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體育消費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顯現。但目前我國體育消費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還未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本文從我國體育消費的現狀及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出發,分析了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從而從宏觀角度認為政府應從主體、客體、市場等方面采取措施,促進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體育產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體育產業作為第三產業新的增長點已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認可和重視,體育產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顯現,體育消費市場正在逐步形成,并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但相對于發達國家,目前我國的體育消費市場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體育產業發展尚不成規模,體育產品缺乏創新性,體育消費尚未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因此探索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對完善體育消費市場,促進中國經濟穩定、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我國體育消費的現狀及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體育消費持續增長,但在消費總量中的比例仍偏低
20世紀90年代以來,體育消費持續增長,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自1996年至2001年我國城市居民家庭體育消費平均水平從328.83元增長到657.98元,平均每年增幅為25%左右 。然而,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的比例仍非常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以居民生活水平相對較高的上海市為例,2002年人均體育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僅為3.29%。而發達國家體育消費在人們消費總量中已占有很大的比重,如美國為20%左右。
(二)消費結構不合理
體育消費一般劃分為實物型體育消費、觀賞型體育消費和參與型體育消費。從目前現狀看,實物型消費比重明顯偏高。據調查資料表明,我國城市居民對體育消費主要以運動服裝、鞋襪和運動器材等實物消費資料為主,而這占整個體育支出的90%左右,意味著我國居民觀賞型和參與型體育消費合起來也不過占10%左右,二者比例嚴重失調。而一些發達國家居民在體育服務方面的消費支出占體育消費總支出的比例已達54%,二者差距很大。
(三)體育消費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活動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導致東、中、西部地區的居民體育消費水平存在著明顯差異,體育消費區域不平衡性突出。目前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而中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相對較落后。體育消費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還表現在城鎮與鄉村發展的嚴重不平衡性,1998年全國體育消費總額為1400億元,其中城市居民消費為1040億元。
二、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體育消費存在的不足,也說明體育消費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目前,歐美人均體育消費每年為300—500美元,而中國人均體育消費每年不足100元人民幣,中國有13億人口,年收入超過3000美元的已有5億人。如人均體育消費達到歐美國家的一半,將至少形成一個每年2萬億人民幣的大市場,顯示了體育消費的潛力是非常大的,同時以下一些因素也為擴大體育消費提供了可能性。
(一)人類自身需求層次和消費結構的升級,為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
需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可分為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們首先要求滿足較低層次的需要,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才會去追求對精神和服務高層次的需要。物質消費可通過提供食物、住房等滿足人的生理和安全等低層次的需要,但無法滿足人們其他更高層次的需要,且這種消費是有限度的。體育消費作為生活消費中一個組成部分,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消費,是給人們帶來健康、歡愉和享受的消費,通過體育消費可滿足最高層次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由于人類對健康的需求和對生活質量提高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因此對體育消費的需求也會不斷提高和創新,這為體育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二)居民收入水平持續增長,為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經濟學上的消費指有支付能力的消費,任何一種消費都必須有足夠收入即支付能力為前提。體育消費作為人們享受和發展需要的生活消費,也只有在人們收入水平足以支付生存資料并有一定的剩余后才有可能產生和發展。據有關資料表明,體育消費水平與居民收入的高低有密切的關系。目前中國經濟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2004年,中國人均GDP接近1300美元,同時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結構不斷變化,恩格爾系數也不斷降低,說明居民把較多的支出用于自身的發展和享受。2000年我國恩格爾系數已下降到40%左右,預計到2010年城鄉居民平均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以下,達到國際上公認的小康標準。意味著消費結構將進入一個重要階段,享受、娛樂型消費將成為人們主要消費支出。體育消費作為健康和精神生活享受的組成部分,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會走進體育市場,享受體育的歡愉,由此帶動群眾性健身、娛樂市場的發展。由此可見,收入的進一步增長和貨幣支付能力的提高為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三)閑暇時間的增多,為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保證和條件
閑暇時間是指人們在勞動時間之外,除了滿足生理需要和家務勞動等生活必需時間外,剩余的由個人支配的時間。西方經濟學認為:收入和閑暇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在較貧困時,人們一般會更多選擇勞動提高收入。在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勞動者對閑暇時間的追求會越來越突出。改革開放后,隨著居民收入增加,閑暇時間也日益增多,尤其實行雙休日和延長節假日休假制度后,提供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大大降低了閑暇代替工作的機會成本。目前我國全年法定假日有114天。閑暇時間的增多,使人們可更充分自由地進行各種自主性體育活動,從而為體育消費提供了必要的時間保證。
(四)居民素質的不斷提高,為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潛在的消費主體
