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LOFF原指工廠或倉庫的上部樓層,逐漸演繹為由廢棄廠房改造而成的靈活可變的,工作生活融為一體的獨特的大型空間。本文從LOFT的概念、LOFT文化的發展、以及LOFT文化現象在中國的發展三個部分扼要介紹了LOFT的起源、形成過程。并以北京大山子文化區的發展現狀為例分析了中國LOFT文發展的情況。
關鍵詞:LOFT;舊工廠;改造;大山子文化區
中圖分類號:TU-0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60(2006)03-0046-05
一、LOFT的概念
LOFT——在英漢詞典中譯作閣樓、頂層樓,原指工廠或倉庫的上部樓層?!逗喢鞑涣蓄嵃倏迫珪穼OFT的解釋是:“房屋中的上部空間或工、商業建筑內無隔斷的較大空間。”LOFT最初是為工業使用而建造的,逐漸演繹為由廢棄廠房改造成的靈活可變的,工作生活融為一體的藝術家工作室等大型空間。LOFT賦予了廢棄工業空間新的功能價值,是對舊建筑的再利用,是工業空間和其它功能的一種結合產物(見圖1)。
隨著LOFT的影響不斷擴大,LOFT概念的外延也逐漸擴大。它所涉及的建筑類型已不僅限于工業廠房,還包括了學校、商業建筑和辦公樓等非居住功能的舊建筑改建而成的大空間。而LOFT的獨特魅力和發展前景也吸引了房地產界,他們把LOFT居住和辦公概念運用到房地產開發,把可根據使用者的生活特性進行靈活劃分的復式大房型進行進一步轉譯,冠以LOFT的概念進行炒作。LOFT被賦予一種時尚前衛及個性化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走進普通人的生活視野。
LOFT這個詞在20世紀后期逐漸時髦,并且演化成為一種時尚的居住與生活方式,其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詞匯的最初涵義。LOFT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的代名詞,并演繹為一種前沿文化。
二、LOFT文化的發展
1. LOFT文化的起源
LOFT成為時尚的時刻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紐約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們為了逃避在市區內工作生活的限制和高昂租金,聚集在了曼哈頓的蘇霍區(SOHO),利用廢棄的工業廠房,從中分隔出居住、工作需要的各種空間。這樣既節省開支,又有了足夠空間,來開展各種藝術行為。可以說,不拘一格的藝術家是LOFT的創造者,LOFT的出現從一開始就和藝術有了牽連。
LOFT文化出現的前提是大量工業廠房的廢棄與閑置。都市功能的轉型和技術進步,甚至整個產業的衰敗都使很多舊有的空間失去使用價值,遺留下來很多失去活力的空間。這就為LOFT文化的出現提供了前提條件。
工業建筑對藝術家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它的租金低廉,藝術家們租得起,同時足夠寬敞的空間,可以解決生活和工作兩個主題。這種家兼工作室的空間方式以最小的成本租到最大的空間,對于貧窮的藝術家來講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當然,LOFT吸引藝術家的最重要因素,也是LOFT的靈魂,那就是空間。LOFT本來指的是倉庫,由于儲物功能的需要,必定有足夠大而高的空間??臻g的巨大與開敞使LOFT的空間有非常大的靈活性。另外倉庫的功能非常簡單:能容納某些物質的一個空間。只要有四面墻和屋頂,倉庫的功能就可以滿足。倉庫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讓他們隨心所欲地創造個性化的空間,又絲毫不會被已有的結構或構件所制約,使其蘊含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對工業元素的偏愛或者說是一種懷舊情緒,也是藝術家選擇工業建筑的一個重要原因,工業建筑所體現出來的藝術性深深吸引著藝術家。而LOFT內那些破舊、漸趨落寞的老廠房也為藝術家們的藝術創造提供了一個寬松的平臺,這里的氛圍和特定使用者的藝術追求,同時激發出設計師的創作靈感。因此,LOFT的使用者大都會保留原來廠房結構和外觀,樂于暴露,并將各類工業生產設施或生產過程的烙痕審美化,形成一種具有歷史印跡的破舊磨損的美(見圖2)。LOFT傳達了歷史的信息,仿佛又再現了建筑曾有過的輝煌的歷史。
