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表現為各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經濟競爭,企業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全球性企業不僅在一個或數個行業居于領導支配地位。相比之下,我國企業的國際影響力微乎其微,即使在國內中資企業的現狀也與國家經濟的發展水平很不相稱。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每年一度的國際競爭力評價報告顯示:雖然2002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六位,國家經濟實力由2001年的16位提升至2002年的14位,但是我國企業管理的國際競爭力卻由2001年的36位下降至2002年的44位。
綜上所述,作為我國宏觀經濟的微觀主體,民族企業的發展壯大既是一個關系到企業興衰成敗的緊迫實際問題,又是一個關系到國家經濟良性運行和發展,需要學術界認真分析和嚴肅回答的重大理論課題。在研究這一課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對民族企業和跨國公司之間競爭的研究做一下回顧。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1. 從跨國公司的角度研究市場進入和競爭策略。西方學者一般用跨國投資理論來分析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動機。其中比較著名的主要有:196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斯蒂芬·海默在其博士論文《民族廠商的國際化經營:一項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提出跨國公司是市場不完全性的產物,他以市場的不完全性作為理論前提,將產業組織理論中的壟斷原理用于對跨國公司行為的分析,形成了壟斷優勢理論。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弗農則在1968年他的論文《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中提出了獨具特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鄧寧在綜合以往的理論基礎上提出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解決了以往理論的片面性,更系統地闡述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動因和條件,在西方國際投資理論界影響很大,被稱為“通論”。但折衷理論只適宜于解釋規模大的跨國企業,而不適宜于解釋中小跨國投資企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日本一橋大學教授小島清(Kiyoshi Kojima)根據日本對外投資的特點,創立了“小島清模式”,是一種從企業比較優勢的動態變遷角度來解釋日本企業國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闡述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
2. 國內文獻回顧。隨著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和全球化進程,對于中國市場環境、中國企業以及在華跨國公司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到更多關注,包括各種實證研究,例如對管制條件下的環境及其對戰略形成的影響,轉型經濟國家的市場環境特點,文化比較以及跨文化管理以及許多特殊的環境因素都有探討。
上述文獻主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民族企業與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沒能就特定市場環境對產業中企業之間競爭的影響進行詳細闡述。脫離中國的特定背景和環境來談企業競爭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本文在分析民族企業與跨國公司競爭之前先引入了一個前提的分析——即中國民族企業跨國公司競爭的不對稱性。本文接下來的內容都是在這一前提下展開的。在分析民族企業跨國公司競爭之前我們首先對這種不對稱競爭進行定義和描述。
二、 中國市場競爭的不對稱性
中國民族企業在本土面臨著與世界級企業的競爭,中國民族企業也采取種種措施提升競爭能力,求得生存與發展,展開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也就是說,中國企業要在同世界級企業博弈中培育能力、持續成長。這一過程自然離不開中國這一大的背景,民族企業在與跨國公司進行競爭時所面對的內外部條件是不一致的,也就引出了不對稱競爭的概念。不對稱競爭是源于生物學的概念,是指在兩個物種之間競爭時,如果一方的繁衍速度和能力遠遠超過另一方,這樣,這一個物種就會很快占領另一物種的生存空間,直至將其淘汰。這種競爭過程就叫不對稱競爭。將這一概念引入到企業競爭領域,我們就可以將不對稱競爭定義為:當企業在競爭過程中,參與競爭的企業在競爭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實力相差懸殊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將這種競爭成為不對稱競爭。然后我們將這一概念引入到民族企業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來,我們會發現民族企業和跨國公司面對著大量的不對稱競爭狀態,具體說來,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生產成本的不對稱。
第一方面是勞動力成本(包括自然資源)的不對稱。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勞動力數量也是世界第一位,隨著人口總量不斷增長,勞動參與率提高、勞動力總量呈逐步上升趨勢。比較優勢理論指出,盡管一國在所有產品上勞動生產率都比較低,但仍可以通過生產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而獲利。資源稟賦理論進一步認為,由于各國所擁有的資源是不同的,各國生產相對密集地使用其較充裕的生產要素的產品時具有比較優勢,可以獲得比較利益。按照上述理論,雖然在許多行業,國內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不高,但仍應該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或勞動密集環節上積極地利用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這是任何國家的企業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優勢。