體育消費必須要求消費者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據有關調查顯示,體育消費能力與其文化程度呈正比關系,文化程度越高,其對體育消費的支出也就越大,且參與性消費與觀賞性消費也隨之大幅增加。隨著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居民素質不斷提高。截至2002年,全國小學凈入學率為98.58%,初中總入學率達到90%,基本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地區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2003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學生規模達到1900萬人,比2002年凈增397.4萬人,進入了國際上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隨著居民文化素質不斷提高,體育消費的潛在主體也在不斷增加。
三、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選擇
(一)積極引導人們參與體育消費,努力培養體育消費主體
第一,加強體育消費觀念的宣傳力度,提高居民健康意識和生活質量意識。江澤民曾經說過:“全民健身,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身體素質是勞動者最重要的素質之一,政府應承擔起向居民宣傳正確的消費觀念的責任,積極通過教育、媒體、廣告等手段,加大宣傳引導,正確認識體育的作用,從而形成良好的體育消費氛圍,實現體育大眾化。
第二,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素質,培養符合要求的消費主體。政府應從宏觀上確立教育產業的發展戰略,努力抓好基礎教育,并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辦學,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不斷提高人們基本文化素質。同時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大學校體育和技能培訓,引導人們尋求科學的適合自己身體狀況、職業特點的健身方法,促進體育消費。
第三,積極引導居民的家庭體育消費。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家庭和親情的民族,家庭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位置。因此針對不同家庭需求建立社區輔導站、體育俱樂部和體育協會等多種組織形式,豐富群眾的體育消費。
第四,引導法人體育消費。法人體育消費指各類法人對體育產品及其無形資產的消費。媒體業和博彩業是體育產品的重要消費主體,要鼓勵和促進發展。
(二)推進體育產業發展,為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提供產業支撐
20世紀末以來,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但從目前現實狀況看,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產業結構不合理,總量規模偏小,市場機制不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體育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效益都需要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而要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深化體育產業體制改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型體育管理體制,大力推進體育產業化和社會化。一方面必須要以市場為基礎,促進競爭,打破行業壁壘,給予體育經濟和體育產業在投資、貸款、稅收等方面扶持。同時采取多種手段鼓勵不同所有制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興辦體育,加快體育產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另一方面抓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的機遇,增強我國體育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抓住機遇,形成走向世界與參與國際競爭的主體力量,用高新技術提升體育產品競爭力,開發具有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和民族特色的體育產品和項目,縮小與國外的差距。
(三)利用多元化投資,加快體育設施的建設,為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創造物質基礎
體育產品的消費需要依托一定基礎設施來實現,體育設施是體育消費的對象和場所。因此政府必須從自己國情出發,根據體育產業發展的需要,采用多元化投資加快體育設施和場所建設,一方面增加公共財政對體育設施的投入。從公共物品理論分析,全民健身及所需的基本設施應屬公共物品,是政府必須予以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因此政府應增加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及所需設施的建設,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體育消費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采取國家、社會和個人多方面籌資的方式,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特別要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放開體育產業高增長區、高利潤區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同時可考慮在體育設施建設的運營方面提倡模式創新,通過盤活現有體育設施和資產存量,探索BOT以及TOT等多元化方式,吸引更多資本參與體育產品經營及體育場所的建設和經營。
(四)加強體育消費法制建設,促進體育消費市場良性循環機制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必須通過制定和完善必要的市場規則,這是保證體育消費發展的基礎。首先政府要將體育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制定適當傾斜的產業政策,如改善投資環境、降低體育產業的市場準入門檻,鼓勵體育產業發展。其次建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和法規。現代市場營銷理論是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市場觀念,消費者是現代體育市場經濟的主體,因而必須加強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再次加強體育市場監督和管理,確保市場公平、競爭有序。針對體育市場部分產品質量低劣及收費不標準等情況,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制定相應市場規則和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督管理,以促進我國體育消費市場步入良性循環機制。
[參考文獻]
[1] 鮑明曉.體育將成為推動新世紀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4).
[2]吳曉梅.體育消費———新的經濟增長點.[J].蘭州大學學報,2001,(29).
[3]魏軍.我國體育消費的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6).
[4]翁飚,孫太華.引導體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J].理論探討,2000,(2).
[5]冷顯智,李宗香等.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大眾體育消費及消費觀念變化.[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3,(3).
[6]曲慶梅,胡縣東,李桂林.對體育產業將成為我國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研究.[J]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