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亟待改善已經成為共識。本文從理論上對影響收入分配的金融因素進行了分析,表明除了金融因素造成的經濟波動之外,金融市場不完全以及金融資源分配本身所具有的不平等性質是導致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據此,進一步提出了應采取適當的金融政策改善我國收入分配狀況。
關鍵詞:收入分配;金融市場不完全;金融政策
一、 問題的提出
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擴大,國家統計局只公布了1995年至1999年的全國基尼系數,1995年為0.389,1999年為0.397已經接近國際警界線0.40。不少的經濟學家認為此數據偏小,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第一次住戶抽樣調查中估計出來當時的全國基尼系數為0.382(趙人偉、李實,1999)。此后,第二次住戶抽樣調查數據估計1995年的全國基尼系數為0.452。再以城鄉收入差距為例,從1986年開始該指標逐年上升,到1994年上升為2.86,2002年上升為3.11,2004年達到3.21,而且城鄉收入差距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收入分配的平均主義和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均可能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平均主義降低收入和財富的差別,打擊人們生產和積累財富的積極性,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作用。但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對經濟發展亦可能產生不利影響。例如,過高的不平等可能導致高犯罪率,可能產生政治上的不穩定并導致社會動蕩,對經濟產生破壞性的影響。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改善我國收入分配狀況越來越成為共識。不同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本文擬從金融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作用這個角度對此進行研究,并據此提出相應的金融政策建議。
二、 理論分析:影響收入分配的金融因素
導致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因素很多,金融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上,一般認為通貨膨脹、貨幣危機乃至金融危機等金融因素所造成的經濟波動將擴大收入分配差距。因通貨膨脹乃至金融危機等金融因素造成的經濟波動,對整個社會各階層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但顯然窮人更容易受到傷害,因為窮人往往無法對經濟波動采取措施,只能被動地承受經濟的波動,投資活動往往因而被迫中止(如無法繼續學習等),由此將導致比富人更大的損失。例如,拉美的多次金融危機均伴隨著基尼系數的提高,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多個國家的收入分配差距亦均有所擴大。當然,金融因素導致的經濟波動更重要的影響是社會貧困的增加,而這比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破壞性更大。除了以上因素外,金融市場本身存在的各種缺陷(即金融市場不完全)以及金融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本身具有不平等的性質,也是導致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以下我們重點分析這兩個因素的影響。
1.金融市場不完全是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降低或消除市場不完全程度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狀況。金融市場不完全(Financial Market Imperfection) 源于信息不對稱或所謂的實施問題(enforcement)。由于信息不對稱,貸款者必須花費一定的成本對借款者進行考察;借款人獲得貸款之后,只有在符合其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才會還款,因此亦存在著違約的可能性,實施合同也需要一定的成本。這些成本越高,金融市場不完全的程度就越高。金融市場不完全造成某一部分人信貸受限(Credit Constraint)。信貸受限程度一般與個人所擁有財富的多少或還款能力的大小直接相關,例如當貸款者需要成本對借款人進行考察時,要求借款者提供抵押的成本往往可能最小,這就和個人財富直接相關。因此,即使個人生來能力沒有差異,但僅僅因為擁有財富的差異,窮人將無法獲得足夠資金,得不到與富人平等的機會以實現其潛力,從而使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而且,市場不完全的程度越高,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可能性越大,出現貧富兩極分化的可能性越大;反之降低市場不完全程度則有助于降低兩極分化。金融市場不完全是影響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這個觀點已經被很多經濟學家發展為經濟模型。Galor and Zeira(1993)、Banerjee and Newman(1993)等從金融市場不完全的角度對收入分配問題進行研究。
Banerjee and Newman(1993)模型研究了個人職業選擇(Occupational Choices)與財富分配的相互作用。窮人在工資高于自雇(Self Employment)所得收入時選擇被雇傭成為工人,而富人則成為監督工人的企業家。由于資本市場不完全,人們只能借到有限的資金,其數量與所擁有的財富相關。需要高額投資的職業(企業家)是窮人所無法實現的,他們只能在自雇和為富人工作之間進行選擇。由于該模型生產函數被設定為隨機性質,金融因素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也是不確定的,取決于經濟的初始條件,如初始的財富分布情況、初始的經濟發展水平等。Ghatak and Jiang(2002)對該模型進行了簡化。對Banerjee and Newman的模型進行簡化后,市場不完全程度越高,產生永久性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消除金融市場不完全(表現為市場實施合同能力的提高)降低投資的門檻,使更多的人成為企業家,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推動工資上升,從而縮小企業家和工人之間的差距,如果工資足夠高,甚至可以使企業家和工人在收入上沒有差別。
