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生態城市是21世紀城市發展的目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觀,其中心內容是其對自然資源的消費即能夠滿足當代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又能滿足未來城市發展的需要。這種生態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問題,不只是涉及可再生資源的永續性,更為重要的是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條件。
所謂生態城市,就是指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一般是指城市經濟增長與人口、生態環境之間相協調、持久的發展,即在一定的時空尺度上,以高素質勞動力、高級化的產業結構、低污染的環境質量、可持續利用的資源等來保障長期持續的城市增長及其結構優化,從而實現城市現代化和可持續性。
建設生態城市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保證生態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建立一套能反映生態城市特征而又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由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多元的,既有人口、經濟、環境目標,又有增長、結構優化目標,還有公平、效率目標。因此,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具備指標多、層次復雜、關聯性大、信息動態等特點。而所有這些特點從本質上來講都具備某些模糊特性,正是基于生態城市所固有的這些模糊特性,本文選擇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法來進行生態城市的綜合評價。
二、 生態城市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1.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系統,包含的因子極多,對它進行生態學評價不可能包羅無遺,必須在其中選擇若干因子作為評價指標。根據生態城市的基本內涵和設計原則,在參考了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并考慮到指標數據的可采集性,建立起了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的層次結構模型。其中,目標層為生態城市綜合水平,用以衡量城市生態發展水平、能力與協調度;準則層由反映目標層的各項準則構成,包括自然、經濟和社會等范疇;領域層由各準則層下的一些子系統構成;指標層由各領域的具體指標構成,能比較全面地反映城市發展的水平、效率、潛在力、壓力態、協調度、開放度、調控度及均衡度等特征。具體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2. 確定評價對象指標集。根據上述指標體系,本模型的評價指標集分為三個層次:目標層指標集U={U1,U2,U3},準則層指標集Ui={Ui1,Ui2,∧,Uik },領域層指標集Uij={Uij1,Uij2,∧,Uijlij} 。其中,i=1,2,3;j=1,2,∧,ki ;ki 為某個準則層下領域的數目;lij為某個領域層下指標的數目。
3. 評價集的確定。在評價時,所有指標都分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差五個等級,即
V={V1(好),V2(較好),V3(一般),V4(較差),V5(差)}
至于各個指標等級的標準,由于尚未形成統一的評價標準,因此不便直接衡量。為此,在本文評價中,不直接給出具體的等級標準,改由各專家根據一些參考資料及經驗自主確定。
4. 權重系數的確定。一般來說,影響評價對象的各個指標其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某些指標較為重要,考慮的分量重一些,而另一些指標分量則輕一些。所以應根據各指標的重要程度賦予其相對應的權重。權重集可以通過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或組合賦權法等方法獲得。
本文評價指標的權重采用(-2,2)EM主觀賦權法來確定,得到的評價權重集也分為三個層次:目標層權重集 A={a1,a2,a3},準則層指標集Ai={ai1,ai2,∧,aik },領域層指標集Aij={aij1,aij2,∧,aijl}。其中每層權重集應滿足歸一性和非負性。
5. 獲得評價信息矩陣。選取政府代表、居民代表及有關專家組成評審團,對評價指標體系中各領域層下各個指標進行單因素評價,具體做法可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通過對調查結果的整理、統計,即得到單因素模糊

其中,rijmn為某個領域層下某個指標uijm的某個評價等級n的模糊評價隸屬度,n=1,2,∧,5。
6. 評價模型。根據上述數據,可根據模型1進行數據合成。



參考文獻:
1.Richard Register.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es for a Healthy Future.North Atlantic Books,1987.
2.Sybrand P.Tjllingii.Ecopolis:Ecologically Sound Urban Development.Backhuys Publishers,Leiden,the Netherlands,1995.
3.宋平.生態城市:21世紀城市發展目標——以南京為例.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19,(3):26-30.
4.曹鳳中.可持續發展城市判定指標體系的研究.中國軟科學,1998,(3):69-73.
5.凌亢等.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研究.中國軟科學,1999,(12):106-110.
6.盛學良等.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標體系的評價標準.環境導報,2001(1):5-8.
7.顧傳輝等.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環境保護,2001(11):24-27.
8.孫燕等.基于灰色評價理論的自適應最優路徑選擇研究,中國公路學報,2003,26(3):66-72.
9.汪培莊.模糊集合論及其應用.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1983.
10.韓正忠等.模糊數學應用.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3.
11.高洪深.決策支持系統(DSS)——理論·方法·案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重點項目:聯合國發展計劃署資助項目(CPR/01/331)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clamation Sustainable Us in China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胡建淵,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黃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28研究所博士。
收稿日期:200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