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差收入構成了國內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但企業經營并不可能靠加加減減來刻畫真實世界,提前還貸,流動性膨脹等難旺可能讓這一利好政策對銀行的功效大打折扣中國的宏觀調控越來越難了。
從去年年底開始,發改委就摩拳擦掌要對“圈定”的過剩行業進行調控。盡管在“潛在產能過剩”還是“現實產品過剩”的問題上,政府與行業協會的看法存在差異,但調控命令確實在不斷發布。不過,似乎政策執行的效果并不好:2006年一季度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了27.7%,增速比2005年同期加快4.9個百分點:分地區看,全國投資增幅超過35g6的省份有16個.絕大部分省份增幅都在兩位數以上;分行業看,制造業30個行業中,投資增幅超過40%的就有16個。有些“圈定”的被調控行業不僅沒有得到控制,而且出于法不責眾的心態,各地區資源、原材料類的產能擴張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
無奈之下,政府只好伸出“有形之手”,4月末,發改委針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的公開點名言猶在耳,《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鋁工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的通知》等如同道道“金牌”又開始了新一輪文件轟炸。作為提高投資資金成本的手段,人民銀行也動用了升息措施來配合調控。4月28日,央行宣布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存款利率仍保持不變。
發改委的政策傳導自有傳統的行政管道作為其發揮作用的依托,但央行的貨幣政策則是純粹經濟手段,問題是,央行的政策真的能夠達到預想的效果嗎?筆者認為,不能對貸款利率調整的效果過于樂觀.從政府、貸款者和銀行三方的處境分析,單靠目前的政策手段,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目標很難迅速實現。

政府調控面臨諸多掣肘
很明顯,按照以前的經驗,盡管一季度的貸款量已經超過全年規劃的一半以上,但只要限定今年資金投放總規模,緊縮的效果會相當快地顯現。不過,實際中這種紙上談兵的想法可能很難變成現實。
由于中國宏觀調整已涉及越來越多的因素.牽一發動全身,政府如非迫不得已。并不敢放手使用持續升息、收縮信貸之類的過激手段。而且,去年中下旬各家銀行實際上已經收縮了信貸規模,但是現實中遏制投資的效果并不好,反倒使銀行積蓄的放貸動力在2006年一季度快速噴發,加重了投資過熱。整個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26萬億,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較2004年與2005年同期分別多增4160億人民幣與5200億人民幣。
貸款利率調整幅度偏小,看似有效仿美國聯儲傳統,以小幅度變動來強化趨勢預期的意味,但政府實際更擔心拉高利率會造成對人民幣匯率的巨大升值壓力。對于國內本就利潤微薄的“血汗制造業”而言,資金成本升高與出口競爭加大的雙重壓力疊加起來,足以摧毀外強中干的制造業體系。此掣肘一。
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從去年末的4.2%已降至今年3月底的3%,央行動用再貸款利率、準備率等手段也順理成章。但決策層面關于貸款增量結構,并沒有特別明確的認識,數據顯示,2006年1月份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同比多增201 7億元,2月份新增票據融資339億元,同比多增329億元,而比較起來,基本建設貸款同比多增不過529億元。考慮到1月末企業活期存款減少3545億元,同比多減少2187億元的局面,政府也在擔心企業流動資金需求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調高準備率則很容易出現“殺雞用牛刀”、“濫用虎狼藥”的后果,在打壓投資需求的同時抬高了正常的流動資金成本。此掣肘二。
回想去年年底,政府就釋放出2006年經濟趨冷的信號,希望用預期收縮保持總體平穩。但現實中,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出現增長良好的勢頭:美國一季度出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態勢,日本也走出了十年通縮的陰影,在此背景下,要素價格居高不下,如果中國經濟出現整體調整,很可能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被其他新興經濟體反超,喪失已有的先發優勢。存款利率不進行同時調整,正表明政府對目前消費不振的判斷仍未改變。因此,在這一時期,無論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在定義“發展”時,“持續快速”總要優先于“協調健康”。此掣肘三。
