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化”可以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那么“區域文化”則是一定區域內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檔案是歷史的記錄,是記載歷史、傳承文明的載體。“檔案館是黨和國家的科學文化事業機構,是永久保管檔案的基地,是科學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檔案史料的中心”。記錄和反映區域文化的檔案及相關資料應該是各級綜合檔案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
1、征集區域文化檔案資料進館的必要性
1.1 征集區域文化檔案資料進館,是我國地方各級檔案館事業發展的需要,即傳統的檔案館向公共檔案館轉化的需要。
1.2 征集區域文化檔案資料進館,是建設地方特色檔案館的需要。
1.3 征集區域文化檔案資料進館,是改善館藏檔案單一結構的需要。
2、征集的主要范圍及內容
地方各級綜合檔案館在征集記錄和反映區域文化特色的檔案、資料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種檔案、資料的征集:
2.1 記錄和反映地域精神財富的檔案、資料
不同地區,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不同的精神財富。如:林州的“紅旗渠精神”、蘭考的“焦裕祿精神”、濟源的“愚公精神”等等。在征集記錄和反映這些區域精神財富的檔案資料時,要對這些精神產生的由來與發展的不同階段所產生的檔案資料進行系統征集。如:濟源是傳說中愚公的故鄉,在征集時要從《列子·湯問》中關于《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到中共“七大”倡導的愚公精神,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中央黨校、河南省委宣傳部等各級組織召開的座談會、紀念活動材料、雕塑、歷史名畫、濟源人民發揚愚公精神的典型業績等,凡是反映“愚公精神”的檔案資料均在征集之列。
2.2 記錄和反映地域水文地質特征的檔案、資料
不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地理特征。如:濟源是濟水的發源地,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在古代并稱四瀆。濟水盛于荒古衰于秦漢。歷史上留下了不少關于濟水的文章和專著,濟水歷代封祀、歷代濟水詩吟、濟水與華夏文明、濟水的變遷、濟瀆廟等共同構建了濟水文化。記錄和反映濟水文化的檔案、資料都是我們應當征集的內容。再如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面積約867平方公里,在這里可以看到地球八次造山運動留下的形態各異的溝谷、崖臺、峰墻、深潭,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大山巖、水成巖、變質巖以及各種礦石、化石等,形成了王屋山獨有的地質特征,這方面的地質資料也應屬檔案館的征集范圍。
2.3 記錄和反映區域資源特征的檔案、資料
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存在著不同的資源優勢、包括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僅濟源境內探明有金、銀、銅、鉛、水晶等20多種礦藏;王屋山有豐富的珍稀動物,據林業部門統計,林區內有各類動物180余種,其中有國家保護動物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飛禽種類14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5種,國家二類保護鳥類22種;在植物資源方面,王屋山的自然植物有5門162科912種,其中有不少屬于國家和省級保護的珍稀樹種。在珍貴樹種中,還有一些單體“極品”,如上架林區有千年梧櫟,樹圍近兩米、高14米,冠幅15米,是太行山最大古橿櫟。記錄和反映這些資源的檔案、資料應注意征集。
2.4 記錄和反映地域古建筑、古遺址特征的檔案、資料
古建筑主要包括民居建筑和古廟宇建筑。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民居風格、院落部局、房屋結構及功能。不同地區古廟宇建筑也有其獨特的風格、特色等。在濟源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1處,其中尤以木結構建筑名冠中原;大明寺中的中佛殿,其梁袱結構在全國堪稱一絕;古文化遺址是古代先民在本區域內活動的印證,是考究歷史的重要依據。濟源境內有原城遺址(夏代),多處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記錄和反映這些方面的檔案、資料也應該積極征集。
2.5 記錄和反映地域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特征的檔案、資料
歷史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人類發生過的各種事件的串聯,它是人類社會活動在時空坐標中所留下的軌跡[2]。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方方面面的歷史人物,人們通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更好地去了解、認識、研究區域歷史。無論歷史事件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歷史人物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記錄和反映他們生平事跡的檔案、資料都屬于我們所征集的范圍。
2.6 記錄和反映地區文化藝術特征的檔案、資料
一是要征集本地歷史人物所作的詩、文、書、畫作品;二是要征集歷史上反映本地區的詩、文、書、畫作品;三是要征集歷代包括現代在內的著名民間藝人的藝術作品;四是征集本地的民歌(謠)、民間趣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五是要征集本地自生的曲藝劇種的檔案、資料,包括劇種的產生與發展,以及典型的劇本、曲譜等,如濟源的懷梆、越調;六是要征集外地傳人本地域的曲藝劇種的檔案、資料,如:曲劇、豫劇都是由外地傳人濟源的。
2.7 記錄和反映地區風俗民情特征的檔案、資料
由于歷史及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風俗民情。風俗民情主要表現在衣、食、住、行、禮儀、交往、歲時、俗信、陋習、廟會等方面。如:在濟源山區歷史上婚嫁中的“娃娃親”,禮儀中的“坐生”等。征集記錄和反映地區風俗民情的檔案、資料應該從這些方面著手。
2.8 記錄和反映宗教信仰特征的檔案、資料
這方面的檔案、資料,主要征集各種宗教文化在本地區的傳播、滲透、社會影響及發展過程的檔案、資料。
2.9 記錄和反映地方名優土特產品特征的檔案、資料
凡是記錄和反映本地區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在創造出的名優土特產的檔案、資料均在征集之列。
2.10 記錄和反映重大工程特征的檔案、資料
這方面的檔案、資料,重點應征集位于本地區內的歷史上重大工程的檔案、資料。
2.11 記錄和反映家族特征的檔案、資料
這方面的檔案、資料,包括家譜、族譜等。重要的是征集當地有代表性的家譜、族譜和家史檔案、資料。
3征集的主要途徑
3.1 向兄弟檔案館及其他地區有關單位、部門征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自然因素、歷史因素、社會因素等,某一文化特征可能與多地區有關聯,因此,要使某一特征檔案資料征集齊全,有必要到兄弟檔案館和有關部門進行征集。如:濟水起源于濟源,流經河南、山東人渤海,山東的濟南、濟寧、濟陽都與濟水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3.2 向有關單位、部門征集
由于一些單位和部門主管某項事業,他們保存著一定量的一定方面的文化特征的檔案、資料。如:林業部門保存有動植物資源檔案、資料;地礦部門保存有地質結構、礦藏特征的檔案、資料;文物部門有文物古跡的檔案、資料;文化部門有群眾文化藝術方面的檔案、資料等等。另外,還要向博物館、圖書館、寺廟等單位征集有關資料。
3.3 向民間征集
一是由于有些檔案、資料散存在民間,被個人收藏;二是某些檔案、資料是直接從民間產生的。如:家譜、家史、民風民情檔案等。
3.4 檔案館自身征集
檔案館自身征集是指在征集過程中,檔案人員自身所產生的檔案、資料。如:對一些文物、古建筑、古文化遺址、形成的照片、古碑文的拓片等;對一些口述資料征集過程中所形成的錄音、錄像等。
在征集的過程中,征集不到原件的,可以征集復制品。無檔案、資料的可征集口述資料,如民歌、民間故事、民間趣話等,要重視口述資料的征集,它同樣是反映區域歷史信息的一種形式,是區域文化特征檔案資料的一個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國家檔案局.《檔案館工作通則》[S]
[2]桑毓域.論檔案與歷史的關系[J].檔案學通訊,2002,(4).
(作者單位:濟源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