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財富,管理學博士,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安徽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教育部檔案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檔案學會理事,中國檔案學會基礎理論委員會委員,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歷史。先后承擔科研課題1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含合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其中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全文轉載、復印20余篇。曾榮獲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安徽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
作者簡介:
丁華東,歷史文獻學(含檔案學)碩士,教授,安徽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主要研究方向為檔案學基礎理論、檔案文獻編纂學。先后主持、參與檔案學科研與教改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九屆高等學校青年教師獎(教學類)三等獎、安徽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安徽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安徽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二次)、安徽大學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二等獎。
1、學科前景與民燕尾服趨勢
李財富:關于檔案學的發展前景,目前國內檔案學界有著各種各樣的判斷,其中有兩種比較極端的看法值得關注。一些人認為隨著學科間、知識間的進一步交叉與融合,特別是隨著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檔案學將逐步邊緣化,其學科特色將逐步喪失,最終將被其他學科所吞并,此所謂悲觀論;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檔案學的發展空間將得到極大的拓展,其學科地位將日益顯赫,此所謂樂觀論。本人以為,對檔案學發展前景的預期過于悲觀、消極固然不對,盲目樂觀、自信也不可取。檔案學所依托的對象——檔案工作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決定了檔案學既不會灰頭灰臉、走向滅亡,也不會大紅大紫、成為顯學。檔案學是人類社會和檔案工作發展的必然產物,社會實踐和檔案工作實踐的發展變化是檔案學理論產生、發展和成熟的源泉和動力。中外檔案學的發展歷史證明,人類社會越向前發展,檔案:工作實踐越復雜多樣,檔案學理論就發展得越快。雖然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單位實施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和開發,但圖書、情報、檔案三者之間與生俱來的本質差別并未消失,圖書工作、情報工作、檔案工作本身所固有的獨特個性也沒有改變,所以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仍將以三門獨立學科的身份屹立于學科之林。其實,對檔案學命運的爭論與擔心并非始于今日,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過要把檔案學與圖書館學、博物館學合并為資料學的觀點,結果遭到很多人的批駁和反對。這說明,檔案學不僅是檔案工作實踐發展的客觀需要,而且是學科分工的必然產物。只要檔案工作持續存在,檔案學這門學科就不會有生存之憂。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檔案工作是一項服務性、條件性的工作,它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只能扮演配角,這就決定了檔案學不可能成為紅極一時的顯學。
關于檔案學的發展趨勢,我在相關文章中已經談到。概括地講,檔案學將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第一,檔案學的研究范圍將進一步拓寬;第二,檔案學的研究內容將逐步深入;第三,檔案學研究的集約化程度將不斷提高;第四,檔案學研究的綜合性、系統性將更為明顯;第五,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與技術研究之間相互交錯、相互轉化的趨勢將日漸突出;第六,檔案學研究將逐步融入國際檔案學的洪流之中。
丁華東:檔案學的學術前景與學科發展趨勢是每一個熱愛、支持檔案學研究,關心檔案學學科發展的人所思考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情境下,人們都對之進行著探討,以期鼓勵和指導檔案學的學術發展和學科建設。早在20世紀80年代,吳寶康教授在其《檔案學理論與歷史初探》這一具有深刻歷史反思與批判的杰出著作中,就對檔案學及其各分支學科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灼見。此后吳老主編的《檔案學概論》(1988年),馮惠玲、張輯哲主編的《檔案學概論》(2001年)等等都關注并探討這一問題。在你(李財富)新近出版的《中國檔案學史論》中也做了專章的闡述。這些理論成果不僅對我們認識和把握檔案學發展規律和趨勢提供了指引,更為檔案工作者和檔案學研究者提供了精神動力。
