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是獨董表示抗議的一種方式
如果不是《第一財經日報》率先披露,以及Sina網站的編輯把相關信息放置在首頁,飛樂音響(600651)董事會內部的分歧恐怕不會引起太多的關注。
2006年4月11日,飛樂音響的兩位獨立董事:倪迪、裴靜向飛樂音響董事會遞交了辭呈,隨后得到董事會同意。
獨董為何集體辭職?
飛樂音響董事會原有獨立董事3人,分別為倪迪(男.67歲,學士)、裴靜之(男,75歲,學士)、劉佑成(男,57歲,已辭)。他們每年從上市公司領取3萬元薪酬,這個數字低于獨董的平均薪酬。
據披露,此次兩位獨董集體辭職事件,是由兩項相關聯的交易引發的:一是飛樂音響收購深圳力合數字電視有限公司項目(下稱“力合數字項目”);二是飛樂音響第一大股東上海儀電控股(集團)公司與深圳力合創投、深圳華智通實業、深圳盛金投資6600萬股權轉讓(下稱“儀電集團項目”)。這兩項交易已持續了近兩年。
關于力合數字項目,2005年年初,上海上會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在15條《評估假設》前提下,將力合數字在連續兩年虧損情況下,做出22868.6萬元凈資產的評估結果(當時該公司凈資產9781萬元),而飛樂音響董事會據此決定高額溢價收購。為此,兩位獨董堅持“支付收購款進度與力合數字實現承諾凈利潤兩者進度相掛鉤,以便防止收購風險”。

兩位獨董認為,力合數字項目中收購價格由實際凈資產9781萬元評估作價至2.28億元,屬于高額溢價收購行為。并且飛樂音響董事會在沒有足額支付收購款的情況下,便進行工商登記變更等一系列手續。
關于儀電集團項目,2006年3月26日儀電集團與深圳力合創業、華智通實業、盛金投資重新簽署了《關于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轉讓合同》。儀電集團向深圳3家公司轉讓所持飛樂音響股份總數為6600萬股,每股價格3.9元。以3.9元的轉讓價格收購6600萬股飛樂音響,其總價為2.57億元。飛樂音響的A股交易價格約為7元,價差達到3.1元,折合計算6600萬股差價約2億元。
一邊是溢價收購,另一邊是低價轉讓,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計劃擔任力合創業董事的周琦,現已辭去該職務。周琦不是一般人物,而是幕后大腕。
更微妙的是,第三名獨立董事劉佑成早在2005年12月22日就已辭職了,具體原因不明。此前劉佑成對力合數字項目未發表獨立意見。
除了辭職,獨董還能怎么辦?
“我們感到飛樂音響收購力合數字的程序和有關操作不妥。”在獨董意見的最后.裴靜之和倪迪寫道,“飛樂音響公司主要負責人在上述收購重大問題上.我們認為:不妥。裴靜之認為,獨董的意見其實已經寫得很客氣了。
裴靜之,1932年生,歷任上海市經委副主任、上海市計委副主任、上海證券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行長。倪迪,1940年生,歷任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副局長,光大集團總公司董事會高級顧問兼發展研究部總經理。可以說,這兩個人的職業能力是沒問題的,但面對與大股東的分歧,獨立董事們除了辭職,還能怎么辦呢?
其實此前劉佑成的辭職,和這次兩位獨董的辭職,其先并未造成很大的影響。外界知道該信息不僅時間滯后,對于細節也知之甚少。獨立董事堅持操守,不甘于同流合污,自然是值得嘉獎,但是作為公司的獨立董事全部辭職,監管部門卻缺乏信息披露的機制。
獨董作為一項預警機制,當引起媒體更多重視,讓他們可以發出更大聲音。獨董扳不倒大股東,只有辭職,這顯然是一種悲哀。但這多少是一種進步,不管錢多錢少.獨董都應該對所有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負責,理應發揮預警機制,向媒體和監管機構披露和舉報事件的真相。而對于獨董屢次辭職或集體辭職的公司,監管部門當設計相應的公告機制和處罰機制。
在這一事件大白于天下之時,4月21日飛樂音響股價遭到重創當日放量下跌了6.04%,而可參照的是,上證指數在當日大幅上漲了2.23%,成功突破1400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