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鄭州大學檔案館是由原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以下簡稱三校)合并后,于2001年正式建立的,現有6個全宗,12個檔案門類,館藏50000多卷,8名工作人員,每年各類檔案進館量5000余卷(件),檔案管理工作執行的是國家教委《高等學校檔案工作規范》。
合校后檔案信息資源的利用量較大,為了摸清合并后的鄭州大學檔案信息資源利用狀況,掌握利用動態,增強利用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提高利用服務水平,筆者對合并后2001年-2005年鄭州大學檔案館各類檔案的利用情況進行了調查。
2、五年館藏檔案信息資源利用統計
為便于統計,我們將高校12個門類的檔案分為五大類,即:文書檔案(包括黨群類、行政類、外事類);教學檔案;科技檔案(包括科研類、基建類、設備類、產品開發類);財會類;其他檔案(聲像類、出版類、實物類、資料)。其統計內容包括:利用檔案的類別、利用檔案的對象、利用檔案的目的。分別見表一、表二和表三:

3、館藏檔案利用的特征分析
3.1 利用類別相對集中。從表一的統計可見,教學檔案的利用率高于其他檔案利用率,特別是2003年、2004年兩年教學檔案利用率高于其他年度,其原因主要是因為2003年中組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單位對干部學歷進行審核,因此出現了教學檔案利用高峰。2001年、2002年處于合校初期,學校職能部門工作人員調整頻繁,為保證工作的持續性,文書檔案利用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見,高校檔案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是由學校各項工作和社會需求決定的,掌握了這一規律,有利于今后的檔案利用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及時調整工作重點,做好信息資源的開發工作。
3.2 社會利用檔案呈上升趨勢。從表二可見,校內單位和個人利用案卷數量基本穩定,而社會上不管是單位、中介機構還是個人利用率增加較快。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需求,高校的學籍檔案成了社會利用的主流,畢業生利用曾經就讀學校保存的學籍檔案用于求職、求學、職稱評定的人越來越多。社會上各單位和中介機構利用高校的學籍檔案核查學歷,認證文憑也越來越多,這說明人們的檔案意識和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維護個人權益的意識也越來越強。但利用科技檔案做科學研究的人卻很少,僅占科技檔案利用總量的0.58%.科技檔案的潛能沒有充分發揮,人們只對關系到自己利益的檔案感興趣,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3.3 利用目的相對集中。從表三可見,無論是哪個類別,其利用目的都相對集中。例如,五年來教學檔案提供利用8721卷次,其中:工作備考874卷次,占教學檔案利用總量的10%;學歷認證3192卷次,占教學檔案利用總量的37%;補辦畢業證書1535卷次,占教學檔案利用量的17.6%;求職求學2738卷次,占教學檔案利用總量的31%;其它利用目的382卷次,占教學檔案利用總量的4.4%。通過對教學檔案利用目的比例分析,我們不僅可以找出高校檔案利用的重點以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而且可以了解查檔對象的心理,因勢利導,做好提供檔案利用的人性化服務,使利用者在查詢檔案信息的過程中,增強檔案意識,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
4、改進館藏檔案信息資源利用的幾點建議
4.1 加快檔案信息資源的整合,提高檔案信息資源的利用率。目前,館藏檔案信息資源整合不到位,主要原因是因為檔案館舍沒有落實,三校的檔案未能集中,因此影響了檔案信息資源的整合。我們建議加快檔案館舍建設,根據學校的規模,增加檔案館用房,使之與學校規模相匹配。這是做好檔案信息資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礎。其次,檔案館要緊緊抓住檔案信息資源整合的契機,對現有的檔案信息資源進行實質性調查、論證,開發出體現學校特色和時代特色的一些優勢信息資源,并對原有的基礎優勢加以保護和發展,形成新的優勢,更好地為利用者提供更多的檔案信息。
4.2 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做好利用服務。在實際工作中,有經驗的檔案工作人員,憑經驗也知道抓重要環節,但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過以上的統計分析,從定量的角度找出了檔案利用的重點和關鍵環節,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編制專題目錄和索引,對利用率較高的檔案信息資源,可開發專題查詢軟件,如《歷屆畢業生信息查詢系統》等,以快捷的點擊,直接查找所需的檔案信息,方便利用者。同時,圍繞利用工作中出現的重點問題,編寫利用效果案例,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價值與作用進行有效的宣傳。
4.3 優化和豐富館藏結構。豐富館藏是利用工作的基礎,而檔案的接收和征集又是豐富和優化館藏的唯一途徑。我們要在做好日常文件材料的收集與管理的同時,主動收集學校重大活動產生的檔案資料,建立健全高校名人檔案、專業檔案等具有學校特色的檔案,立足于學校的歷史、文化,把應有的高校特色體現出來。這樣不斷豐富充實館藏,積極為學校和社會各層次利用者提供各類檔案信息資源,檔案的利用率便會隨之升高。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