Galor and Zeira(1993)的模型可以得到類似結論。該模型設定一高一低兩種技術,要實現對高技術的投資必須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教育),但人力資本的投資必須達到一個最低規模才有效(例如,教育水平必須達到高中或大學水平才可以從事某種行業)。由于信貸市場不完全,借款者的借款額決定于其擁有財富的多少,因此人力資本投資將局限于擁有足夠財富的個人,這樣將造成貧富兩極分化。模型設定個人借款可能違約,金融中介必須付出成本對借款者進行跟蹤以避免違約。假設貸款者花z單位成本用于跟蹤借款者,借款者仍然可以違約,但必須付出的成本?茁z,?茁>1。?茁越小,借款者違約的代價越小,違約的可能性越大, 越小借款的門檻越高,收入分配越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反之,消除市場不完全在其模型中表現為實施合同能力的提高,即?茁增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更多人可以借到足夠的資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將降低貧富兩極分化的程度。
2. 金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不平等的性質,因而可能起著擴大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增強金融市場競爭有助于金融資源更加公平地分配。在Greenwood and Jovanovic(1990)的模型中,金融中介隨經濟發展內生形成,規模逐漸擴大,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先上升然后再下降。經濟發展初期,個人加入金融中介需要支付一個固定成本,而且在使用金融中介服務時需要支付變動成本,最初只能有小部分人有能力而且愿意加入中介。加入中介之后,可以獲得中介提供的信息收集處理以及風險分擔服務,從而提高這部分人的收入(在模型中表現為這部分人投資的收益率更高而且風險更小),經濟增長速度因而加快,收入分配差距因而擴大。其他在中介之外的個人,在積累足夠財富的情況下,也逐漸加入中介并得到更高的收入,中介規模因而逐漸擴大。由于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金融中介,收入分配差距最終將縮小。因此隨著金融發展,收入分配不平等呈現倒U型變化。在Greenwood and Jovanovic(1990)模型中,金融中介提供信息處理功能、通過分散化的投資分散風險,加入中介的個人投資的收益率一定高于中介之外的個人,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產生有利的影響,但最初只有少數人可以享受到其所帶來的好處。經濟只有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之后,金融才能夠給大多數人帶來好處。因此,其最初效應是擴大收入分配差距。
白欽先(2003)認為金融是一種具有三個層次的戰略性資源,金融資源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基礎性核心金融資源,即貨幣資本和資金;第二層次是實體性中間資源,包括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工具體系;第三層次是整體功能性高層金融資源。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必須依靠金融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必須實現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健康發展。金融既然是資源,不可避免地存在分配問題。從第一層次金融資源的角度分析,金融資源的分配是貨幣資金或資本在人們之間的分配,可以直接對其他經濟資源產生分配效應。第二、三層次金融資源對經濟資源分配作用同樣重要。第二層次金融資源,即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工具體系可以決定資金的流向和資源的配置。例如,政府利用政策性金融機構可以集中資金對某些個人或群體進行融資支持。第三層次金融資源,即整體功能性高層金融資源可以從更高層次上對經濟資源進行分配乃至配置,東歐國家利用股票市場功能進行私有化就是利用功能性金融資源對經濟資源進行重新分配的一個明顯例子。從金融資源開發、利用和分配的角度分析,金融對收入分配必然產生重要的影響。
因此,從金融資源學說的角度分析,金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不平等性質,最初只有少部分人能夠從中獲益,收入分配差距因而擴大。要使大部分人能夠從金融資源的開發中得益,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經濟和金融必須發展到一定的水平。Greenwood and Jovanovic(1990)模型正是反映了以上的思想。而現實與此類似,在金融發展水平較低情況下,只有少數人能享受到金融機構提供服務,這將導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同樣地,如果金融發展表現為服務水平的提高(如推出新的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這種發展也可能同樣起著擴大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因為這些新產品和新服務最初也只能由少數人享用,這也必然起著擴大收入分配差距作用,而收入分配能否改善關鍵在于這些產品和服務能夠多快地被大多數人享用。顯然,增強市場的競爭,有助于加快這一進程。
三、 改善收入分配的金融政策建議
我國目前金融發展的總體水平不高,金融市場仍很不完善,金融市場競爭嚴重不足,金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仍具有很大的不公平特性,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服務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小部分人使用,因此可以判定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因素的影響。當然,金融市場的缺陷還可能影響經濟穩定,其危害更大。因此,必須在保證金融穩定的前提下,消除金融市場不完全和金融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使更多的人可以公平地分享金融資源,獲得金融服務的公平機會,這對于改善收入分配的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經濟不斷金融化,金融因素將越來越重要,通過金融手段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既是必要的,同時也
