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對集群理論國內外發展研究的回顧,分析我國服務業集群形成的條件與基礎、發展現狀與分類,對我國服務業尤其是酒店企業集群優勢與競爭力提升展開剖析。最后以廣州市為例,分析了廣州酒店產業集群發展的可行性與現狀。
對企業集群的研究在國外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是對波特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延伸和拓展。在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出現。從世界各大主流經濟學派對集群理論的研究來看,主要分為古典經濟學的產業集群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的產業集群理論、新貿易經濟學中的產業集群理論、新增長經濟學中的產業集群理論和產業經濟學中的產業集群理論五種流派。對于國內產業集聚效應的研究,王緝慈、童昕曾歸納過五種典型的產業集群及其面臨的問題。魏守華、王緝慈提出,新型區域發展理論——產業集群理論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區域發展理論。徐康寧通過對浙江產業集群的研究發現,產業集群與經濟開放的程度有很大的關系。
大力發展服務業是適應國際產業分工新變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產業政策。目前許多地方,特別是大城市都在積極推進服務業發展,并取得了相應成效。但在此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及方法途徑的失誤,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清晰掌握服務業特點及內涵的基礎上,面對新的形勢和國內外環境,積極探索服務業競爭力提升的有效途徑及措施。目前,將集群理論應用于服務業,特別是運用到酒店業方面的研究還非常少,理論研究十分欠缺。本文擬就集群理論在服務業中的應用及其在競爭力提升方面的作用進行深入分析,并以對服務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進行闡述,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廣大學者對這方面研究的關注。
一、服務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
“集群”一詞揭示了相關企業之間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集結成群,從而獲得競爭優勢的現象、結構和機制。服務業集群可以理解為在某一特定區域范圍內,以某些為核心的大量聯系密切的服務性企業及相關機構的集聚群。
(一)服務業集群類型
國際上較著名的對產業集群類型研究的學者主要有PeterKnorringa、JorgMeyernStamer(1998)和LynnMytelka、FulviaFarinelli(2000)。他們主要都是基于制造業對產業集群分類展開的研究,針對服務業的尚不多見。筆者認為,可以根據服務業的特點和企業關聯方向、關聯程度將服務業集群分為水平型集群、前聯型集群和后聯型集群。水平型服務業集群主要是指狹義上的企業集群,即各種類型的服務性企業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集中,企業間業務關聯程度較低。前聯型和后聯型服務業集群主要指廣義的服務業集群,前聯型主要側重于與企業生存發展、日常經營發生聯系的物資與設備供應商、政府部門、科研教學等支持機構,這種前聯型集群的形成主要為產業與企業的運作與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與氛圍,以保證企業正常運作所需的人、財、物力支持;后聯型產業集群主要側重于企業日常經營與市場營銷網絡的構建,包括與企業相關的顧客群的形成、交通運輸公司網絡、中間商網絡、信息化平臺等,它是服務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內容。前聯型和后聯型集群之間的關聯程度較高。
(二)服務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
