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創新擴散理論、基于創新擴散的IS實施過程模型和技術接受和使用的統一理論模型,首先從行為活動的角度出發,把企業IT/IS創新擴散行為分為采納決策、調試、接受與內化行為,并對各行為主體及其主要活動進行了定義。然后,重點對采納決策行為展開分析,從技術、組織和環境三方面分析了驅動采納決策的因素構成,歸納了由這些因素引起的對IT/IS的感知。最后,提出了企業IT/IS采納決策行為模型的理論框架。關鍵詞:創新擴散;IT/IS采納;采納決策
一、 引言
企業實現管理創新的方式有很多,信息技術創新、組織文化創新、業務流程創新和組織結構創新等都能幫助企業提升管理效益,獲得競爭優勢。信息技術更是作為支撐其他創新方式的利器,在企業管理創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IT/IS在企業中的擴散過程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已經意識到IT/IS的擴散規律關系到企業信息化發展的本源問題。
當前,國內企業對于IT/IS在組織中的擴散過程缺乏全面研究,不了解組織對IT/IS的采納行為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動態影響,因而難以對企業信息化建設形成系統的理論指導。本文根據相關理論對企業IT/IS創新擴散行為進行了分類,歸納了各行為主體及其主要活動的特征。重點從技術、組織和環境三方面討論了影響決策者采納IT/IS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一個企業IT/IS采納決策行為的理論模型框架。
二、 理論背景
1. Rogers創新擴散理論。IT/IS常被視作實現管理創新的有效手段而被企業采
納,Rogers的創新擴散理論可以較好地解釋IT/IS在企業中被采納進而發生擴散的過程。該理論主要包含“個人創新采納模型”和“組織創新過程模型”。它們不僅解釋了創新產生的過程,還闡述了創新如何被擴散的過程。該理論是創新研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許多方面為人們所引用。
在“個人創新采納模型”中,Rogers將采納過程分為知識、說服、決策、使用和確認五個階段,并提出影響該過程的因素包括創新技術的特性、采納決策者的特性和溝通渠道等。
Moore和Bebbasat對Rogers提出的創新技術特性進行了修正,并增加了另外三個指標,分別是形象、結果可說明性以及可預見性。
在“組織創新過程模型”中,Rogers把組織創新過程劃分為問題設定、匹配、組織或創新事物再造、澄清和日常化五個階段,并強調每個階段中都有不同的創新活動。


2. 基于創新擴散的IS實施過程模型。1987年,Kwon和Zmud提出的基于創新擴散的IS實施過程模型,該模型定義了影響IT實施的六個階段(問題提出,采納,適應,接受,規范,融合)以及與之相關的五個因素(用戶群體特征、組織特征、技術特征、任務特征、環境因素),模型中的六個階段主要源自Rogers所提出的創新擴散研究。如果把IS實施過程模型分為三大步驟,則該六個階段可與Lewin提出的組織變革模型相對應(見表2)。Lewin的組織變革模型是一個包含解凍、變革、再凍結等三個步驟的有計劃組織變革模型,用以解釋和指導如何發動、管理和穩定組織變革過程,該模型也叫做“力場”組織變革模型。

3. 技術接受和使用的統一理論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2003年,Venkatesh等人在綜合了TRA,TAM,MM,TPB,C—TAM—TPB,PCU,IDT,SCT這8種模型的基礎上,提出UTAUT模型,根據實證研究,該模型在對用戶接受行為意向的解釋上要勝過以上8個模型。TAM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個基礎,來解釋外部參數對行為意圖的影響,換句話說,TAM只是核心。實際上,應當配合組織特征選擇不同的外部參數,并探討這些參數對技術接受和使用行為的影響,而UTAUT正是將許多不同參數整合在一起的新架構。
該模型提出性別、年齡、經驗和使用的自愿性這四個重要的約束變量對行為意愿與實際使用行為具有重要約束作用。而對績效的預期、對付出的預期、社會的影響和配合的情況這四類因素是重要的直接決定用戶接受和使用行為的影響因素。

