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與葫蘆絲結下了不解之緣。她以溫柔細膩、飄逸輕柔的樂音,散發著美麗神奇的魅力,讓我如醉如癡。在寂靜的夜晚,讓思緒飄浮在悠揚的樂聲里,用心輕輕感受那舒心的無與倫比的愜意,有一種別樣的情懷。
初識葫蘆絲,是二十年前上師范期間。那時候,我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跟著老師學會了風琴、口琴、二胡、小提琴、吉他和笛子、洞簫等。但我最喜歡的一直是民族樂器,尤其是對二胡和笛子情有獨鐘。那時由于條件的限制,對葫蘆絲只是在音樂課本上見過圖片,知道是少數民族的一種樂器。畢業后在鄉下教書的四年,作為兼職音樂教師,除了上課之外,一把二胡和一支竹笛成了我最心愛的伴侶,陪我度過了一個個孤寂的夜晚。1990年考上公務員到政府辦公室后,繁忙的工作使我很少有空閑時間,加上我對流行音樂素來沒有興趣,除了組織機關文藝晚會和參加市里舉行的合唱大賽外,音樂對我來說變得陌生了,二胡和笛子也被我久久遺忘在塵封的角落里。2002年底到檔案局工作后,雖然仍很忙,但終于有了一點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我把二胡、笛子帶到了辦公室,在工作之余偶爾來上一曲。
真正認識葫蘆絲,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兩年前的一個星期天,我去一個朋友家里玩,朋友的妹妹拿著在街上剛買的葫蘆絲,問我會不會吹,我說試試看。看了那只有一頁紙的說明書和附帶的幾首熟悉的樂譜,很快就初步掌握了運氣方法和指法。當那優美的旋律隨著指尖的跳動飄蕩起來時,壓抑在我心底多年的對音樂的熱愛被喚醒了,我深深地被這種小小的樂器迷醉了。我把葫蘆絲借回去,連續幾天琢磨、練習,由最初的幾首樂曲到幾十首,漸漸掌握了吹奏方法。但是由于葫蘆絲是在街上花了不到十元錢買來的,音質很差、音高也不準,尤其是“6”音吹不響,吹奏起來總讓人感到有點別扭。不久后的一天下班后,在街上遇到一個賣葫蘆絲的南方小伙子,我急忙將其請到路邊朋友開的理發店里,將其身上背掛的幾十支葫蘆絲一支一支挑了一遍,終于找到一支比較稱手的,花10元錢買了下來,回家后天天對著曲譜練習。2004年6月到桂林參觀,別的朋友都大包小包的買東西,我只在夜市上挑了一支葫蘆絲和一本《葫蘆絲巴烏實用教程》帶了回來。從此,只要有空閑時間,就按照教程練習運氣、指法和用舌技巧,葫蘆絲那悠揚的聲音便時常在檔案館空曠幽靜的小樓上飄蕩。以后我又上網查閱了關于葫蘆絲的有關介紹.了解了關于葫蘆絲的美麗傳說,對葫蘆絲有了更深的感情。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流行于滇西傣、阿昌、德昂、佤、布朗等少數民族的單簧氣鳴樂器。傣語稱篳朗叨,“篳”是傣族氣鳴樂器的總稱,“朗”是直吹,“叨”是葫蘆,意為帶葫蘆直吹的篳。因其發音優美、親切,有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所以稱它為葫蘆絲。
葫蘆絲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葫蘆絲起源的動人傳說。在德宏傣族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候,在大盈江畔,住著一個大戶人家的姑娘,名叫朗慕,江邊有個劃渡筏的小伙子叫二保。朗慕過江去趕街,這天坐二保的渡筏,兩人一見鐘情,約定再次相會。一天從江上飄來一個小葫蘆,里面裝著朗慕的信:因家父管教很嚴,不能與你對歌談情,你若心中有我,就在葫蘆下面插上竹管,待夜深人靜時來到我家墻外,吹起我們用葫蘆和苦竹合制的篳朗叨,暢述衷腸。二保每晚到墻外去吹,都被家人趕走。朗慕被禁深宅,聽樂聲懷念情侶,不久含恨而死。二保悲痛欲絕,每天夜里走村串寨吹奏心愛的篳朗叨,把這悲烈的愛情故事講述給傣家兒女。傣族民間還傳說:很早以前,一次山洪暴發,一位傣家后生抱起一個大葫蘆,闖過驚濤駭浪,救出了自己心愛的姑娘。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給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捧起金葫蘆,吹出了美妙的樂聲。頓時,風平浪退,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愿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篳朗叨在傣族人家世代相傳。
葫蘆絲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音色柔潤而纖秀,適于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擅長表達溫柔細膩的感情,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在傣族,如果青年小伙子不會吹或吹不好葫蘆絲,就很難得到姑娘的愛情,所以小伙子們大多是吹奏葫蘆絲的能手,人手一支,在戀愛時常作為傳情達意之用。而姑娘們也能根據不同的曲調,分辨出自己情侶的樂聲。每當明月高懸、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傣家的竹樓旁、阿昌族的村寨里,常常飄出一陣陣葫蘆絲纖細秀麗、柔美甜潤、曲調委婉動聽的樂聲,這是年輕小伙子們在邀請心愛的姑娘出來談情說愛。在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贊哈(民間歌手)在葫蘆絲的伴奏下動人的歌聲,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由于葫蘆絲與笛子等樂器的運氣方法正好相反,運氣方法非常獨特,對于氣息的掌握非常難。單是要解決“音頭”和“音尾”因氣流較弱而產生的不正常的“咕”音,就要練習很長一段時間。另外,指法、用舌也都有特殊的要求。好在自己有著多年音樂的熏陶,學起來還不很費力,經過半年多的練習,終于有所收獲。只是要達到精通的地步,還需要長時間下工夫。2005年政府機關組織文藝晚會,要求單位出節目,我演奏了一首《月光下的鳳尾竹》,博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從此,我更是把葫蘆絲當作寶貝,每次外出都將其帶在身邊,利用空閑時間來上一曲。有時工作下來感到累了,想舒展一下心情,找個悠閑的地方,拿出心愛的葫蘆絲,來上一首喜歡的樂曲,聽著那如泣如訴、優美動聽的旋律,城市的嘈雜喧囂,忙碌后的疲憊和煩惱,都會蕩然無存。
歲月在不斷流逝,但我對葫蘆絲的癡迷永遠不會改變。她使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灑滿歡欣和快樂。愿這顆民族器樂中的明珠更加璀璨!
(作者單位:汝州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