同工業制造業相比,服務業集群的形成既具有與之相同的共性,同時由于其特性,又有形成的特殊性。相比而言,服務業集群的形成對外部環境、制度背景、文化環境、相關產業發展等的要求較高。這就是說服務業集群的形成高度依賴于區域整體的經濟基礎、社會結構、產業構成與發展、人才培養與提供、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等基礎性條件,而且服務業集群對外部知識、信息流動等要素的使用更多,對區域整體甚至全球市場的依賴更大。就世界范圍而言,比較著名的現代服務業集群如以金融商務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紐約曼哈頓模式、以金融業為主的倫敦金融城模式、以生產服務業集群為主的東京新宿模式以及美國東部的從波士頓至華盛頓一線的旅游產業密集帶等等。縱觀這些服務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雖然依托于各自特定的地域與產業基礎,有各自形成與發展的不同特點,但從總體上說,服務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有一些規律性的共同特點,如歷史文化因素是服務業集群形成的內在誘因、經濟產業結構構成與演變是服務業機群發展前提與基礎、完善的外部環境與政府扶持是服務業集群發展的重要依托、專業人才與科研機構的規模與質量是服務業集群持續發展的核心因素、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及面向全球市場的服務業發展需求是服務業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服務業集群的優勢和競爭力提升分析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的關鍵是產業的競爭優勢,而產業競爭優勢來源于彼此相關的企業集群。1997年。相對于單體服務企業而言,集群內的企業競爭具有如下特點:一是面對強大的內外競爭壓力,集群內企業容易形成新的競爭—合作局面。集群中的企業既面臨群內企業的競爭,同時也面臨本企業所處集群與其它集群競爭。集群把單體企業的競爭提升到了更大群體之間的競爭,重塑了競爭形態。從系統的角度看,群內企業的個體競爭依賴于集群整體的競爭能力,因此,為了增強集群的整體競爭能力,集群內的企業會削弱彼此之間的摩擦,更傾向于合作,這種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競爭形成了集群中新的競爭合作格局。二是由于企業集群地理位置相對集中,集群內企業對競爭的壓力感受更為直接,從而為企業服務質量的提升、個性化服務的實現與技術創新等有利于酒店發展的服務與項目更新創造了條件。三是從服務業對外部知識與信息的依賴性看,集群中的企業由于規模效應能較早的感知外部市場的變化。服務業同制造業相比,專利性的擁有更為困難,相對而言,服務性企業的成功更多的是靠對外部信息的快速反應與運用,取得市場先導與輿論優勢。服務業集群的形成,從根本上改變了單個服務企業勢單力薄、無所依托的局面,有利于集群內企業對外部信息與知識的獲取。四是從服務業的勞動智力密集型特點來看,集群效應有利于吸引大批人才和智力機構的進駐,形成產學研互動機制,為集群及企業的長期發展提供持續的智力支持。
二、酒店業集群的含義與發展
如前所述,“集群”一詞揭示了相關企業之間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集結成群,從而獲得競爭優勢的現象、結構和機制。因此,有的學者稱之為產業集群,強調集群具有特定的產業內涵。從另一個角度講,企業是產業的現實載體,是構成集群的成員,因而有的學者稱之為企業集群,突出了構成集群的主體。張聰群:《論企業集群競爭力的提升》,《企業經濟》2004年第1期。
(一)酒店業集群(HotelIndustryCluster)含義
根據波特對“集群”的定義和上述研究成果的觀點,可以將酒店業集群理解為在某一特定地域范圍內,以酒店業為核心的大量聯系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機構的集聚群。從廣義上看,酒店集群可理解為酒店與旅游交通業(航空公司、鐵路公司、車船公司等)、旅游餐娛業、旅行社、旅游供應商等所有與之有關聯的行業和企業群體所發生的錯綜復雜的交織與作用關系(見圖1)。從狹義上理解,酒店集群就是酒店企業及與之直接相關的其他住宿企業在某一地域的集聚而產生的群體營銷、生產成本、區位品牌等效應(見圖2)。

(二)我國酒店業現狀及區域集聚情況
我國酒店業現狀表現出總體發展態勢良好、酒店產業結構欠合理、地區發展不平衡、經營業績參差不齊、國際化程度低等五大特點。總體發展態勢良好主要表現為酒店數量的大幅增長與質量的穩步提升。我國成功加入WTO、北京申奧、上海申博、廣州申亞的相繼成功,為我國酒店業帶來了大量客源,從而促進了酒店業的飛速發展。截至2004年底,我國共擁有星級酒店11285家,比2000年增加了5256家。隨著大量外資酒店,尤其是知名品牌酒店的進入和深度滲透,引導酒店市場進一步樹立規則和質量意識,我國酒店業逐步進入了一個良性、成熟發展軌道。酒店業的結構欠合理主要表現為兩大一小,即國有酒店和中高檔酒店所占比重較大,經濟型酒店所占比重較小。地區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量與質的東高西低。我國酒店大部分集中在廣東、浙江、江蘇、北京、云南、湖北、山東、遼寧、上海等省市,東部地區擁有的旅游住宿設施和營業收入明顯多于中部和西部地區。酒店的經營業績參差不齊表現為外資、港澳臺合資酒店經營效益明顯好于其它類型酒店,規模大的酒店的明顯好于規模小的。同時由于規模經濟的作用,酒店的客房間數與營業收入表現出了正相關關系。最后,國際化程度低直接表現為我國酒店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區位品牌效應不佳、在全球酒店業排名較為靠后。我國能夠與國際酒店集團參與競爭的酒店集團為數不多,只有上海錦江集團在2004年的《HOTELS》評選的200家世界著名酒店集團中排名第35位,列亞洲第一位(趙煥焱,2005,摘自http://www.chinavalue.net)。