4. T—O—E模型。Tornatzky和Fleischer提出了創新采納因素分析框架。該框架提到三方面的因素主要影響著組織對技術創新的采納:(1)技術背景(Technology,T)。主要與組織在市場上能獲得的技術相關,關注于技術本身的特性如何影響采納過程。組織自身的技術能力影響著組織獲取技術的能力。組織獲取技術的能力與新技術可能帶來的潛在利益正相關。(2)組織背景(Organization,O)。組織本身的特性也與技術應用有關。例如,公司規模、集中化程度、組織結構、人員技術水平等。(3)外部環境背景(Environment,E)。包括企業所處行業、競爭者、資源、行業規則以及與政府的關系。競爭壓力和市場的不確定性都是企業創新過程的主要壓力。有關市場環境對組織應用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發現,當面對高度的市場不確定性時,高度的競爭壓力將刺激企業快速展開創新,企業更愿意采用一種積極的技術策略來增強競爭力。
這三個因素影響著企業采納技術創新的意圖,也影響著相應的創新過程和最終的組織績效。這和Rogers的創新擴散理論是一致的。
三、 企業IT/IS創新擴散行為分類
IT/IS在企業中的擴散過程受到多方面作用力的影響,首先,本研究針對的IS屬于復雜信息系統,不但資金投入較大,牽涉的部門和人力資源的投入也較大,從企業權利結構的角度來觀察,只有決策層才有權做出項目投資決策,也只有來自企業決策層的采納動力能使IT/IS在企業中生根。其次,IT/IS能否順利實施還要依賴于組織對實施IT/IS的調適力度,對業務流程、組織結構等進行有效的調整與適應才能讓IT/IS在企業中發芽。再次,操作層對IT/IS的有效使用決定了IT/IS的應用效果,因此IT/IS能否茁壯成長,與操作層對IT/IS的接受與使用能力密切相關,很多IT黑洞的形成原因都與IS的接受與使用不力有關。最后,IT/IS能否開花結果,具有生命力,成為企業管理創新的利器還要依賴于企業對IT/IS的持續使用與建設能力。
根據前面對基于創新擴散的IS實施過程各主要階段的活動描述,結合IT/IS進入企業的階段遞進以及企業員工認識的加深,本研究把企業IT/IS創新擴散行為主要劃分為采納決策行為、調適行為、接受行為、內化行為。
不同信息行為涉及的行為主體不同。本研究中,假設企業組織中的個體成員都是理性人,根據其在組織結構中的所處地位可以把他們分為高層決策者、中層執行者、基層操作者,涉及的主要角色有:高級決策人員、信息部門、項目實施小組、軟件開發方、終端用戶(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基層操作人員)。如果邀請了第三方咨詢,則角色還包括專業顧問。IT/IS擴散的不同階段、企業信息行為、主要行為主體與行為特征的對應如表3所示。
四、 企業IT/IS采納決策行為模型研究
IT/IS采納決策階段屬于創新過程的初始階段,與組織創新過程模型中的“問題設定”與“匹配”以及基于創新擴散的IS實施過程模型中的“問題提出”與“采納”相對應。在本研究中,把該階段中企業的行為活動歸納為提出問題、搜集信息和問題匹配與決策三個部分。

組織就其本質來說都是保守的,總是積極抵制變革。因此,企業的IT/IS采納行為必須有足夠的“推動力”作用才能產生。“推動力”作用的結果是企業最終做出IT/IS采納決策(采納或拒絕)。所有與IT/IS相關的人員都可以成為IT/IS的推動者,但由于他們在企業中所處的地位、扮演的角色、擁有的權利以及在組織中的影響力不同,他們對IT/IS采納決策的推動效果也有很大差異。表4列出了IT/IS采納決策階段各主要行為主體的行為活動。
在“問題匹配與決策階段”,決策者必須做出是否采納IT/IS的決策。決策制定過程中,決策者會受到企業內、外部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又將影響到決策者對IT/IS創新的感知,在感知的驅動下,最終決策者做出采納決策。該采納決策將影響到IT/IS在企業擴散過程中的調適、接受與內化行為。以上對采納決策制定過程的分析包含了三個變量:引起IT/IS采納的內外部因素、對因素的感知/認知和采納決策行為。這里,對感知變量的引用是為了在關注信息技術本身的同時加大對與人和人的動機有關的問題的關注。
1. 內外部因素分析。本研究從TOE模型的分析角度,展開對影響企業采納IT/IS的內外部因素的分析。其中,由于企業領導人是做出采納決策的行為主體,因此,除了技術、組織和環境要素,本研究中還引入領導人要素(Manager,M),見表5。

2. 感知變量分析。在本研究中,借用UTAUT模型對感知變量的定義,把對預期績效的感知、對困難的感知、對風險的感知和社群的影響作為影響采納決策行為的四個主要感知變量(見表6)。

3. 采納決策行為模型的概念框架。正因為企業對IT/IS的采納是“一把手工程”,所以決策層實施IT/IS的態度與決心將影響到組織對IT/IS的調適力度和操作層對于IT/IS的接受與使用程度,也將通過組織文化影響到組織對IT/IS的內化,同時,執行層、操作層對IT/IS的調適與接受、組織對IT/IS的內化反過來也作用于決策者,影響到他們對下一次IT/IS采納的決策制定。因此,企業IT/IS采納決策行為模型的概念框架如圖5所示。
五、 結束語
作為企業管理創新的有效手段,IT/IS在企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本文討論了IT/IS在企業中的擴散活動,對企業IT/IS創新擴散行為進行了分類,其中,重點對IT/IS采納決策行為展開了分析,從技術、組織和環境三方面討論影響采納決策的相關因素,最后提出了企業IT/IS采納決策行為模型的概念框架。該框架有助于理解企業決策層的IT/IS采納決策制定過程,找到影響決策制定過程的主要因素,提供給決策者有效的測量來加速對新技術的采納。對模型中的引用的因素以及因素間的互動關系,還有待在今后進一步研究與驗證。
參考文獻:
1.Rogers,E.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Fourth Edition.The Free Press,New York,USA,1995.
2.Venkatesh,V.,Davis,F.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Management Science,2000,45(2):186-204.
3.Mohammed Quaddus,Jun Xu.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an Australian survey.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5,24(4):335-361.
4.Exploratory factors influenc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adoption within Australia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a mocro analysis.Construction Innovation,2005,5:135-157.
作者簡介:李怡文,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