三大掣肘在側,自然讓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不免瞻前顧后。
貸款人的及時行樂心態
貸款利率的單方面提高,目的很明顯是指向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的行業,例如鋼鐵、水泥、電解鋁,又如民怨所指的房地產行業。眾所周知,房地產行業超過70%的運轉資金要依靠銀行貸款,看起來,提高貸款利率將直接加大這類企業的經營成本,加大投資人資金壓力,起到減少部分投資者資金需求的效果。但是,經濟體系的內部調節有其自身的規律性,資金的流向有一個最終動力源,就是利潤。如果預期利潤仍在提升,成本的微幅變動反而會提示始作俑者進行更瘋狂的炒作,以便營造提升樂觀預期,盡早兌現利潤。
如同2004年的電力投資熱在2006年已經冷卻一樣,興起于2005年中期的房地產第二輪火爆是難以單純使用成本手段進行管制的。2005年全年,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575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9.8%。暫不說資金需求者在當前有更多的資金來源來對沖掉資金成本小幅上升的影響,單就從銀行貸款而言,貸款者也并不畏懼利率調高。
西諺有云,“貸款1萬元不還是貸款者的問題,而貸款1億元不還則是銀行的問題”。在目前的投融資制度安排下,整個社會的信用評價、資產評估、貸款清收、資產處置鏈條并沒有連接為一個有機整體,于是,借助行業機遇,通過高估資產、抵押融資、循環借貸等方式從銀行套取資金,再通過資產出售來實現退出,構成了具有操作性的盈利模式。缺乏盈利持久性的產業和起起落落的社會變遷使中國盛產偏執狂,很少有人會在意資本結構和融資安排的合理,何況,本輪經濟景氣已經持續4年有余,趨勢上出現調整的可能性正越來越大,在擊鼓傳花進入高潮的時候,0.27個百分點的成本變動不過是一點點雜音罷了。
在經過若干個月等待后,相當多的待建項目獲得了新貸款得以續建,在完工后,它們據說都可以獲得價值提升;而在房地產領域,繼廣東之后,北京房價也在持續躥升,上海樓市據說也已經在資金支持下全面復蘇。
不能不提的還有股市。1—2月份,國內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不過96.9%,同比下降0.28個百分點,如果新增的貸款全部流入實體經濟,那么經濟指標應會有所反應,比如工業企業供銷兩旺、進出口加快等,但現實說明,除去資產投機和項目續建需要之外,大比例的貸款可能被投入了資本市場。在“一天一個漲停板”的美夢里,更沒有人會在乎0.27個百分點的成本了?
銀行并不能“輸贏都吃糖”
調升貸款利率據說對銀行是個好消息。有人以住房消費貸款為例做過測算:以貸款50萬元買房、20年還清為例,貸款者將總共多還款1.8萬多元。從這個角度分析,在存款利率不動的情況下,貸款利率上升似乎能夠讓銀行坐收漁利。
事實上,盡管利差收入構成了國內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但企業經營并不可能靠加加減減來刻畫真實世界,提前還貸、流動性膨脹等難題可能讓這一利好政策對銀行的功效大打折扣。
去年央行房貸升息后,各家銀行都出現“提前還貸潮”。此次再次升息,估計還會引發提前還貸,按照目前國內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如果真的進入升患周期,大量地、連續地提前還貸,極可能引發其資產負債配比出現嚴重不對稱,導致穩健經營的難度大大提升。實際上,早在2004年10月,央行就已經放開了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但由于流動性充足等原因,銀行貸款利率并未如愿走高。根據統計,實行上浮利率的貸款占比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呈現較大幅度下降,2005年第四季度的商業銀行1年期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不過6.07%,為基準利率的1.09倍而已。
受流動性充足的影響,貸款利率上調不僅難以調高銀行利潤,更可能影響到銀行的貸款規模,從而降低該項因素對利潤的帶動幅度。進入4月,業界都在風傳建設銀行將成為第一家獲準試點下浮存款利率的機構,印證了銀行流動性的嚴重過剩。低利率下,銀行尚且擔心貸款能否有出口、能否有個好出口,在高利率下,我并不相信銀行就此能夠迎來“黃金時代”。
與2004年行政與經濟手段并用的宏觀調控措施相比,本次的調控力度則要小得多,央行只是上調了貸款利率,發改委也不過是對產業調控目標進行了反復申明。時過境遷,今天地方政府的博弈能力要遠大過從前,何況隨著政治周期的臨近,地方用GDP塑造形象的愿望更加嚴重。一方滅火、多方加油,加之產業局中人一向重規模指標、輕成本調控,只要獲利預期不改變.投資就不會出現明顯萎縮。果如是,政府如不祭出更有威懾性的政策法寶,經過若干個觀察月再行調控.即便達到目的,留給銀行體系的無非是更多的壞賬而已。
需要提醒的是,政府管人、管事的行政手段在任何時候都應該避免使用。每個人都應謹記,市場化的中國應該依靠市場化的手段進行調控,這當然也應該包括讓那些不按照市場規則行事的人受到市場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