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發展先進制造業必須借鑒世界經驗。本文介紹世界先進制造業的成長歷程、發展特征和發展趨勢,提出了對中國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啟示。
關鍵詞:世界 先進制造業 借鑒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世界產業轉移趨勢風起云涌,跨國公司正在將制造業以驚人的規模和速度向中國轉移,中國有望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但是,傳統的工業化模式面臨資源、環境等條件的約束難以為繼,經濟增長方式尤其是制造業發展模式亟待調整。在此背景下,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了解世界先進制造業的成長歷程,對于中國制定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先進制造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世界三次產業革命與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歷程
在近200多年中,世界發生了三次重大產業革命,每一次都伴隨著先進制造業的迅猛發展和內涵更新。
第一次產業革命從18世紀40年代開始,以紡織、煤炭、冶金等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迅猛發展,主要分布于英法等少數歐洲國家,尤以當時的“世界工廠”———英國最為發達。當時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改變了英國經濟面貌,不僅促進了紡織業的變革,而且促進了冶金業、采礦業和機械制造業的繁榮,催生了輪船、火車、汽車和飛機的發明。1760—1870年的110年間,英國的工業生產增長了23倍,占世界人口2%的英國人,一直把世界工廠生產的1/3~1/2掌握在自己手中。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取得了世界制造業的壟斷地位,也成為當時的世界經濟霸主。
19世紀40年代出現的第二次產業革命使得以電力、鋼鐵、石化為主要代表的先進制造業擴散到西歐、美國及日本等地,在這一時期,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個“世界工廠”。1860年美國制成品總量還只居世界第四位,但到1894年,美國制造業總產值就已是英國的兩倍,位居世界第一。在1895—1914年間,美國制造業的產量翻了一番。1913年美國制成品產量已相當于英、德、日、法四國的總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先進制造業的成功確立了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
20世紀40年代第三次產業革命爆發以來,電子通信、航空航天、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先進制造業迅速發展。在這一時期,日本充分利用有利的內外部優勢,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完善制造業體系,成為第三個“世界工廠”。在石化、鋼鐵、重型機械等領域,日本在很短時間內超過了歐洲,在汽車、電子通信和新材料等領域則讓美國“老師”狼狽不堪。日本之所以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關鍵在于它在先進制造業領域的長足進步。
二、世界主要國家(地區)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現狀
(一)美國先進制造業
美國曾經擁有強大的制造業。20世紀80年代,美國曾一度把制造業視為“夕陽工業”,力圖將經濟發展的中心由制造業轉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結果美國先進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嚴重削弱,在汽車、半導體等重要領域迅速被日本超過,甚至連美國武器系統的核心部位也不得不用日本的關鍵零部件或半導體芯片。
經過反思,美國各界認識到,那種認為信息革命的來臨意味著制造業衰退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政府開始把雄心勃勃的“星球大戰”計劃扭轉到研究與應用先進制造技術的務實行動中來,重新奪回了先進制造業的優勢。1992~2002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的比例從20.4%上升到23.7%。正是主要依靠先進制造業(包括微電子、計算機、通訊、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的復興,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保持了連續十多年的較高經濟增長率。
(二)日本先進制造業
二戰以后,日本在發展制造業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帶動了經濟起飛。尤其是20世紀70、80年代,當美國把制造業視為“夕陽工業”、熱衷于把科技發展的重點置于高技術和軍用技術時,日本就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先進制造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上,從而在國際競爭中后來居上,動搖了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
但是1985年日元升值后,日本資本財富大量增加,富余資本除了過度發展金融證券和房地產行業外,大量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空心化現象加劇,制造業競爭能力嚴重下降。1990~2000年,日本制造業生產能力下降了4.5%,制造業設備投資更下降了50%左右。1992~2002年,日本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的比例從23.1%下降到18.3%。曾經創造輝煌的日本汽車在90年代也失去了往日的銳氣,其原因在于美國用先進的IT技術對汽車工業進行了全面改造,在生產、銷售等諸多環節降低了成本,而日本汽車工業在應用IT技術方面則明顯落后于美國。可以說,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經濟衰退最為本質的原因還是其先進制造業的競爭力逐步下滑。
(三)德國先進制造業
德國是老牌的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實力排名世界第三,“德國制造”的支柱是機械、汽車、電子和化學行業。受世界制造業競爭加劇的影響,德國制造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退。1992~2002年德國制造業占全球的比例從10.3%下降到7.6%。為重振制造業輝煌,德國出臺了“制造2000”計劃,該計劃是由德國政府、企業界、科技界和工會組織共同提出的一項戰略計劃,總共資助資金4.5億馬克。該計劃的研究重點包括面向制造的信息技術,特別要研究通信技術,開發面向制造的高效的、可控的系統,促進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近年來,德國先進制造業出現較好的復蘇趨勢。2004年德國機械制造業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產值達1360億歐元,比前年增長5%,繼續穩坐世界機械市場份額第一(19.3%)和出口第一的“寶座”。
(四)亞洲四小龍先進制造業
亞洲四小龍崛起的關鍵是實現了對發達國家制造業的全面替代。1960~1970年,韓國出口的平均增幅達到近30%,臺灣地區也超過20%,而香港依托“前店后廠”的制造業模式極大地促進了自身的繁榮。在中國大陸崛起之前,亞洲四小龍的制造業產品占據了發達國家很大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大部分的家電和日用消費品。
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制造業尤其是低端消費品制造業的崛起后,亞洲四小龍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急劇下降。為了彌補成本劣勢,香港在20世紀80年代通過對中國內地的大規模投資,實現產業升級,將服務業作為產業重心,確立了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也出現產業空洞化問題。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臺灣地區為了與香港競爭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甚至不惜犧牲制造業的利益,同樣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產業空洞化現象。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發生后,香港由于自身條件限制,未能“重操舊業(制造業)”,結果陷入較長時間的經濟低迷;而臺灣地區、韓國和新加坡通過有力地促進制成品的出口,迅速擺脫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如臺灣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尤其是IT制造業,主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如微型電腦、監視器、電腦終端機、軟磁碟機、打印機等居于世界前列。
