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的著名教授siedentop所創立的運動教育模式在美國、英國、新西蘭、土耳其、日本、德國等國家得到較為普遍推廣。那么,運動教育模式的核心內容是什么?運動教育模式對目前我國體育教育改革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和值得思考之處?我們認為:運動教育模式對實現學校體育課程目標中的運動參與和社會適應目標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模式。
一、運動教育模式的主要內容
siedentop教授創立的運動教育模式是用一種類似培養運動員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運用這種模式的前提是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運動技術基礎。其核心目標是使比賽適合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使學生能夠成功的參與到比賽或活動中去;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成為具有運動能力、運動素養和對體育運動有熱情的體育人口。
運動教育與社會上的青年體育活動、體育俱樂部活動和學校體育運動的不同之處主要有:
其一、所有的學生都參加,達到學校體育的教育目的。
其二、明確學校體育的教育目的不是要求學生成為運動員,因此對設計的比賽進行降低要求的修改,以符合學生身心的發展特點。如:減緩球或物體移動的速度;減小運動隊的規模;改變規則;增加積極參與練習的機會;使得分變得更加容易;在同一比賽中,采用難度不同的等級比賽等,使學生能夠成功地參與到比賽或活動中去。
其三、在全程活動中要求變換學生在活動中的角色(每個學生必須有自己的角色,同時還要進行角色的對換)。
其四、首先設計運動教育賽季(一個周期稱一個賽季),在一個賽季中有三種時日:學習和練習; 練習和比賽日;比賽日。這樣這個模式就可以隨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情況(如:學生的數量、場地的空間、器材的類型和數量等)進行修改而達到教育目標。
二、對體育教育改革的啟示
1. 為我國體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模式
世界上諸多的成功體育教育模式都會把教學目標合理結合到實施過程。Siedentop教授的運動教育模式的特點是具有操作程序性強。這種核心目標和我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增強體能,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培養運動興趣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以及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提高個人健康的責任感,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等的目標有很大的相通性。我國體育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包括五個方面: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選擇和安排上的靈活性增強最為明顯,強調的是面對全體學生,健康第一。其中運動參與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是目前體育教師難于操作和控制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我國目前的實情(地域差別大,體育場地器材缺乏和師資隊伍建設等),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構建多元化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這一點和國外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是相一致的。Siedentop教授的運動教育模式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
2. 運動參與多元化的啟示
運動技術是運動教育模式的基礎,運動參與的多元化更是這個模式的特色。運動教育模式中包括有運動員、教練、裁判、記分員、訓練員、管理員、宣傳員以及記時員、統計員、撿球員、發令員、識別員等的角色。在實施過程中要求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角色,都參與進來,使得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和任務。運動員的角色要求學生努力學習技術和戰術,奮力拼搏,公平競爭;教練角色要求指揮隊員的技巧和戰術的練習,決定隊員的替換,決定出場陣容等;裁判角色要求管理比賽,熟悉比賽規則,執行修改的規則,讓比賽順利進行等,其他角色也有相應的職責和任務。賽制里沒有淘汰賽,這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可以進行角色的互換,由組織角色的學生來完成角色分配。發揮了學生的自主和積極參與的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作技術的積極性,使技術水平在比賽中提高。運動教育模式中的這種多元化的讓學生參與,使學生具有更加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產生更好的鍛煉效果。
3. 對學生社會適應影響的啟示
運動教育模式核心就是通過降低競技模式的要求和難度,以學習小組的方式讓學生具有綜合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包括合作、競爭、交往、對集體和社會的關心程度等。角色的扮演過程實際上也是對社會角色的一個遷移的過程。在組織、管理、協調方面,對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是一個提高過程,對學生的和諧人際關系也是一個促進作用。
運動教育模式對心理健康目標的影響。對學生的影響主要是成功體驗、體育動機的培養以及自尊、自信的培養。在賽季中和本隊隊員之間的交流和教師、其他角色之間的交流,以及一些問題的出現和解決方法都是對心理健康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比如從裁判角色來說,擔任裁判的學生在執行職責之前要向老師請教關于裁判的一些知識,在職責的過程中要和同學互相交流,使得比賽能夠順利進行。在比賽中存在的問題課后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同時,還要和其他角色進行交流,在這些交流的過程中也就是對一個人性格的強化的過程。在整個賽季結束的時候有一個高潮的事件,對整個賽季的學習、練習和比賽進行歡慶式的總結。
每個賽季的結束都要決定冠亞軍,所以自然促進了學生的競爭的意識,努力拼搏為自己的隊伍爭得榮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每個隊伍都可以選擇自己要代表的國家,要求學生對這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以及這個國家的體育現狀進行一個大概的了解,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以及對世界其他國家體育發展的關注程度。當學生畢業后從事到團隊或社區工作時,就可以擔當起這方面的組織者,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從事這個過程的運動經驗。
三、小結
運動教育模式對運動技能、身體健康的影響。運動技術學習伴隨著整個賽季,為了取得最后的勝利,每個學生都想把自己的技術學好,保持自己在隊中的主力位置。健康問題已經伴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被提到了體育教育的第一目標,身體健康是以科學的體育鍛煉為手段,模式中通過對規則降低難度的修改,在技術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身體健康教育,促進技術學習和身體健康的發展。
當然,我們還必須看到在這個模式里,距《新標準》中要求對健康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養成等方面還存在有一定的弱勢。另外這個模式的完成必須有技術教學為前提,而且對于閉鎖性運動項目(例如武術套路,由于武術套路的自身教學特點決定)來說,很難按照運動教育模式來實施。我們要根據范圍的變化不斷發展模式。
體育課程改革是一個帶動學校體育教學各個方面全面發展的變革。我們的教學改革是朝著“健康第一”、面向全體學生的方向發展。體育教學改革已經和社會發展需要越來越接近,體育教學改革已經延伸到了課堂之外,并且和課堂緊密結合,但具體的教學環節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體育教育模式需要我們慎重選擇和實施,要針對適應范圍和適應條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