有會計體系下,國際投資資本往往會選擇那些含H股或B股的公司,因為這些公司的財務報表經過境外審計,會計數據更為可信。新的會計和審計準則在大多數內容上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一致,這對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戰略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降低了境外投資人在投資和并購中的選擇成本。
但是,在新政利好的情況下,冷靜的思考也必不可少。新會計準則雖然使得上市公司報表更為“可靠”,但利潤調節空間仍然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講,新準則是增加了利潤的調節彈性。例如在資產減值準備的不可沖回中,新準則并未能完全封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通道,因為新準則并未明確針對存貨、短長期投資等項目的減值準備能否沖回的問題,上市公司仍可以運用存貨和應收賬款的減值準備來進行盈余管理。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是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利潤操作點。當企業對外進行股權投資時,按照新金融工作的相關準則,要按照公允價值予以披露。但目前中國內地的評估機構一般者就針對企業的有形資產進行評估,對于金融類資產公允價值的評估經驗比較欠缺,專業人才缺乏,因此理論上操縱利潤的空間個分廣泛。
此外,新政于2006年2月頒布,2007年1月1日即正式實行,對國內企業來說,10個月的理解消化期顯然過短。歐洲的會計新準則從2002年開始準備,從目前的情況看,企業方面還是出現了一點混亂;香港也是2005年才開始實施,現在部分企業也還不能完全適應。中國企業能否積極應對,逐漸適應變革后的會計體系,也是需要拭目以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