是可行的,也有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
第一,必須保證金融穩定,盡力避免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發生多次通貨膨脹,歷次通貨膨脹在我國的財富再分配中的影響雖然已經難以計量,但是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通貨膨脹的最大受害者是窮人。不僅如此,一旦發生通貨膨脹或金融危機,不僅窮人受害,整個經濟都將受到嚴重的損害,只有保證金融穩定,經濟才有發展的條件,收入分配才有改善的基礎。
第二,完善金融市場,增大我國金融的“質性”發展成分,降低或消除金融市場的不完全性。我國目前還存在著嚴重的信貸配給,中小企業和個人融資相當困難,金融違約案例層出不窮。由于信貸受限的情況極為嚴重,企業和個人難以得到公平的發展機會。因此,必須增強金融市場實施合同的能力,包括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和完善保障金融產權的法律制度等。通過完善金融市場,降低融資的門檻,使更多的人可以得到融資的支持實現其潛力,這也有助于提高經濟的效率,有助于經濟發展。
第三,加強金融市場競爭將促使金融機構盡快擴大服務范圍,使金融資源得到更加有效和公平的分配。適度促進金融市場競爭將有助于加快金融部門更多地、更好地為低收入人群服務的進程,起到間接地改善收入分配狀況的作用。當前,我國金融機構推出各種新的金融工具或金融服務的仍限于少數人所享受。因此,使更多的人能夠盡快地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將不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也有利于經濟增長,適度地加強金融市場的競爭將有助于加快這個過程。
第四,消除金融市場不完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為了彌補商業性金融的不足,當務之急是必須發揮政策性金融對教育和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力度。要充分發揮個人的潛力,必須讓個人能夠接受所需的教育,商業性金融對教育的支持有一定的局限性,教育信貸應作為政策性金融的一部分以及作為對商業性金融不足的補充。白欽先、薛譽華(2001)表明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政策性金融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對其發展至關重要。一般來說,中小企業為社會承擔了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其就業人群也以低收入個人為主,因此對其信貸支持也有助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五,城鄉收入差距是構成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須支持農村金融的發展,使農村金融更好地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服務。目前,農村地區更多地依靠非正式金融(如高利貸或私下的借貸等)的融資,農民很難得到正式金融的服務。此外,過去農村金融更多地依賴直接的融資補貼,這些直接的補貼更容易被尋租活動所抵消。因此,更好的辦法是通過對農村地區金融提供間接的幫助,從而實現對農民的融資支持。具體措施包括:扶持非正式的農村金融使其正式化,使其具有合法性;加強對農村金融的技術和服務的培訓,使農村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完善農村金融監管的相關法規,加強對其審慎監管;完善農村信用社的治理。
參考文獻:
1.趙人偉,李實等.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經濟改革和發展中的收入分配.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1999.
2.白欽先,薛譽華著.各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比較.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3.白欽先.以金融資源學說為基礎的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戰略.華南金融研究,2003,(3).
4.Banerjee,A.and A.Newman.Occupational choice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101(2).
5.Galor.O.and J.Zeir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35-52.
6.Jeremy Greenwood and Boyan 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income.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ume 98,1990.
7.Maitreesh Ghatak and Nien—Huei Jiang.A Simple Model of Inequality,Occupational Choice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October 2002,69(1).
8. Aghion, P., and Bolton, P.(1997):\"A Trickle-Down Theory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ith Debt Overha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April 1,64(2),pp.151-172.
作者簡介:潘成夫,廣東商學院金融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
收稿日期:200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