在新世紀,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感知檔案學的學術生命力和發展前景。一方面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各項事業發展對檔案信息的巨大需求,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對檔案事業發展所帶來的“革命性”變革,為檔案學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社會支持和廣闊的學術舞臺與學術空間;另一方面,幾代檔案學者近百年的檔案學術研究、學術積淀和當代檔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模的擴大,層次的提高,特別是一批批具有博士學位的檔案學研究者的“加盟”,為檔案學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學術資源與強大的學術力量,檔案學界應該有充足的勇氣和信心,承擔自身的學術責任,有效履行自身的學術承諾,推動學術研究的繁榮和學科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在檔案學未來的發展上,筆者堅持兩點看法:一是應注重解決現實問題,為檔案工作實踐和檔案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使檔案工作更高效地實現其社會服務功能;二是應注重提升學科的理論層次,夯實理論基礎,拓展學術視野,提高學術品位,從經驗性的學科走向更具理性化的學科,使檔案學屹立于學科之林。
2、理論創新與學科融合
李財富:“創新”可能是當今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概念,諸如“創新體制”、“創新國家”、“思維創新”、“制度創新”等經常見之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這表明,越來越多的國人已經認識到創新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創新已經成為實現國家富強、事業興旺的一條重要途徑。那么,檔案學理論要不要創新?回答是肯定的。創新是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任何一門學科要想在科學百花園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根據社會實踐及本專業實踐的發展、變化,不斷地推陳出新,在自身的理論結構中及時地注入意義深刻、富有時代氣息的新內容。唯其如此,才能使該學科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才能更好地發揮該學科理論在相應的實踐中的指導、規范作用。檔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年輕應用學科,其發展史在我同只有半個多世紀,其理論體系與學科建沒還不夠完善,尚有不少理論空白點亟待填補,近年來檔案:工作實踐中㈩現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在理論上一直得不到令人滿意的解釋和說明。同時,由于一些研究者缺乏獨立思考精神,不愿意從事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和材料收集工作,滿足于拼拼湊湊、摘摘抄抄,熱衷于在既有的觀點中飄來飄去,檔案學研究中的低水平重復現象還比較普遍。因此,對于檔案學來說,創新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當然,檔案學的理論創新并不等于一味的標新立異,更不是將以往檔案學理論全盤推翻和顛覆,而是在繼承其合理內容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修正、補充和完善。所以,我們對待理論創新應采取理性的態度,既要積極支持并參與檔案學的創新,努力探索出新的檔案學理論,又要維護既有檔案學理論的合理內核,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即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前提下繼承。
在檔案學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如何借鑒、吸收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以提高檔案學的理論水平,這也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學發展呈現出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一方面學科分化不斷加快,新學科、新知識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學科發展的整合性特征逐漸突出,各個學科之間、各種知識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利用的趨勢日趨明顯。在這種背景下,自二十世紀80年代起,我國檔案學界積極引進與吸收其他學科的理論、技術與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檔案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部創立了一批分支學科,如檔案法學、檔案社會學、檔案統計學等。可以說,移植與借鑒已成為我國檔案學分支學科建設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加快我國檔案學發展的一條捷徑。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檔案學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還是依靠自我發展,鮮明的學科特色只能出自自我創新,真正的動力也只能來源于檔案學界內部而非其他學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移植與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一定要結合檔案學和檔案工作的實際,做好消化和吸收工作,切忌生搬硬套、囫圇吞棗。我們在這方面有過不少教訓,應該汲取。
