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供應鏈環境下,企業的生產表現更多的協作性,與單一企業的生產模式相比具有新的特點。因此傳統的基于JIT生產調度方法已不適應新的環境,本文提出了柔化企業間協同生產調度的五點策略,以使JIT技術能在供應鏈環境下企業的協同生產調度中更加適用。
關鍵詞:供應鏈;協同;生產調度;JIT;柔化
一、 引言
傳統企業生產調度的柔性化方法,主要是JIT(Just in Time)準時化生產技術。JIT始于日本豐田公司,與其相應的看板技術一起通過改善活動消除隱藏在企業里的所有浪費,從而降低成本。JIT是在精確測定生產各工藝環節作業效率的前提下按訂單準確地計劃、消除一切無效作業與浪費為目標地一種管理模式,又稱為零庫存生產(ZERO INVENTORIES)。簡單的說,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將合適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以合適的數量,送往合適的地點。事實上JIT雖然是針對一個企業的管理模式,但作為一種管理思想,可以將它方法應用與管理的各個過程?;贘IT的生產調度方法是,任何兩個相鄰工序即上下工序之間都是供需關系,由需方起主導作用,需方決定供應物料的品種、數量、到達時間和地點。供方只能按需方指令(一般用看板)供應物料。送到的物料必須保證質量、無次品。這種以需定供的做法,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與經濟效益。
二、 供應鏈環境下企業間協同生產調度的新特點
伴隨著生產技術、管理技術的飛速發展,企業為了適應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經常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逐漸形成供應鏈,以此來敏銳的把握市場機會,及時滿足客戶需求,從而能有效的縮減生產經營成本,降低運作風險。將基于JIT的生產調度方法外延擴展到整個供應鏈,通過構建內外部供應鏈各節點緊密的協作關系,可以提高各個企業對需求和各種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能力,從而減少各個環節的浪費,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生產柔性?;贘IT的供應鏈企業間的協同生產調度中任何兩個相鄰的廠商之間是一種供需關系,上游廠商為下游廠商提供需的產品,上游廠商稱為供方,下游廠商稱為需方。在基于JIT的傳統企業的生產調度要求由需方決定物料的品種、數量、到達時間和地點,供方只能依照需方的要求供應物料。供應鏈范圍從單個企業擴展到整個價值鏈上的所有企業。而在供應鏈環境下處在各個供應鏈節點上的廠商除了具有合作的關系外還有競爭的關系,它們往往不能拋開自身的利益,與其他廠商形成緊密的協作關系,因而導致了各節點各自為政。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與傳統企業的生產調度相比,供應鏈環境下的生產調度具有新的特點:
1. 利益主體的不同。傳統企業生產調度問題主要集中在一個企業內部,只強調企業內部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生產成本的降低,而將企業外部影響視為企業不能改變的已知條件,所以其利益主體為單一企業,它是以某一企業的利益最大或者成本最小化為導向,這樣的生產調度獲得的是局部的方案,其柔性化方法也局限于一個企業內部。在供應鏈環境下的協同生產調度,從單一企業的成產調度拓展到整個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之間的協同生產調度,其利益主體也由一個企業拓展到供應鏈上的多個企業,事實上整個供應鏈都可以看作是一個更大的產品或服務的供給系統,在供應鏈上,各個企業之間是利益相關者,他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2. 信息來源的不同。生產調度需要有大量的信息作支撐,即基于數據。傳統企業中生產調度所需的信息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需求方的需求信息;二是供應方的資源信息,也即約束條件。需求信息又有兩方面組成:一是用戶的訂單;二是需求預測。通過兩方面信息的綜合,就可以得出生產調度所要的需求信息。根據供需兩方的信息使用一些數學方法就可以得出生產調度方案。供應鏈環境中的協同生產調度所需的信息是多源信息。所謂多源信息,就是信息的來源,特別是資源信息的來源不僅僅是企業內部,還包括供應商、分銷商和用戶等等。信息多源性造成了信息的不完全與不對稱。
3. 決策的模式。生產調度實際上是一種決策。傳統企業生產調度的制定是集中式,即集中于單一企業本身。而供應鏈環境下企業生產調度的制定是分布式的、群體決策的過程?;诙啻淼墓溝到y是立體的網絡結構,各個節點的企業都有相同的地位,有本地的數據庫。在供應鏈形成時,各個企業又具有短期的監視權和決策權。每個企業的生產調度都受到其他企業各種決策的影響,當一個企業生產計劃改變時,鏈上的企業也要做相應改變。
4. 信息反饋機制的差距。企業的生產能否有序高效的運行,需要有效的監督控制機制作保障。而有效的監督控制是一種信息反饋機制為基礎的。傳統企業生產調度信息的反饋機制是一種鏈式反饋機制,即信息是從一個企業內一個部門到另一個部門的直線性的傳遞。而供應鏈環境下的多代理組織模式更具網絡化的特征,因而其生產調度信息的傳遞不是沿著企業內部直線傳遞而是沿著不同節點方向的網絡式傳遞。供應鏈上各個企業是同步運作的,因而其信息傳遞模式是并行的。
