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本質上是由各利益相關者所構成的“契約聯合體”。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經營者、員工、債權人、政府、CPA、顧客、供應商等。我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中的利益相關者是指在上市公司中投入專用性資產,因自身作為或不作為導致會計舞弊的發生,且能直接從中獲取收益或承擔損失的個人、團體和組織,具體包括股東、經營者、員工、債權人、CPA、政府。本文擬簡要分析我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中利益相關者的會計舞弊行為。
一、 股東的會計舞弊行為
股東并非總是監督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和及時,在許多情況下,股東可能濫用股權實施會計舞弊行為,以達到自利目的。股東要實施會計舞弊,必須依賴于經營者直接控制的會計系統的配合,并由經營者操縱會計系統具體實施會計舞弊行為。如果股東不能有效控制經營者,其會計舞弊的企圖就難以得逞。因此,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大股東或控制股東的情況。大股東或控制股東進行會計舞弊,有的是為了操縱價格,以便在股票交易中謀取私利;有的是為了達到配股、借款等融資的目的;有的則是為了避免被處罰或摘牌;還有的是為了逃避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監督,掩蓋其侵占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正當利益。而我國特有的國有股“一股獨大”的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為股東的會計舞弊行為提供了合適土壤。盡管中小股東非常想實施會計舞弊行為以抬高股價,但其沒有條件實施。然而,他們可以通過游說其他利益相關者,來促成會計舞弊行為達到其目的。
二、 債權人的會計舞弊行為
債權人對經營者的約束程度首先取決于債權人監督動機的強弱,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債權人監督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動機在其享有來自監控的收益最大時。債權人根據其權益得到保護的先后次序分為優先級債權人與次級債權人,相應的債務分別稱為優先級債務與次級債務。如果由次級債權人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督,監督所得首先保證優先級債權人的權益,滿足優先級債權人索取權以后剩余的所得由監督上市公司的次級債權人與同一級別的其他債權人分享。如果優先級債權人的權益大于上市公司的清算價值,那么實施監督的次級債權人在上市公司清算中得不到任何收益,所以,次級債權人根本沒有監督上市公司的動機。因此,要強化債權人監督上市公司的動機,監督上市公司的債權人必須是唯一的優先級債權人,而且優先級債權人的權益必須小于上市公司的清算價值。同時,由于優先級債權人的權益越大(與上市公司的清算價值比較),其權益在上市公司清算中的損失越嚴重,優先級債權人更希望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手段渡過難關而不是清算。債權人的這種矛盾心理與自利本性決定了其監督的低效。
從我國資本市場的現實情況看,上市公司的債權人大多數是銀行類債權人,其對掌握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具有天然優勢,可通過上市公司的結算業務及龐大的專業人員和信息渠道,以較低的成本及時掌握上市公司資金使用和交易往來情況。然而,我國的銀行大多為國有,很多情況下是否給上市公司貸款并不由銀行說了算,而受各種因素影響。由于銀行與上市公司大多為國有,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銀行給上市公司貸款就猶如國家的錢從左口袋放入右口袋,因而銀行沒有動力去監督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是否真實。由于國有銀行的所有者缺位,那些掌握貸款權利的管理者把這種權利作為謀利的工具,甚至明知上市公司存在舞弊行為,仍然將貸款劃向舞弊上市公司?,F實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大量的呆、壞賬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當債權人是眾多的持有上市公司債券的中小投資者時,由于每個債權人監督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成本非常高昂,故對上市公司會計舞弊行為只能是聽之任之。當上市公司處于財務困境時,債權人更希望上市公司通過會計舞弊獲得融資資格去圈錢,騙其他的投資者,用圈來的錢彌補自己的損失。因此,有時候債權人甚至會游說其他利益相關者實施會計舞弊行為。
三、 經營者的會計舞弊行為
隨著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及人力資本分享剩余等理論不斷付諸于實踐,經營者報酬中以股票、紅利、股票期權等形式支付的比重越來越高,其在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經營者的報酬通常是根據反映經營者業績的會計指標來確定。但是,由于會計數據容易被操縱,經營者又具有實施會計舞弊的便捷條件,也造成了一些經營者不是通過努力工作來增加自己的報酬,而是通過實施會計舞弊達到自利目的。
經營者的會計舞弊行為將會影響股東、債權人、政府、員工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正當經濟利益,因此,其他利益相關者在與上市公司經營者的契約中都有對會計舞弊行為的懲罰條款,有關法律也對經營者會計舞弊行為的法律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是,信息不對稱增加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發現經營者會計舞弊行為的難度。經營者在決定是否實施會計舞弊時,不僅要考慮會計舞弊可能給其帶來的利益,還需要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契約、有關法律等對會計舞弊行為的約束及被發現的概率,權衡利弊后才能作出選擇。另外,由于經營者投入上市公司的人力資本專用性較強,一旦上市公司面臨財務困境而導致摘牌、破產風險時,經營者為避免個人損失會有強烈動機實施會計舞弊以求渡過難關;況且會計舞弊收益誘人而風險由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經營者的風險遠小于收益,自利本性也會促使經營者去實施會計舞弊。