2.LOFT風格的形成
在LOFT中隨處可見以前工業廠房遺留下來的斑斑駁駁的痕跡和暴露在外的各種管線,粗糙而簡陋,其風格與傳統觀念上的居室明顯背道而馳。最初的LOFT住宅并不舒適,早期的使用者無意去改變它這種粗糙、原始的面貌。為了降低費用,他們盡可能少作改動,只要能夠解決基本功能就可以了。從而整個房屋的構架、各種管線、橫梁、填充磚墻等統統暴露在外(見圖3)。然而這樣形成的工廠般簡樸的外表卻不知不覺成為LOFT最具吸引力的關鍵因素。
隨著大批技術家、設計師和文化機構的進駐,陳舊、廢棄的廠房被賦予了功能價值和美學意義。此后不久,LOFT不再只是一種邊緣的理念了,很快,具有專業水準的中產階級開始被LOFT那種有別于傳統家居模式的另類生活方式所吸引,開始自己嘗試創造這種新的生活,并為此專門開辟地區和建筑,LOFT人氣也越來越旺了(見圖4)。中產階級將其領域的生活方式和職業特點也融入LOFT的設計之中,使LOFT成為一種全新形式的生活和居住空間,成為自由生活空間的理想化的現實體現。LOFT已經成為一種典型的空間象征——完全開放、充滿設計感、有很完整寬廣的視野,不再為藝術家所特有,而成為一些追求時尚的人們所選擇并創造的生活方式。
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對LOFT文化的接受導致LOFT文化的最終商業化。由于藝術家的存在,使得LOFT社區的人文色彩、文化氣息濃厚,也吸引很多“上流社會”人士附庸風雅。另外由于公眾對舊建筑保護意識的提高和人們的懷舊情節,也使得LOFT的價格不斷上漲,導致了專門致力于開發LOFT的房地產公司的出現。但是LOFT商業化的結果違背了LOFT的最初特征——廉價的大空間?,F在很多LOFT的租金都非常昂貴,使藝術家不堪重負,最終選擇離開LOFT。LOFT從最初的自發性文化概念演變成為一個時尚的名詞。
但是LOFT文化的意義卻不容忽視。LOFT作為一種舊建筑改造形式,不僅為藝術家提供了藝術創造的空間,提升了當地的文化氛圍和經濟活力,同時保持了城市固有的歷史文化背景,改變了許多歷史街區的人居環境,使曾經衰敗的城市中心工業區得到了復蘇。
三、LOFT文化現象在中國的發展
LOFT從根本上說并沒有納入建筑文化的主流,但卻以它具有的時尚、個性化的特質吸引了建筑師及藝術家的關注,在中國這片熱土上悄然升起。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房地產商開始把家庭辦公作為有賣點的概念加以炒作,并出現了現代城這類明星樓盤。也是與此同時,中國開始出現改造和利用工業建筑為文化空間的現象。北京的藏酷新媒體空間、昆明的創庫、杭州杭印路LOFT49,還有上海的比翼藝術中心,上海蘇州河畔的東廊畫廊及大批藝術家工作室,北京的藝術加油站和遠洋藝術中心等,也都是對工業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其中規模較大的是北京東郊的“大山子藝術區”(即原798工廠)。
位于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的大山子,原本是國營電子工廠718聯合廠(其中最為著名的是798工廠),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援助中國的工業項目之一,占地面積百余萬平方米。幾十位德國專家采用當時最先進的建筑工藝和包豪斯設計理念,完成了這一群現代工業建筑作品。多數廠房屋頂為半弧形,相連一起呈鋸齒狀,高大寬敞。朝北的高窗使陽光射入后自然反射,光線柔和(見圖5)。大山子廠區內的建筑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的建筑,本身就已具備建筑美學上的歷史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它代表了一個時代,是雕刻了的歷史。經濟轉型使部分廠房閑置,廠方七星集團開始對外出租閑置的廠房,藝術家開始進入此地。從個別藝術家的進駐到藝術區形成,大山子文化區承載了許多藝術活動,并且還有許多散落其間的藝術、設計類工作室,共同構成了一片正在生長的城市藝術區。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大山子藝術區的改造側重在室內空間功能的重新劃分、地面處理、入口處的裝飾等方面(見圖6)。設計上盡量保持原有的工業廠房結構、有特征的管道、設備以及它所留下的五、六十年代工業的歷史原生態景觀和隨處可見的意識形態口號、標語(見圖7),所有這些都會把處于邊緣狀態的后現代審美靈感激發起來。藝術家正用自己獨特的眼睛把這里的廢舊廠房變成中國當代先鋒藝術和時尚文化的頂級中心。