丁華東:丹尼爾·貝爾在《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指出:“一個領域的發展日益有賴于理論工作的優先發展,它匯集整理出已知的內容,同時為經驗驗證指明了方向。實際上,理論知識日益發展成為一個社會的戰略源泉。”理論創新是學科發展的普遍追求。客觀世界的運動變化決定人們的意識、思想、觀念、學說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也決定了人們的認識必須與時俱進。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也是理論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思想之源。檔案學研究者需要把握社會實踐和學術發展的實踐,探索新問題,建構新理論,引領新學術,為學科理論不斷注入意義深刻、富有時代氣息的新內容。
如果說理論創新是學術研究與學科發展之源,那么學術借鑒與融合則是學術研究和學科發展之流。就像涇河、渭河,只有匯聚在一起才能構成滾滾黃河。我常思考檔案學和社會學的關系,它們存在不同層次的關聯。第一層次是檔案學為社會學提供學術資料,社會學為檔案學提供研究方法;第二層次是檔案學為社會學提供學術場域,社會學為檔案學提供理論思想;第三層次是兩者走向融合,即走向“檔案社會學”。英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就指出:“在組織內部,檔案是強化監視的關鍵。對于空間是關注過去的事件或是組織本身成員行動的問題,該組織可以通過檔案這一手段將其自身進入過去,并可以確保對未來的某種控制尺度。”從管理層面的意義看,檔案記錄是監視或社會控制在組織內部得以實行的一個基本手段,它使個體處于“永久性的知識體系的監視”之下。這樣的論述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點和學術思想,也為檔案社會學提供了知識范例。只有在更高層面上,才能理解這些論述的深刻的社會意涵。因此,可以說沒有理論創新,檔案學成為無源之水;沒有學術借鑒與融合,檔案學不能成為浩浩江河。
3、學術主體與學術自覺
李財富:所謂學術主體,我的理解是直接參與檔案學研究的一切機構和個人,包括各級檔案研究所、檔案學會、檔案學院(系、教研室)、檔案行政管理機構、檔案實體管理部門及檔案學研究者。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在國際、國內學術環境的影響下,我國檔案學研究逐步打破封閉、沉寂狀態,學術氣氛日趨活躍,越來越多的人相繼投身于檔案學理論研究,一支由檔案專業教育工作者、專職檔案科研工作者、檔案實際工作者及其他有關人員組成的檔案學研究隊伍不斷壯大。此外,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各行業先后成立了檔案學會,國家檔案局和部分省、市檔案局還設置了檔案科研(研究)所,全國近30所高校創辦了檔案專業。但是,表面繁榮的背后也隱藏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迄今為止,我國一直沒有建立一個專門的、統一的檔案科研管理機構,整個檔案學研究帶有明顯的分散性和自發性,絕大部分研究課題都是由各研究機構、研究者個人按照研究興趣自己選題、分散進行的,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都是由各研究機構、研究者個人自行決定的。這種家庭作坊式的研究格局導致檔案學研究者的團結、協作精神普遍較差,大家對于組建科研共同體開展重大課題的集體攻關認識不足,許多為實際部門所急需的檔案學理論遲遲不能問世。第二,檔案學研究者的業務素質、實踐和研究能力參差不齊。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檔案教育工作者和專職檔案科研工作者往往不能親自深人實際開展調查研究,只能閉門造車,紙上談兵,于是一些貌似深刻實則膚淺的檔案學理論便相繼出臺。而許多從事實際工作的研究者由于長期沉湎于具體事務,容易被檔案工作實踐牽著鼻子走,不能將感性材料升華為理性認識。第三,不少研究者,尤其是年輕研究者喜歡跟風,特別是“西風”(即國外的檔案學理論、觀點),心甘情愿地充當國外學者的“傳聲筒”,而對本國豐富多彩、鮮活生動的檔案工作實踐缺乏研究的激情和欲望,因此在體系相對完備的中國檔案學理論中真正屬于原創性的東西并不多。
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缺乏學術自覺和學術自律。何為學術自覺?學術自覺就是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創新知識,追求真理,不盲從迷信,不人云亦云,不為名利所俘虜,不為權威所壓服。學術自律就是要遵守學術規范,維護學術尊嚴,加強學術道德修養,遏制學術腐敗。
丁華東:檔案學知識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是檔案學研究者(即研究主體)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現象(研究客體)反復加以抽象、概括、檢驗和積累的產物,是人們創造或建構的“屬于人的對象世界”或知識系統。作為構建這一知識體系的活動,檔案學研究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主體性的認知(認識)實踐活動。在檔案學知識或理論形成、建構的認知實踐中,主體不是創造具有實在結構和特性的客體本身,而是在創造具有實在結構和特性的客體的觀念。因此它是主體以一定精神或觀念的形式把握客體的活動,而不像實踐那樣是主體的客觀的物質形式把握客體的活動。因此,主體有著更為積極的作用。人格主義者鮑曼認為:“認識絕不是一種存在的、秩序的、被動的反映,更不是現成知識的被動的接受,而必須把它看作是在我們思想內部,為了我們的思想并由我們的思想本身所進行的對于對象的一種積極的創造。”如胡鴻杰教授所言:“真正能夠最終決定學科發展狀況的只能是一種智力活動的‘主體’——學人”。