經營者除了為自己的經濟利益進行會計舞弊外,還可能在某一利益相關者的威逼利誘下,與某一類利益相關者合謀實施會計舞弊行為。例如,經營者與股東聯合實施會計舞弊,以達到偷逃稅款的目的;經營者與大股東合謀進行會計舞弊,侵占中小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等。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會計舞弊行為都與經營者有關,沒有經營者的配合,其他利益相關者單方面的會計舞弊是難以實現的。因此,經營者在上市公司會計舞弊中處于中心位置。
四、 員工的會計舞弊行為
員工是上市公司各項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他們向上市公司貢獻人力資本,并根據工作契約獲取報酬。員工的報酬與公司業績相聯系,因此員工與經營者在經濟利益方面越來越趨于一致。對于國有上市公司來說,這種趨勢更為明顯。雖然員工個體也存在會計舞弊動機,但往往沒有機會;即使冒險為之,也很容易被發現,而且風險遠大于收益,得不償失。因此,員工往往與經營者合謀實施會計舞弊,這種情況下受害者一般是股東、債權人、政府。尤其上市公司處于財務困境時,員工與經營者合謀的動機更強烈。至于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會計舞弊行為,一方面員工無法知曉;另一方面由于自利本性,只要不損害其自身利益,員工一般會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策略。
五、 CPA的會計舞弊行為
綜觀中外會計舞弊大案,CPA都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尤其是我國一些上市公司的會計舞弊大案,CPA更是“功不可沒”,導致CPA的職業聲譽一落千丈,令人痛心。
理論上,典型的審計關系應該是CPA接受審計委托人的委托對被審計人進行審計,并向審計委托人報告工作和收取費用,形成一個穩固的三角關系。但是,由于我國目前股東過度分散和國有上市公司所有者缺位導致的委托人虛擬化,使得審計委托人與被審計人合二為一,審計關系也被扭曲為CPA接受經營者的委托對經營者進行審計,并接受經營者支付的審計報酬,穩固的三角關系被破壞。一旦其他利益相關者實施會計舞弊,CPA要么合謀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要么放棄該審計業務。然而,由于有關法律對CPA的懲罰重行政處罰輕民事與刑事處罰,其違規成本較低,而合謀收益較高。審計市場處于買方市場導致或會計師事務所的惡性無序競爭,或有收費的普遍存在等因素,使得CPA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合謀實施會計舞弊成為其最優選擇。更有甚者,親自上陣為上市公司會計舞弊出謀劃策。部分CPA執業水平低,面對精心偽造的財務報告根本沒有能力發現問題,也是導致其他利益相關者敢于實施會計舞弊的重要條件。
六、 政府的會計舞弊行為
政府是由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組成。從理論上說,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政府官員與政府利益的偏差、地方利益與中央利益的偏差,導致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很容易卷入上市公司會計舞弊行為中。例如,為了本地區、本部門有更多的上市公司,許多地方政府、中央部委直接參與上市公司利潤包裝和造假,成為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慫恿者或庇護者。政府有關部門掌管著國有上市公司經營者的職務任免和升遷,而國有上市公司的業績又和這些部門政府官員的政績直接掛鉤,因此,這些政府機構參與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程度就更為嚴重。
作為中央政府監管上市公司的中國證監會承擔了一個全能的角色,既負責新上市公司的資格審查,也負責日常上市公司管理,還要負責配股資格的審查、對違規上市公司的處罰等監管措施。其集“裁判員”和“運動員”于一身的角色定位,使其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一方面要保障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堅決鏟除會計舞弊行為;另一方面又要為國有企業改革脫困服務。這種矛盾心理致使其監管效率低下,客觀上為上市公司的會計舞弊創造了便利條件。同時,掌管權力的政府官員也極容易被腐蝕,參與上市公司會計舞弊而成為其“幫兇”。
參考文獻:
1.楊興全,鄭軍.基于代理成本的企業債務融資契約安排研究.會計研究,2004,(7):61-66.
2.《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收費監管問題研究》課題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收費監管制度分析及政策建議.會計研究,2005,(3):11-15.
3.崔學剛.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政府功能與角色定位.會計研究,2004,(1):33-38.
4.雷光勇.會計契約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5.Mitchell A and Wood D.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What really Count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4):853-886.
作者簡介:秦江萍,石河子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勇,石河子大學經貿學院會計學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