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業務研究類文章應該如何選題:一是要有“問題”意識:二是要善于從比較中發現問題,包括比較現有事實與已有理論的矛盾,通行做法與現行法規的矛盾,一個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是否協調,等。
關鍵詞:業務研究 比較研究 研究選題
寫任何文章,都繞不過兩個問題:一是寫什么?二是怎么寫?“業務研究”類文章就更不例外了。
這兩個問題有聯系,但又有先后之分。因為寫文章首先要確定寫什么,然后才好圍繞選題去收集素材,謀篇布局,潤色成文。如果題目定不下來,寫作活動根本就進行不下去。如果隨便找一個題目,貿然去寫,要么是炒冷飯,沒新意;要么是沒有針對性,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都不大。
既然是業務研究類的文章,選題的范圍當然就是檔案業務,按說不應該成問題。但有時當局者迷,往往會在不成問題的地方出問題。困惑我們的問題常有兩類:一是覺得檔案業務太寬泛,應該研究的問題太多,不知道選什么好;二是覺得檔案業務不就是那幾樣嗎,有什么可研究的,而且該研究的人家早都研究過了,可開墾的“荒地”都開墾完了,再說就屬沒事找事了。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任何文章都屬沒事找事。即從表面看來或在一般人看來沒有事(問題)的情況下找出一點事(問題)來,進行多方論證后,讓人覺得還有點道理,還真是那么回事,這就行了,這就是選題的本事。如果能讓人讀了你的文章后有恍然大悟或茅塞頓開的感覺,那就更好了。
1、“問題”意識強
無論是寫“調研報告”也好,寫“業務研究”也好,還是寫其他類型的研究類文章,其邏輯思路都是一樣的,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提出一個正確的問題等于解決了問題的一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驗算或操作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問題,指出新的可能性,或是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創新和進步。
有的同志之所以覺得沒什么可寫,主要是卡在提不出問題上,也就是無話可說。如硬要去寫,其結果是表面上好像也提出了一個或若干個問題,但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那都是假問題、偽問題,不是問題的問題,或者是別人早已解決的問題。
科學的邏輯起點是問題。人類的進步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是沒有爭議的。那什么是問題呢?按照管理學的觀點:應有現象(標準)與實際現象(現狀)之間的差距,就是問題。
漢語中有一句口頭禪,叫“沒問題”。而善于寫文章的人,一定都是滿腦門子問題。就是說,要有問題意識,要善于發現問題。這不僅寫作業務研究類文章是如此,各行各業做任何工作都是如此。如想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就要有問題意識,就要時刻保持好奇心。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過著名的“思維五步法”。其中第一個就是:疑難或問題的發現;另外幾個分別是:確定疑難的所在和性質;提出假設,作為可能的解決方案;演繹假設所適用的事例;假設經試驗證實而成為結論。
“思維五步法”的起點是發現問題,而發現問題的關鍵在于呈現問題情境,從問題情境中揭示矛盾,從矛盾中尋找問題。
一個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個問題,就會產生解決它的欲望,就能夠更敏銳地感受和覺察與該問題有關的信息,并提高對無關信息的抗干擾能力。問題意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顯的指向性與選擇性,對持續進行有目標的思維活動具有顯著的激勵作用。
在新聞界,把這種問題意識叫新聞敏感;在學術界,這種問題意識叫學術敏感;在商場,叫商業敏感;在官場,叫政治敏感。我在一本有關人力資源的書上讀到過一個與問題意識有關的案例:一個小伙子去一個著名的大公司應聘。那一天應聘的人相當多,招聘方有意在一個相當干凈的面試大廳里扔了一根稻草。這個小伙子有眼色,他隨手把這根稻草拾起來,扔進垃圾筒。因此,這個小伙子被老板破格錄用了。本來,把一根稻草拾起來扔進垃圾筒,舉手之勞的事,但為什么那么多應聘的人都沒有發現這根稻草,或者是發現了而不去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我相信這個小伙子絕不是有意做秀,而是他的問題意識強,對問題很敏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已經內化為他的一種習慣,他這樣做的時候內心很愉快,也很自然。寫文章何嘗不是如此呢,一旦寫上癮了,不讓你寫就不行,因為你發現了問題,你不吐不