基于以上對我國酒店業現狀的分析,筆者認為,除微觀層面酒店企業自身在經營理念、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外,從宏觀層面看,我國酒店業還存在著整體產業結構不合理,不規范競爭和競爭過度、合作與聯盟意識淡薄,政府層面重視不夠,科技含量低、創新意識明顯不足等問題。
集群理論與酒店業的產生與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的天然的偶合,集群理論的實質就是地域的相對集中與產業的關聯性。酒店業不管是從內在經營運行機制,還是外在環境、與相關產業與機構的聯系來看,都是一個涉及范圍廣、與眾多產業和部門產生關聯的產業。
近年來,我國的酒店業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形成了一定意義的集群,按所處城市大小與地理位置的遠近來說,可以用城市、地區和酒店規模的“三大三小”來形容。“三大”是北京、上海和浙江,“三小”是東莞、溫州和泉州。每個地方的酒店業都有自己的特色與優勢,上海是目前中國酒店業的領頭羊,世界排名前十名的酒店集團全部落戶上海。由于城市的發展與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加之上海房地產業的發展使房價不斷攀升,現在上海的五星級酒店平均房價達到220美元,四星級達到160美元,基本上達到了國際酒店業的價格水平。東莞則是由制造業托起了酒店業的發展,酒店業的發展形成了“商務+休閑”模式。在整個東莞市的范圍內,現在擁有60多家三星級以上酒店,成為我國酒店企業密度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溫州、泉州酒店業的發展屬于異軍突起,這幾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這兩地酒店業收入構成為餐飲娛樂70%,客房30%,這與當地居民獨特的休閑方式密切相關。縱觀這幾個城市酒店業的發展,不管是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北京、上海,還是具有本土文化的溫州、泉州,競爭優勢都來源于酒店的積聚效應,從而形成了區域品牌特色與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Doeringer P B ,Terkla D G. Businesss trategy and cross-industryclusters. Economic Devel opment Quarterly , 1995,9:225—237.
Rosenfeld Stuart A . Over achievers, Business Clusters that Work:Prospect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Chapel Hill , N C: Regional Technology Strategies,1996.
Pimden Hertog ,Edward M Bergman , David Charles.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Innovative Clusters : Towardsa Synthesis . 2000.
Rosenfeld Stuart A. Bringing Business Clusters in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 1997,5(1):3—23.
Porter,Michael.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1990.
張輝:《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內在經濟機理》,《中國軟科學》2003年第1期。
陳劍鋒、唐振鵬:《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年8月。
王緝慈、童昕:《簡論我國地方企業集群的研究意義》,《經濟地理》2001年9月。
尹貽梅、陸玉麒、劉志高:《旅游企業集群:提升目的地競爭力新的戰略模式》,《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8期。
魏守華、趙雅沁:《企業群的概念、意義與理論解釋》,《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