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從發文量、發文分布區域、論文的合作情況、被引率等方面對《檔案管理》的高產作者群體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多方面的統計分析,指出該刊核心作者群建構的合理性與不足,窺探我國檔案學研究的區域性發展水平,對我省檔案學理論研究隊伍建設提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檔案管理》 核心作者群 分析
《檔案管理》是由河南省檔案局主辦的檔案專業刊物,它立足河南,面向河南,面向全國,始終致力于傳播檔案學知識、交流檔案工作經驗、推動檔案學理論研究、提高檔案工作者業務素質,發表了大量好的文章。由于它對檔案學新理論、新技能、新方法的突出關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文風格和學術特色。隨著刊齡的增長,其社會知名度和學術價值不斷提高,1996-2004年曾連續三屆人選中國檔案學檔案事業類核心期刊,在國內檔案學領域中具有廣泛影響力。《檔案管理》雜志目前已進入穩定發展階段,擁有龐大的作者群體,他們是刊物質量的保證和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分析研究其核心作者群體,不僅可以窺探我國檔案學研究的區域性發展水平、對我省檔案理論研究隊伍建設提供建設性意見,同時也能對刊物的發展有一定的參考性價值。
本文以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的CNKI檢索的“跨庫高級檢查”途徑人手,選取該刊1995-2005年10年共2539篇的論文,對這些論文的作者進行了統計分析。
1、核心作者發文量
核心作者群是指那些發文量較多,影響較大的作者集合。為了確定出《檔案管理》核心作者的數量,筆者依據文獻計量學中著名學者普賴斯(PBICE.D)所提出的計算公式進行了統計:
M=0.749(Nmax)1/2
式中M為論文篇數,Nmax為所統計的年限中發表文章最多的那位作者的論文數,只有那些發表論文數在M篇以上的作者,方能稱為核心作者,也即多產作者。
在本文所統計的時間段內,《檔案管理》的N=46,將此數代入上式中,求出M值為5.07篇,在實際應用中,按照取整的原則,取M值數為5,即1995-2005年期間在《檔案管理》上發表5篇以上的那些作者為核心作者。10年中在《檔案管理》發表5篇以上的作者為50人,共發表文章589篇。限于篇幅,本文只將發文量在前20名以上的作者列表如下。

由表1可見,《檔案管理》的核心作者隊伍相對穩定且已初具規模。其中既有從基層檔案部門脫穎而出的中青年學者,也不乏譽滿學界的學術泰斗。他們不僅是《檔案管理》的核心作者,也是整個檔案學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從核心作者個體來看,發文在年度上大多具有連續性,表明他們對檔案學的研究已經深入持久,也反映出他們對《檔案管理》多年的支持和信賴。
通過對統計數據的進一步分析可知,核心作者1995-2005年10年間在《檔案管理》上所發表的論文占這一時期論文總數的23.2%,這與普賴斯定律50%的值尚有一定的距離,說明核心作者人數還應擴大,核心作者的論文平均產出率還應進一步提高。刊物還應及時地發現和培養更多的學術帶頭人,引導他們將論文更多地投向《檔案管理》,使該刊擁有一支研究基礎雄厚、不斷進步與成長的高產作者群體,保證稿源的數量和質量。
2、核心作者系統分布
研究核心作者所屬系統的分布,可揭示科研人員在不同系統、不同地區的學術水平與科研能力,掌握有關專業人才的聚集狀況。1995-2005年《檔案管理》50名核心作者分屬于14個不同的地區和單位,在省內地域分布范圍廣泛,說明稿源分布分散,期刊開放性強。(見表2)

從表3可看出,該刊的論文作者主要來自各地檔案局(館)和高等院校系統。從作者人數的比率來看,兩個系統的作者分別占作者總數的82%和18%;從發表文章的數量來看,兩個系統的發文量也分別占核心作者發文總數的82.2%和17.8%,反映出這兩個系統科研能力較強,思想活躍,匯集了我國檔案學研究的大多數人才,是我國從事檔案學研究的基礎。
由于《檔案管理》發表的論文對基層檔案管理工作具有直接指導意義,對高等院校檔案學專業的師生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對這些讀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他們中的許多人既是讀者,又是作者,因此在這兩個系統內形成較穩定的核心作者群體。這個結果正符合《檔案管理》的辦刊宗旨。因為《檔案管理》是一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統一的刊物。
當然,這一統計結果也說明企業和其他專業機構的作者發文量較少,研究能力薄弱,尚未進入核心作者群體,同時也說明該刊對企業檔案管理和其他專業檔案管理的研究關注程度略顯不足。
3、高產作者合著度分析
論文合著率及論文平均合作強度是文獻計量學中衡量作者合作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其中論文的合著率是指合著論文量占論文總量的比率;平均合作強度:總合作人次/合著論文量+1,是指一種期刊在一定時期內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
10位高產作者的平均合作強度為1.17,略高于我國圖書館學17種刊物的論文作者合作平均值1.12。