5. 運營環境的差異。傳統企業運營環境相對穩定。而在供應鏈環境下,企業是在一個更加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從而企業生產調度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動態性增加了。供應鏈環境下的企業生產調度是在不穩定的環境下進行的,因而要求企業生產調度具有更高的柔性。
三、 企業協同生產調度的柔化策略
為了使基于JIT企業生產調度方法適用于供應鏈環境,針對以上新環境的特點,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增強供應鏈企業間協作關系的策略:
1.建立一種有效的生產進度跟蹤機制進行生產進度信息的跟蹤和反饋。生產調度的目的在于合理分配有限資源,解決沖突,達到所求目標最優,是企業提高效益的重要環節。而生產進度信息為優化生產調度提供了大量資源,許多生產調度問題的解決依賴于生產進度信息的豐富程度。在供應鏈環境下產品多是由多個生產廠家協作生產或外包給別人生產,其生產進度控制的難度較大,必須建立一種有效的跟蹤機制進行生產調度信息的跟蹤和反饋。
2.節點企業生產調度信息的共享。整合信息傳遞路徑,統一供應鏈節點企業間信息傳送標準,運用新技術加快傳遞過程。在信息流穩定、高效、開放、標準化基礎上借助于Internet、Intranet、EDI等先進的技術和工具多代理數據庫等信息網絡體系。構建良好的信息管理網絡體系后,節點企業間就能夠實現供應鏈系統信息的共享與交流,這其中也包括優化生產調度所需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實時控制供應鏈系統的運作過程,從而實現生產過程的同步、交貨準時、縮短延時、響應敏捷并最終使客戶對系統輸出服務感到滿意。
3. 縮短提前期管理。提前期是以交貨或完工日期為基準,倒推到加工或采購的開始日期的這段時間。供應鏈環境下的生產調度中,提前期管理是實現快速響應用戶需求的有效途徑,但是企業采取不斷加大保險期得方法,結果使得提前期不斷加大,生產周期不斷延長,在制品不斷增加,計劃準確性降低??s短提前期,是提高交貨期的準時性是保證供應鏈獲得柔性和敏捷性的關鍵。建立一種有效的供應提前期的管理模式和交貨期的設置系統能有效控制供應商的不確定性。
4. 優化庫存控制。一定的庫存可以應對需求的不確定性,增強企業的敏捷性和柔性,但是大量的庫存會增加成本,造成資源的浪費。在供應鏈環境下,建立多級、多點、多方管理的庫存策略對提高供應鏈的庫存管理水平,減少庫存控制的成本有重要意義。這些庫存管理模式涉及的部門不局限于一個企業的內部,它是擴大到供應商之間,甚至是整個供應鏈上的聯合庫存。由供應商負責對下游企業的庫存進行管理的VMI方法一方面可以為下游企業省去多余的訂貨部門,降低庫存成本,另一方面供應商可以協調對多個零售商進行生產和配送,進一步降低總成本。基于網絡式的供應鏈上的企業組成的聯合庫存管理模式可以快速響應需求,減少因缺貨和延遲而帶來的損失,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效率。同時建立中心倉庫和分倉庫的多級庫存系統可以帶來物資供應的高效、優質和經濟。因此建立供應鏈環境下的庫存方法體系和運作模式對提高供應鏈的庫存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有重要的作用,是供應鏈生產調度的重要手段。
5. 供應合同的柔性化。由于供應鏈環境下信息的不對稱,增加了在決定生產計劃,進行生產控制等一系列生產調度問題的不確定性。為了解決信息的不對稱,訂立供應合同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在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合同也存在柔性化的問題。例如備貨合同中下游制造商承諾在一定時期內購買一定數量的零部件,上游制造商按其承諾的數量為銷售商保留一定比例的存貨,并及時發出其余所有的零部件。如果下游制造商沒有采購相應數量的產品,他就要為沒有采購的部分支付罰金。再如數量折扣合同,這種合同按一定時期承諾購買的總價值給予價值折扣,并可以再承諾購買的總價值上按一定百分比進行調整。
四、結論
本文討論的是供應鏈環境下兩個制造企業的協同生產調度問題,分析了協同生產調度JIT方法的柔化策略。從分析供應鏈環境下企業協同生產調度與傳統企業生產調度的差距入手,得出傳統的JIT方法之所以不適用與供應鏈制造企業是由其與傳統企業生產調度的差異決定的,由此給出了協調供應鏈制造企業的幾點策略。
參考文獻:
1.張喜征,高陽.柔化供應鏈的基本方法初探.南華大學學報,2001,(4):25-27.
2.陳志祥,汪云峰,馬士華.供應鏈運營機制研究——生產計劃與控制模式.工業工程與管理,2000,(2):22-25.
3.蔣洪超.現代企業生產管理技術之一——JIT技術.柴油機設計與制造,2004,(4):51-54.
4.莊品,王寧生.供應鏈協調機制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機械科學與技術,2003,(22):204-206.
5.張玲,潘小弘,董天陽.制造企業的ERP柔性化提前期研究.工程機械,2004,(2):6-8.
6.郭大寧,張鍵.供應鏈管理中的聯合庫存控制.東華大學學報,2003,(5):63-66.
7.Jiang Zhenying.Methods of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control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2003,(4):405-409.
作者簡介:陳偉達,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博士;尹慧娟,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