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整合產業集群相關理論研究文獻的基礎上,以產業集群的生產特性與交易特性為分析的邏輯起點,沿著產業集群與企業和產業集群與市場的隱性比較這兩條路徑對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并提出它是一種介于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中間組織形態,這在某種程度上彌合了傳統的企業與市場的二分法在分析經濟活動時所產生的空隙。
關鍵詞:產業集群 企業 市場 中間組織形態
一、產業集群理論:網絡組織論與制度分析論
產業集群作為經濟要素在空間結構上形成的一種組織形態,其理論研究最早始于馬歇爾,他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把集中于某些地方的工業稱為地方性工業,并將其作為工業組織的原始形態。到20世紀70年代末,產業集群這一經濟現象受到普遍關注。盡管相關理論文獻可謂汗牛充棟,但梳理歸納后不難發現,對產業集群生產特性與交易特性的分析是其研究路徑的邏輯起點。一種研究方向基于產業集群作為建立在生產特性基礎上的企業生態群,以特定產業為中心,把各種業態、業種、不同層次的企業以及為之服務的機構相互連接,構成一種網絡組合,研究產業集群的衍生、發展以及生產上的經濟性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其研究范式不過是傳統廠商理論的變種。另一種研究方向遵從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借助交易費用這一分析工具,將產業集群看作以企業為單位的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的一系列長期契約的聯合,在充滿不確定性和高交易費用的世界里,集群的存在能大大降低交易風險,節省交易成本。這種研究范式筆者稱之為擴展了的現代企業理論,不過是用企業的交易費用論對產業集群進行制度分析和組織屬性研究。這些研究在各自的領域內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割裂了產業集群的生產性和交易性的聯系,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筆者認為,生產和交易是經濟系統的兩大基本過程,企業具有生產和交易兩大功能,產業集群作為經濟社會的基本元企業的聯合必然具有生產和交易的二元屬性。因此,對其研究必須將二元屬性結合起來,撇開任何一方,去孤立地研究另一方,都有失偏頗。基于此,筆者認為,在企業與市場之間存在一片模糊的中間地帶,在這一中間地帶存在各種組織形態,而產業集群即為其中的一種。產業集群在彌補市場分工的不完備性和契約的不完善性的同時,又具有企業科層內部金字塔控制結構在組織和管理生產方面的優勢,能將市場不可能專業化和單個企業無力一體化的經濟活動納入由眾多企業構成的高度專業化的分工與協作網絡中。
二、產業集群:一種網絡化的生產結構
(一)產業集群的生產特性與企業的基本功能
企業具有生產和交易兩大功能,而生產是其基本功能。產業集群內的生產性企業基于供應鏈與價值鏈形成網絡化的生產結構,集群內不同企業的專業化分工與企業部門間的水平或垂直協作關系在生產功能上是完全一致的,在生產流程上對產業關聯和生產工序銜接的要求也有著相似之處。在產業集群內,眾多企業圍繞某一龍頭企業或某一產品系列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前后關聯的一體化鏈條,在水平方向上衍伸出一些輔助性行業或同類競爭性行業,形成橫向一體化鏈條。如圖所示,E為某一核心產業,A.B為上下游相關產業,A與E構成前向聯系,E與B形成后向聯系,C與D為E衍伸出來的輔助或配套產業。
產業集群內上下游企業間的聯系可看作企業內次級行動單位一定自主權的極端化表現,E與B起初可能同屬于一個大企業,后隨著分工與專業化的發展,E獨立為下包企業。
(二)集群剩余與生產效率
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形成一個網絡組織,通過相互合作,比單干能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大大提高集群的生產效率,產生一種額外的收益———集群剩余。借助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的團隊生產理論,筆者構造了下述簡單模型。假定經濟系統中只有I和J兩個企業,各自獨立生產的產出分為合作所帶來的剩余.筆者認為,與單個企業單獨生產相比,集群生產更符合專業化生產的比較利益分工原則,從而優于分散生產然后加總的結果。
(三)生產異質性與集群內企業創新
在產業集群形成的生產性結構網絡中,不同企業占據不同的供應鏈與價值鏈環節,從而具備不同的生產能力。生產能力異質性的企業在專業化協作與自給自足之間,顯然選擇前者。專業化分工不僅彌補了單個企業規模與生產能力上的不足,而且由于眾多企業在整個集群的分工體系中將自己限于產業價值鏈的某一特定環節,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并能夠使之在技術和工藝方面謀求自己的特色,從而為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動力支持。
(四)外部經濟、報酬遞增與產業成長
根據新增長理論,單個企業的創新活動往往能產生一種外部經濟,從而使相關企業獲益。在產業集群內,知識、技術和管理理念通常被視為公共產品,因此,某個企業的創新活動,如開發一種新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工藝,在產生示范效應的同時,由于知識生產的外溢性,新技術更易為其他企業仿效、消化和吸收,從而大大降低了相關企業的自主創新成本,進而產生一種報酬遞增效應,推動了集群內其他企業的發展。出于生產上經濟性的考慮,日益壯大的單個企業,往往會分化為更多的子企業,從而增加了分工節點,延長了分工鏈條,拓展了協作網絡,進而使分工進一步深化。隨著分工網絡的延展,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演進。