地市檔案部門的作者在合作研究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論文的合作比率最高達到了87.5%,平均合作比率也過到52.4%,幾乎一半以上的文章都是合作產生的,合作研究在基層檔案部門成為主流趨勢和主要特色。其合作強度較高主要在于其論文的選題大多實踐性較強,這類課題的研究不僅需要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也需要在不同崗位工作的人員的相互支持、共同探索,基層檔案業務部門的同志們不僅在日常工作中相互配合,彼此之間也保持著長期、穩定的科研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在許多方面存在著極強的互補性。這種互補性在科學研究中是難能可貴的,它適應了現代科學技術積分化、綜合化的發展要求,也是組織培養科研隊伍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動檔案學理論與業務研究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但應該指出的是,這些論文的合作大多屬于本機構內部的合作,尚缺少跨學科、跨地區、跨機構的聯合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論文的影響力。另外,不可否認,也存在極個別為評職稱而“掛名”的現象。
省級檔案管理部門與高等院校的作者在合作研究方面體現出不均衡性。論文的合作比率最高達到了50%,最低合作比率僅為0,平均合作率9.2%,這主要受作者自身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內容的影響,也或多或少地與個人的研究風格以及各個所屬院校對科研成果的不同要求有關。如高等院校作者的科研選題主要集中在較為純粹的檔案理論研究領域,不太依賴實驗設備和工作經驗,他們的論文觀點新穎、富有獨創性,學術研究價值高,個人獨立即可完成,與他人合作的愿望不高。同時,大多數高校和科研機構僅重視獨立完成或第一責任人的科研成果,在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作者相互合作的熱情。提高研究的合作度,發揮群體智力、增強群體活力應是高校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4、核心作者在《檔案管理》發文被引狀況
引文是學術交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期刊論文質量和影響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筆者以《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2006年2月最新更新數據,對核心作者在《檔案管理》的發文被引情況進行了統計,見表5。

由于只有理論研究的文章才著錄有較完整的引用文獻,本文只收集劃定時限范圍內刊載于收集對象上的檔案學理論研究論文的引文。
在全部的50位核心作者中,有15位作者發表的文章不同程度的被引用,占全部作者的30%;在全部的被引作者中,論文的總被引頻次達到112次,人均被引頻次達到7.47次,篇均被引1.78次,說明在核心作者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作者的發文質量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他們的文章保證了刊物的學術影響力和權威性。
自引是文獻引文中的一類非常普遍的現象,它反映了某一主體在研究與進展過程中的前后關系。期刊自引可以反映出該刊載文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其學術風格和特點。期刊自引率是指期刊自引的條數與總引文條數的百分比。《檔案管理》核心作者發文被引中自引24次,自引率為21.4%。這與自然科學主要期刊的自引率30.44%尚有距離,但遠遠高于我國20種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的自引率7.5%。說明《檔案管理》載文具有一定的關聯度,連續性和穩定性好,情報自給能力強,在用稿和選材方面較穩定,已經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作者自引率指在研究范圍內作者自引的條數與總引文條數的百分比,它反映核心作者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系統性和連續性。《檔案管理》核心作者中有4位存在自引現象,共有10條自引,自引率為8.9%,這一結果比邦茲和斯奈德統計的社會科學文獻自引率3.4%稍高,顯示這些作者較為深厚的研究潛力及其在《檔案管理》上的發文具有研究上的連續性。
5、核心作者在《檔案管理》發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的狀況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出版的《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是我國社會科學領域內深有影響的二次文獻刊物,也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復印資料庫,已成為評價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和論文的學術影響的重要尺度和參數。核心作者在《檔案管理》發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的狀況見表6。

十年來核心作者群中有10位作者18篇論文被轉載,分別占核心作者人數的20%,發文總篇數的3%。排除部分文章不屬于學術性論文的因素,轉載率尚需進一步提高。
6、幾點思考與建議
《檔案管理》的核心作者群是我省乃至我國檔案學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他們在《檔案管理》的發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省區域性研究水平,發揮著學科的導向作用,能不斷地將學科研究推向新水平。因此,在核心作者隊伍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應繼續擴大核心作者隊伍,培養高素質核心作者群體。
《檔案管理》的核心作者在省內地域性分布范圍廣泛,但分布密度不均衡,研究水平的地區落差較大,應適當進行作者培訓與鼓勵,增強其投稿的自信心。在保證刊物學術質量的前提下,適當考慮作者的地區分布,部分向落后地區傾斜,推動我省檔案學科研事業的均衡發展。
核心作者中學術論文的整體被引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率直接影響到刊物的學術權威性,目前這兩項指標都有待進一步提高,應加強省際甚至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擴大合作領域,全面提高學術論文的質量。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選取統計時間尚短,加上選材角度、指標設定以及研究方法的限制,很有可能產生統計上的偏差,如有疏漏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