在檔案學研究中,反思性地把握研究主體的意識、思維及其內在結構在理論和知識建構中的作用與影響,提高自身的學術自覺,對檔案學學科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個體層面,認識主體內部精神世界所包含的世界觀、理論傾向、價值觀念、實踐經驗、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等對其研究行為和研究結果的影響,可以引導我們的學術思路,推進研究者自身的自我改造和研究程度,形成不同學術觀點和學術特色。在群體層面,認識學術共同體所秉持的理論假設和理論框架,整合研究的力量和成果,形成不同的研究范式或學術流派,繁榮學科發展;同時也使學者們認清學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處境,克服學術研究中“自發性有余而自覺性不足”之弊,增強學科建設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為學科“添磚加瓦”,共同構建檔案學未來的“大廈”。
4、學術范式與學科建構
李財富:學術范式通常指一個學術共同體所共有的精神信念和研究傳統,以及在此基礎之上所形成的理論模式和規則體系。自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年)一書中提出這個概念以后,很快便風行于科學哲學界,同時也為各自然科學學科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所吸收采納。在庫恩看來,“范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涉及全套的信仰、價值和技術的改變,后者指具體的研究成果發揮示范作用(“范例”),既開啟新的治學門徑(有一批“堅定的擁護者”并奉之為研究指南),又留下許多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依照庫恩的思路,科學進步的圖景可以這樣描述:范式的建立——常態研究的展開——嚴重危機的出現——在調適中尋求突破,并導致新范式的確立。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國檔案學界還無人系統地研究檔案學的學術范式,但中國檔案學的演進、發展歷程與庫恩所描繪的圖景大體相符。20世紀30年代近代中國檔案學創立,但還算不上是完備形態的學科,主要表現為:學科體系不完整,研究水平不高,研究范圍狹窄,缺乏大家普遍接受的公認的理論(范式)。換言之,近代中國檔案學還停留在“經驗科學”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后,檔案學者們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檔案學問題,并就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達成共識,學術范式逐步確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檔案學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此過程中,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檔案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也不斷涌現,這無疑對既有的檔案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面對挑戰,檔案學界積極探索應變之策,舊的學術范式逐漸被打破,新的學術范式(如走一級學科發展戰略、“大檔案”觀的提出等)取而代之。學術范式直接影響著學科建設,學科建設的內容、結構、速度、規模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術范式的選擇及其優劣。中國檔案學的學科建設發展歷史充分驗證了這一點。
丁華東:研究范式既是學術研究個體主體性的體現,更是學術共同體群體主體性的體現。美國科學史家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以不同的表達方式描述了研究范式的意念:“一個范式就是一個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東西”,“范式是團體承諾的結合”,“范式是共有的范例”等等。一般地對范式的理解是指一個科學(研究)共同體成員所共同具有的不言而喻的理論信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概念系統和技術手段的總和,是一種具有整體性的認識實踐活動的理論框架或研究取向。
自范式理論提出以來,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近年來的學術研究中,更為各學科的學者所“樂道”。這不僅因為范式理論具有深刻的理論基礎(筆者認為范式理論從總體而言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則的),而且正顯示著日益增強的學術生命力,它對規范和指導科學研究,引發科學研究的革命,促發研究主體意識的覺醒都具有重要意義。