2、善于從比較中發現“問題”
善于比較就能發現問題。誰跟誰比較?就是把理想狀態和實際現狀進行比較。那位去應聘的小伙子的心理活動應該是這樣的:這個大廳應該很干凈,而實際上卻有一根稻草,這就是差距,就是問題。把應有現象和實際現象進行比較,就能很容易發現這個問題。
有人考察我國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教育的區別,大多數人認為,一個重要的區別在于我國的教育重在教學生“如何解決問題”,而忽視了教學生“如何發現問題”。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問題”之中。套用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乏問題,而是缺乏發現問題的眼睛。
以對人的觀察為例,有的人看人很準,有的人看人就很不準。為什么?前者善于比較,后者不善于比較。一般說來,接觸人多的人看人就準。因為他閱人無數,可以用來比較和參照的樣本多,那當然準。
還有這樣的情況:比如一個單位,本單位的人按說對這個單位的情況非常熟悉了,但卻很難發現什么有價值的問題。有一天,來了一個專家,專家在這個單位也就考察了兩天或三天,卻能從這個單位發現很多問題,而且都是非常具有普遍意義、非常有價值的問題。刀口這個專家發現問題的思維機制是什么呢?比較。因為這個專家有一整套理論上的準備,而且他對古今中外的同類事物都有所了解,他可以用來比較的參照系數多,當然容易發現問題。
問題是由信息引起的。我們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種信息在刺激著我們,也在誘惑著我們,自然會產生無窮無盡的問題。而且接觸的信息越廣,發現的問題就越多。所以,不是現實生活中沒有問題,而是我們是否能從比較中發現問題。
明代有一個刑事案例:有一個婦女說她丈夫外出數日未歸,忽然有人說菜園的水井里發現一具尸體。婦人跑去一看。就嚎啕大哭,說是她丈夫,并向州官報案。州官察看現場后,問婦人的鄰居:“你們看是不是她丈夫?”鄰居們都說:“看不清,得把尸體撈上來辨認。”州官一想:大家都看不清,這夫人怎么一看就說是她丈夫?有問題。后經過審問,果然是婦人與奸夫同謀,殺死了親夫。在這個案件中,州官處理這些信息的思維過程是這樣的:大家都看不清是誰,為什么她就看得清,值得懷疑。仍是比較的結果。
具體說來,從比較中發現問題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2.1 比較現有事實與已有理論的矛盾
理論的發展過程是一個逐漸地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逼近的過程。理論每前進一步都是對前人成果的批判與發展。理論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對已有事實進行科學解釋,同時不斷受到新的事實的挑戰。當新的事實不能用已有理論解釋或解答時,往往預示著理論必然有發展的可能。因此,當事實與理論發生沖突的時候,正是發現問題的好時候。
2.2 比較通行的做法與現行法律法規的矛盾
在實際工作中大家可以發現,法律法規的規定是一回事,而通行的做法又是一回事,這就是問題。然后分析,不外這樣幾種原因:
一是法律法規本身有問題,那問題在哪?要具體指出來。解決的辦法就是修訂、完善或配套。怎么修訂?怎么完善?怎么配套?那就可以洋洋灑灑了。
二是法律法規本身沒問題,很配套,也很完善,問題出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那要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解決的辦法:強化執法。如何強化?那就又可以洋洋灑灑了。
三是既有法律法規本身的問題,也有執法不嚴的問題。那就從這兩個方面去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3 比較一個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調性
以文稿審核為例:格式不規范,分類標準不統一,題文不相符,觀點與材料不一致,標點符號不規范,等等,都是通過比較才能發現其中的問題。
經常有人問我,公文落款的成文日期到底應該用漢字還是阿拉伯數字?我總要先問他是黨委文件還是行政文件,因為比照的依據不一樣。是行政機關的公文,成文日期就用漢字;是黨委機關的公文,成文日期就用阿拉伯數字,這都是與相關規章的具體規定進行比較的結果。
文已到此,本應結束,但一位智者提醒我,還應說得直白些。那就再蛇足兩點:
一是比較僅是發現問題的一種方法,肯定不是唯一的方法。“殺豬殺屁股”,方法可以不同,只要結果相同就行。
二是任何方法都僅僅是方法,方法不是萬能的。比如本文中一再提到“參照樣本”的重要性,什么是參照樣本?其實就是知識面。一個知識廣博的人,比較起來當然會得心應手。如果知識面很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即使你知道比較是發現問題的不二法門,那又拿什么去比較呢?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