另一方面是規模經濟導致的生產成本(包括運營成本)不對稱。借助全球化鏈條,跨國公司能進一步營造類似于他們本土的商業環境,他們在商業價值鏈上互為客戶,并通過重新整合供應商與銷售渠道的縱向聯系直接獲取低成本優勢。而國內的民族企業由于相對規模較小,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較弱,因此在這方面會造成生產成本較高。此外,跨國公司可以獲得有保證的質量高而且成本低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其他投入以及低成本融資。在生產過程中,采用先進的高效率的生產工藝技術與機器設備,從而大大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
2. 技術水平的不對稱。這不僅體現在外資企業擁有先進的并在法律上享有壟斷特權的技術,當地民族企業無法與之相比;而且,還體現在這兩類企業的動態技術來源上,發展中國家民族企業在縮小與外資企業之間巨大的技術差距方面也存在著極大的劣勢,因為外資企業不但具備較強的研究與開發功能,而且還可以從其所屬總公司的研究開發基地獲取先進技術,而發展中國家民族企業大都不具備研究與開發能力,并且在技術引進中還可能受到差別性對待。
3. 中國市場結構的不對稱。波特認為:不管任何公司,其為服務于某一細分市場設計的價值鏈對另一細分市場來說,不可能是最優的,如果再同時為兩個細分市場服務則會損害其服務于其中任一市場的能力,從而產生折衷成本。跨國公司不可能覆蓋整體市場的方方面面,即使全面涉及,也不可能絕對占優。
一般情況下,企業的投資、生產、營銷主要是根據對目標市場需求情況的理解和分析作出的。這種以目標市場需求為基本出發點而發展起來的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營銷經驗是否有利于建立起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企業的目標市場需求狀況的分析。中國由于幅員遼闊、文化差異大、收入水平不均等情況形成了獨特的市場結構。因為不同區域的消費者的規模、購買力不盡相同,消費者偏好也不相同,企業應該設計適合不同區域的營銷策略。
4. 品牌優勢的不對稱。大量成功企業的經驗表明,企業的核心能力往往要通過品牌優勢來形成核心競爭力。綜觀全球500強的發展歷程和現狀,人們不難看出,品牌效應為500強企業的迅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500強企業規模和效益的提高有進一步提升了其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了企業的無形資產,增強了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品牌產品和服務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資本,是比金融資本、產業資本、技術資本更為重要的核心資本。
中國企業由于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時間不長,起步較晚,對品牌的培育重視不夠,品牌效應不明顯,品牌知名度不高,與西方企業相比差距很大,與全球500強的品牌影響力相比相差很遠,中國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已成為當務之急。
5. 地緣優勢的不對稱。國內民族企業與國外跨國公司企業相比在了解國內市場上占有許多天然的優勢,如地理位置上的毗鄰、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傳統和習慣。跨國公司即使在中國設有分支機構或工廠,甚至雇傭了很多國內的管理人員,但由于最高管理層和決策層都來自國外,很難完全、深入地了解國內市場。
與跨國公司相比,民族企業盡占地利、人和之優勢,民族企業的親和力與人脈關系是跨國公司所遠遠不能企及的。中國市場的渠道結構十分復雜,雖然這幾年跨國公司發展很快,但在中國很多地方,傳統的市場、區域強勢的經銷力量還是廣泛存在,從而與跨國公司形成不對稱的格局。
6. 政府作用的不對稱。民族企業的成長離不開政府政策的作用。原因在于:第一,不能將國內企業間競爭等同于國際競爭,不能忽略民族企業與跨國公司競爭的特殊性;第二,不能忽視我國民族企業與跨國公司在競爭力方面存大巨大差距的事實,在不同條件下按照相同的游戲規則競爭,這種競爭是一種形式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的競爭;其三,“以市場換技術”,并非意味著要讓出巨大的市場份額,技術是稀缺的,然而,市場更稀缺,所以,只有當我國出讓市場份額的邊際成本小于技術邊際收益時,才是有意義的。同時,國際經驗已將掌握外國先進技術只有對外資大量出讓市場這一命題證偽:日本、韓國等在沒有出讓大量國內市場份額的情況下就擁有并超過了外國先進技術,而許多發展中國如墨西哥、巴西等在不斷失去國內市場份額的情況下并沒有掌握外國先進技術。
我們認為保護民族工業與利用外資并不存在矛盾,而是要找到兩者的均衡點。顯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是一個動態、模糊的過程。
參考文獻:
1.Jonathan M Levine,Mark Rees.Coexistence and relative abundance in annual plant assemblages:The role of competition and colonization.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Chicago:Oct 2002,160(4):45.
2.戴金平.跨國公司與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競爭力.國際經濟合作,2003,(5):41-43.
3.程春梅.中國外貿競爭力現狀分析.國際經貿探索,2001,(1):42-46.
4.衛志民.20世紀產業組織理論的演進與最新前沿.國外社會科學,2002,(5):76-80.
作者簡介:孟憲偉,中國人民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