(五)中國先進制造業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參與全球競爭,中國制造業尤其是低端制造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占全球制造業總量的比例從1992年的2.9%提高到2002年的6.2%,居全球第四位。中國現已擁有多種制造品位居“世界第一”,如白色家電、微電機、金屬切削機床、電動工具、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等。
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先進制造業的整體水平、技術實力和生產方式還有很大差距,制造業的高速增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據估計,中國每年因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而造成的經濟損失至少為4000億元。GDP的增加額中,靠增加投入取得的增長占3/4,靠提高效益取得的增長只占1/4,而發達國家增長額中50%以上是靠效益提高。2020年中國要實現GDP翻兩番的目標,如果沿襲原來的發展模式,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因此,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成為中國發展制造業的必然選擇。
三、世界先進制造業的五大發展趨勢
(一)全球化趨勢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現代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先進制造業全球化包括:產品制造的跨國化迅猛發展;價值鏈中與制造緊密相聯的各個環節朝著全球化方向邁進;制造業企業的跨國并購、重組和整合;制造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調劑、共享和優化配置;跨國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正日益受到各國政府和企業界的重視,全球制造體系正在迅速形成等。
(二)信息化趨勢
目前,國際上知名的制造型企業已完成了信息化改造,全部采用CAD進行產品設計和計算機管理。信息化已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方法,因此,制造業的信息化將是21世紀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三)虛擬化趨勢
虛擬制造系統運用仿真工具、控制工具、信息模型和設備以及組織方法等,提供一個顯示仿真過程的工作平臺。在這種平臺上建立一種虛擬環境,應用人類的知識、技術與感知能力,與虛擬的對象產生交互作用,對產品設計和生產制造活動進行全面的模擬和仿真,以達到產品開發和生產的周期最短、成本最低、質量最佳的效果。
(四)綠色化趨勢
向環保化或綠色化方向發展,成為先進制造業在21世紀的必由之路。環保化制造或綠色化制造是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制造效率的現代制造模式,也是目前所倡導的循環經濟的一個方面,其目標和宗旨是使所制造的產品在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維護直至報廢處理和善后處置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最小而對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
(五)產業鏈細分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先進制造業的國際分工正由垂直分工發展到水平分工,甚至網絡分工。產業鏈被細分到空前的程度。發達國家憑借其技術優勢,不僅將其低技術的產業轉移出去,即使在高技術產業領域,也是盡力搶占各產業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將產業鏈條中的低技術環節轉移給處于較低發展水平的國家,從而完成價值鏈的分離和轉移,使其生產布局日益細化。
四、世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借鑒
(一)高度重視發展先進制造業
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制造業是衡量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沒有制造業的繁榮就沒有工業化,也就不可能有經濟的大發展。先進制造業是現代制造業的核心,它與國家經濟實力、競爭力息息相關,“一損俱損、一榮俱榮”。20世紀70~90年代美國與日本先進制造業與國家競爭力的消漲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中國作為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短缺的發展中大國,發展先進制造業在解決就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著特殊的意義。
(二)提高先進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努力掌握先進制造技術,提升先進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加快工業信息化進程,全面推廣應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改變工業的傳統管理模式和生產組織方式,實現工業的管理創新和結構重組。逐步建立適應工業發展的科研開發網絡體系,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從根本上提高制造業技術水平。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鼓勵企業在體制和機制創新的基礎上加快技術進步,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形成具有眾多品牌和競爭力的制造業研發和生產體系。
(三)大力促進先進制造業的產業升級
目前,中國仍然主要是以勞動力成本優勢參與國際分工,處于國際分工的較低層。2003 年紡織品、服裝、一般機電產品(包括彩電、冰箱、空調)、鞋類、玩具、塑料制品等7 類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超過70 %。這種分工格局不僅所獲得的利益較低,而且產生貿易摩擦升溫、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等“副產品”。因此,中國發展制造業要大力促進產業升級,按照“十一五”規劃要求,積極發展關系國計民生的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信息產業、生物和材料產業等,發揮先進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制造
以資源的高消費、環境的高污染推動工業高速發展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受到資源與環境的極大挑戰。按照現有資源產出率,中國資源總量無法支持GDP的持續高速增長。因此,中國要實現先進制造業的振興,實現GDP的持續穩健增長,必須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值能耗,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綠色制造,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05,10,19.
[2]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及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宏觀經濟管理,2004(10).
[3]杜曉君,張序晶.發達國家制造業高技術化的國際經驗[J].中國科技論壇,2003(4).
[4]浙江省委省政府.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規劃綱要[M],2003,9,10.
[5]谷亞光.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地位與發展思路[J],學習論壇,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