三、產業集群的交易特性: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
(一)產業集群具有市場組織的交易特性
依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機制,企業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而企業內部組織管理成本小于市場交易成本,即用一項交易代替一系列交易,從而大大降低交易費用。這是科斯在那篇經典論文《企業的性質》中提出的,新制度經濟學的集大成者威廉姆森發展了科斯的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位于一個連續制度譜系的兩端,在它們之間存在一系列連續的、無數個市場與企業相混合的制度形式,將其稱之為“準市場組織”。筆者認為,產業集群是一種介于企業與市場之間的制度安排和組織形態,具有明顯的市場交易的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集群內企業間的交易。與企業內金字塔似的等級關系不同,集群內企業是相互獨立的,彼此間沒有支配或依附關系的平等市場主體,企業之間的協作與競爭都受價格機制的制約,交易費用彌散于整個分工網絡中。
2.集群內企業與集群外經濟行為主體的交易。集群內部企業既是作為集群網絡的一員,又是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存在,無論是集群內部專業化分工的需要,還是自身發展的需要,都不可避免地與外界發生聯系,這種聯系體現在一系列與集群外經濟行為主體的市場交易之中。
(二)產業集群是一種降低交易費用的制度安排
產業集群具有市場交易特性,但降低了純粹市場組織內生的交易成本,即以較低的交易成本實現了較高的交易市場化程度,因而是一種節省交易費用的制度安排。在產業集群內,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同時并存,共生互補。
1.正式規則:集群強力部門的制度安排
作為一種網絡協作型的組織形態,與科層企業相比,集群內缺乏一個權威對其分工與協作進行有效管制,但集群區域的強力部門可以彌補這一缺陷,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適合集群發展的政策,以規范集群成員的自利行為、避免機會主義傾向。例如,地方政府可通過頒布明確的法律條文加強對進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企業的限制,提高其進入門檻,增加潛在進入者違約的成本。又如,政府部門通過推行集群內成員的信用評級體系,建立信息批露機制,可以有效地解決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減少企業在貸款時的逆向選擇傾向,從而大大降低交易費用。
2.信任:產業集群衍生出的一種非正式規則
(1)由經典博弈模型“囚徒困境”說起。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經典博弈模型“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說兩個被指控共同犯罪并被分別監禁的嫌疑人在接受審訊時被告知:如果一方繼續否認而另一方坦白,那么否認的一方將被處以重刑,坦白的一方將得到從輕處理;如果雙方都堅決否認,那么二人都能從輕處理;如果雙方都坦白,則都被處以重罰。二人博弈的均衡結果是雙方都選擇背叛對方,即承認犯罪,盡管合作可以得到從寬對待。“囚徒困境”說明了在一次性博弈中,人們因缺乏交流和形成良好預期,從而無法建立合作關系,即信任缺失所帶來的資源配置的低效率。而產業集群內部成員之間由于長期重復交易,形成一種隱性關系契約,可大大減少因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交易風險。
(2)信任:產業集群衍生出的一種非正式規則。“重復博弈理論揭示:預期會長期持續的重復交易,是保護交易伙伴免遭跌入囚徒困境陷阱的力量……多方相互連接的交易能進一步加強由長期連續交易產生的相互信任……。通過長期和重復交易產生的相互信任關系,不僅在抑制契約各方敗德行為方面是有效的,而且能在更大的社區內促進合作關系。”③地域上的趨近性,使集群內成員形成一種本地化的網絡結構,集群成員依賴于本地的專業化市場、分工協作鏈條和熟悉的客戶群體,對集群產生了一種較強的根植性。這種根植性減少了企業的投機傾向,因為單個企業如果過于看重當前利益而采取毀約等機會主義行為將會為之付出高昂的成本,如損害自身的聲譽或被驅逐出集群。在高度專業化的分工鏈中,集群內企業間的相互協作使得任何一個企業的投資都呈現出強資產專用性的特征,這種特性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集群內企業的敗德行為,并且這種長期的相互依賴與協作使得集群成員對合作產生一種良好的預期,并在特定的產業文化背景和制度環境下衍生出信任這一特殊的隱性契約并為集群成員所共同接受。這種集群成員共同維系的信任機制不僅能降低信息不對稱所引致的內生交易成本,而且也促進了集群網絡的擴展。
[參考文獻]
[1]李世杰,李凱.產業集群的組織分析邏輯與治理機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1):36-39.
[2][美]哈羅德·德姆塞茨.所有權、控制與企業:論經濟活動的組織[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冰島]思拉恩·埃格特森.經濟行為與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日]速水佑次郎.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