庫恩說:“取得了一個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許的那類更深奧的研究,是任何一個科學領域在發展中達到成熟的標志。”我國檔案學研究現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和水平,能否在此基礎上明確地建構范式,仍有待學者們的共同探討和努力,但就目前而言,筆者認為運用范式理論可以增強理論的整合力度,準確把握隱含在具體理論背后的科學邏輯。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對檔案、檔案管理的認識有了拓展和深化,豐富了檔案學知識。但我們也必須注意到,我們的檔案學是在不同領域內展開的,檔案史料管理、檔案實體管理、檔案信息資源管理、檔案知識管理,都是我們在不同階段研究的主題。現在檔案作為“社會記憶”又進入學者的話語,而且在中外一系列重大學術事項中日漸彰顯。這些探討,使我們不免感到我們在不斷地給檔案、檔案管理貼上新的“標簽”。由于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使用著不同的概念和話語,因而使檔案管理的知識體系呈現出“碎片化”的隱憂。然而運用范式理論,我們便可透過這些研究現象,看清不同領域的學術共同體是基于什么樣的現實假設、理論參照在從事其所進行的研究,找出其間的共同點和邏輯關系,使檔案學在此基礎上關聯起來,形成有機的整體。由是觀之,檔案學研究主體(群體主體)在明確對研究對象的基本意向定位的基礎上,按范式的指引和規范展開研究,我相信檔案學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學術傳統,構建自己的研究范式或學術流派。
5、學術規范與學術道德
李財富:近年來,有關學術腐敗、科研造假的案件經常被曝光,一時間沸沸揚揚、熱鬧非凡,整個學術界為此而蒙羞。為此,國家有關部門一再強調要遵守學術規范,捍衛學術道德。2004年1月5日頒發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要求學者“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加強學術道德修養,提倡做人、做事、做學問相一致,堅決抵制各種不正之風”,自覺維護學者和中國學術共同體的形象。教育部印發的栓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綱勤也明確指出:“科研人員應正確認識學術發展中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遵守學術規范,切實扭轉無引文、無視前人研究基礎、無新鮮經驗和事實材料的空談之風。”可見,遵守學術規范、維護學術尊嚴,對于凈化學術空氣,防范學術流弊,營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學術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學者對學術腐敗一向深惡痛絕,那么它為何屢禁不止且愈演愈烈?其原因十分復雜,學術教育的缺失、學術研究所處的不良外部環境、社會上不正之風的浸染、學術評估體系不完善、學術批評機制不健全、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短視行為、學術主體的功利心態等都是醞釀并滋生學術腐敗的肥沃的土壤。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研究者的學風不正、學術道德滑坡。
總的來說,檔案界的學風是比較好的,大多數檔案學研究者都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勤于獨立思考,勇于開拓創新,并能自覺抵制學術腐敗,這是我國檔案學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動力。但是,毋庸諱言,當前檔案學研究中的確也存在著一些不良學風,如抄襲剽竊、自我吹噓、互相吹捧、一稿多投、買賣文章等。對此,我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決。各有關部門要引導檔案學研究者正確看待名利問題,督促他們遵守學術規范,嚴懲不良學術行為,努力構建買文者無處可買,賣文者無處可賣,抄襲者人人喊打,一稿多投者無臉見人的良好學術氛圍。檔案學研究者更要加強學術自律,牢固樹立嚴謹、嚴格、嚴肅的科學精神和自尊、自強、自立的科學態度,爭做道德文章的楷模。
丁華東:在學術研究和學科發展中,強調學術規范與學術道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們是學科發展的生命線。筆者曾在《檔案管理》2005年第6期上著文強調學術品格對學科發展的重要性,學術品格決定著學術研究的品位,決定著學術研究的風氣。有一流的學術品格,才有一流的學術成果;有一流的學術成果,才有一流的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學術品格是學科的靈魂,高尚的學術品格是學科發展的根基。而嚴謹的學術規范、良好的學術道德,既是學術品格的核心內容,同時更是鑄就崇高學術品格、捍衛學術尊嚴、培養優良學風的根本保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術規范缺失,學術道德淪喪,學術研究主體便失去追求真理的勇氣,在社會欲利面前隨波逐流,失去自我,學科的生命必將枯萎。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對于在市場經濟逐步確立和完善,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加快的過程中,少數研究者心態浮躁,出現急功近利的現象,檔案學界給予了激烈地批評、抨擊,并對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建設提出了看法和措施,保證了檔案學健康穩步地發展。
在加強學術規范與學術道德建設的過程中,筆者認為首先應倡導主體自律,研究者應當具有清醒的學人意識和學術責任,為學科發展多做實事,樹立正確的榮辱觀,以開拓創新為榮,以“投機取巧”為恥。二是強調制度保障,建立學術評價和制約機制,以“硬”的一手對違反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行為予以裁治,凈化純潔學術隊伍,使檔案學研究在新世紀的曙光中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管理學院,安徽大學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