然而,就在去年之前,大山子的命運還一直處在“拆與留”的爭論中。因為根據北京城市規劃和七星集團的原本計劃,大山子地區將重建為電子科技園區,這會為七星集團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因此,當大山子藝術區的規模不斷擴大,知名度不斷提高,七星集團怕重建計劃受到干擾,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大山子藝術產業區的發展。在大山子成立工作室的清華美院教授李象群代表藝術區200多位藝術家向北京市人大提出“保留一個老工廠的建筑遺產,保留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文化藝術區——718聯合廠”的議案。李象群分別從建筑、歷史、藝術、經濟、奧運等五點價值來論述大山子藝術區的重要性,并建議政府成立專業團隊以公正的態度評估大山子的潛在價值。希望正在發生和計劃中的大規模拆建行為能夠停止。作為文化產業規劃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大山子藝術區受到了關注。今年3月2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郭棲栗在北京市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上,再次提出要保護798藝術區。政府的提議,媒體的輿論,藝術家的積極爭取,七星集團內部的態度已經開始轉變。拆遷的提法已經成為過去。但是,七星集團最終還是會考慮怎么樣利用這些廠房才能為地區發展起更大的作用。因此,七星集團與藝術機構今后可能不會僅僅是租賃關系,有可能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這樣也會給七星集團帶來新的贏利模式,從而使其共同推動798藝術區的完善和發展。
大山子文化區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從昔日破舊的廠房一躍成為北京最時尚的當代藝術新貴區。隨著其不斷的發展壯大,必將帶動整個區域面貌的更新,甚而有可能波及更廣泛的城市舊區更新改造的觀念及實踐過程。
四、結語
LOFT作為特定的舊建筑再利用形式,將大量舊工業建筑改造成為具有獨特文化品味的居住生活工作環境。雖然這種建筑改造形式早期大多都是人們自發的行為,但是發展到今天,其數量、規模及社會影響均不可小視。其意義:①LOFT為城市中心地段舊建筑保護、更新拓展新方式,這種實踐將舊建筑改造融入到人們日常居住、工作模式之中,賦予舊建筑以新的功能和特色;②LOFT為藝術家提供特定的藝術創作空間,在改造利用設計實踐中突出地呈現前衛化、個性化趨勢,為藝術文化發展帶來勃勃生機。③LOFT深遠的社會影響:這些實踐為那些處于城市中心已經沒落的產業建筑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使其成為新的亮點,提升了歷史地段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力。使曾經衰敗的城市中心工業區得到了復蘇。在不遠的將來,有可能LOFT形式會在社會效益、文化藝術發展及地產經濟諸方面呈現多贏的局面。
雖然現在LOFT建筑在中國整體數量不多,但是卻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這些舊建筑的改造帶動了整個社區的面貌得以更新,這種自發萌生的發展形式恰好順應了社會需求并產生了積極的意義。國外許多國家認識到了LOFT改造利用模式的可推廣性和普及性,由此促成了LOFT在西方許多國家的急速發展。其實踐的歷程對我國同樣具有學習和借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