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產業集群內涵和研究意義的闡述,探求產業集群綜合評價的具體項目內容;通過對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選定依據的確定以及基本原則的建立,給出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并運用AHP層次分析法確定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各指標權重,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完成對產業集群的綜合評價。
關鍵詞: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AHP層次分析法
近年來,產業集群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已經越來越引起有關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廣泛重視。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已在全球極力提倡并推廣地方產業集群戰略。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產業集群戰略已經或正在成為新的工業發展政策。與此同時,理論界也在不斷地研究和探索產業集群及其管理問題,以尋求對產業集群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更加切合實際的理論指導。
本文在近些年國內外學者對產業集群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統計學工具,以期建立一個較為完整有效的指標體系,以此來評價和估算產業集群本身所具有的質量,以便由此了解某個產業集群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一、 產業集群綜合評價的研究意義
產業集群的概念在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比較有代表性并被廣泛引
用的是邁克爾·波特的定義。波特(M. E. Porter,1998)認為,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緣上接近的相關企業和相關機構,由共同性和互補性聯系在一起。這一概念有幾個方面的重要涵義。首先,地理上的接近是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產業集群就一定是指某個特定地域上的產業集群;其次,組成產業集群的企業、機構之間必需有相互之間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可以是分工關系、依附關系、合作關系,甚至是競爭關系;最后,構成產業集群主體的企業可以是同質的,也可以是異質的,但它們是作為一個集群整體參與市場競爭的。
隨著區域經濟的日趨發展,產業集群成為各省市經濟的重要組織形式,對產業集群的統計、分析、研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前,各個省市對產業集群的統計并沒有統一的標準,更沒有綜合評價的標準。然而科學客觀的評價產業集群質量,觀察產業集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地位,探索提高產業集群市場競爭能力,都需要設計一套科學、完整、能夠從多方位多角度反映集群特質的指標體系。為此,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產業集群特征的綜合評價是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第一,產業集群的綜合評價可以明確集群自身的質量,使得產業集群的吸引力得到量化,產業集群之間的比較有了科學的評判標準。第二,對產業集群的綜合評價,使得政府決策有了更為科學的依據,在判斷本地區產業集群所處的生命周期以及制定扶持政策時取得更為可靠的決策支持。第三,產業集群的綜合評價為集群外部的企業判斷是否應該進入某個產業集群提供了確鑿依據,也為集群內部的企業了解所在集群的生命力提供了準確的信息,是企業輔助決策的有效工具。
二、 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選定依據和基本原則
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目的是對產業集群進行綜合評價。所謂綜合評價,是指在單項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的,從整體的角度對被評對象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評價。因此綜合評價可以全面地從整體上把握系統的優劣,科學、合理地鑒定出系統要素中的關鍵因素,使決策更加全面、合理。這也是我們采用綜合評價的方法來建立產業集群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原因。下面應用層次分析法(簡稱AHP)給出產業集群綜合評價的分析圖:

產業集群綜合評價工作是主客觀因素的結合,因此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也是主觀和客觀的有機結合。在對產業集群進行綜合評價的總目標下,有集成密度指標、發展規模指標、經濟效益指標等八個評價項目。這些評價項目也可以稱為子評價目標,它們即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專一性,又能夠反映產業集群的某一方面特征。這些評價項目指標集的獲得是通過調查研究、系統分析和DELPHI法綜合分析得到。我們的工作步驟如下:首先,通過國家和各省市的統計年鑒,如從福建省經濟貿易委員會等處查閱現有使用的產業集群統計指標,通過咨詢相關工作人員了解對產業集群的描述參量,這一階段我們得到的是一些松散的指標集合。其次,我們把收集來的指標集通過系統分析方法進行聚類,再輔之DELPHI咨詢以明確指標間相互制約的關系。最后,我們將得到的結果成立不同的評價項目,由這些評價項目組成一個完整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的建立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本文根據產業集群的特征和現有指標統計的實施情況,給出以下幾條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
1. 目的性原則。該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符合研究的目的,所選取的指標能夠科學客觀的評價出產業集群質量,觀察到產業集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地位,由此探索提高產業集群市場競爭能力。
2. 系統全面性原則。該指標體系必須能夠完整地多角度地反映產業集群的綜合水平以及發展狀況,并且評價目的和評價指標構成一個層次分明的整體。
3. 通用可比性原則。該指標體系必須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即設立的指標能反映不同類別、不同行業的產業集群的共性和特性。該指標體系所選用的指標應適應于不同的產業集群,且指標的口徑必須一致,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的結果客觀、合理。

4. 簡明可操作性原則。該指標體系必須能明確反映出評價目標和評價指標之間的支配關系。并且指標體系的大小要適宜。因為指標體系層次過多,條目過細,將會在細小的問題上糾纏不清;指標體系層次過少,條目過粗,則不能完整的體現產業集群的綜合水平。指標體系中所選用的指標要有可靠的數據來源,或者可以進行實際的計算和評價。在實際應用中,能夠提供給不了解指標體系建立過程的人操作使用。
5. 動態發展性原則。該指標體系必須具有發展性,可以根據具體產業集群的特征及產業集群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從而可以靈活應用。同時還可以根據使用者的不同評價目的動態的生成不同的子評價體系,以滿足不同需求。
三、 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的基本思想是基于集成論的產業集群詮釋。在集成論的基本范疇中構成集成體或集成關系的基本單位是形成集成體的基本物質條件,稱為集成單位。反映集成單位的內在性質因素稱為質參量;反映集成單位外部特征的因素成為象參量。以這一概念為起點,我們建立的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各級指標均圍繞上一級指標的質參量和象參量兩個方面做出描述。
此外,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各級指標的評價項目的指標權重是運用AHP層次分析法分別確定。層次分析法是由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T·L·Saaty創立的一種系統分析與綜合評價方法,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分析、政策評價和工業外貿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果。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將決策者的主觀判斷與偏好用數量形式表達和處理的方法,能夠比較準確地確定綜合評價模型的權重。我們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權重的主要原因是:首先,這種方法可以淡化指標權重設置的主觀色彩;其次,它可以解決指標權重設置中的標度和排序兩大難點。在層次分析法中一般要采用標度來衡量指標的重要程度以及決策者的偏好程度,該標度方法的認知心理學基礎是對事物直覺的層次剖析和比較,從人的思維分辨率和知覺的靈敏度看都是合理的。
1. 指標權數的確定。
(1)判斷矩陣的建立。首先,根據模糊數學理論,采用1—9標度法,把抽象的理論判斷轉為定量化(如圖1示)。然后,采用專家評分法(Delphi),要求專家依重要性程度不同對一級指標層的各指標重要性分別賦值。得到以下對比矩陣。
(2)判斷矩陣求解及一致性檢驗。

根據一致性指標公式CI=λmax-n/n-1,計算得一致性指標C.I.=0.138 55

注釋:
①三級指標共84個(從略)有需要可以與作者聯系。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論.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08-292.
2.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Dec 1998,76(6):77-90.
3.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66-164.
4.海峰,李必強,馮艷飛.集成論的基本范疇.中國軟科學,2001,(1):114-117.
5.吳秋明.集成管理.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10,261-269.
基金項目:福建省科技計劃項目(軟科學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培育與發展產業集群,加快福建新型工業化進程”(項目編號:2004R017)。
作者簡介:吳秋明,福州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管理學博士;周碧華,福州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