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看,學校體育通過形式多樣的身體活動,能夠分散學生對自己在其它學科的學習生活中產生的憂慮和挫折的注意,從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來。當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后,就會產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并從中體驗到滿足、舒適等運動愉快感,產生良好的心境。體育活動主要以身體語言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產生親近感。
從社會健康的形成機制看,人的社會交往能力是建立在一定信念和品質基礎上的。學生通過其它學科的教育,能夠對諸如公共道德、社會交往的方式、方法等社會健康領域的問題產生正確的認識,并通過進一步的認知活動的強化,形成相應的道德認識。但道德相對信念和個體的品質而言,還是不穩定的、易變的。體育活動是學生直接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由于群體認同、社會強化、競賽的刺激性以及參與活動的機會等因素的影響,個體更容易為群體活動所吸引,在反復身心體驗中,學生把道德認識通過道德行為轉化為道德信念,從而成為學生個體穩定的心理品質,對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產生深遠的影響。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和社會性發展問題越來越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因此,改革學校體育應該注意以下新的策略:
一、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學校體育“生物價值觀”,從全面育人的高度來認識學校體育的“生物-心理-社會-道德” 綜合發展價值。將學生的心理健康、社會健康的發展與體能、技能等有形成份同等地視為學校體育的“主產品”。
二、建立起體現體育教育綜合價值的學校體育目標體系。在新的體育課程觀下,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必須從認知轉變為全面育人,體育運動技能也從過去的主要教學目標轉變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載體。新的學校體育目標體系應順應這一轉變,不僅要重視技能、體質等“物化”層面的改變,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
三、建立著眼于學生整體發展的體育課程教材體系。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根本上應依據體育技能本身的價值和功能。但另一個方面,重視體育課程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的新的體育課程目標體系,將為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開辟出新的天地。
[吳博士點評]學校體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發展在理念上已有基本的認同,缺乏的是對學校體育促進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發展的機制的科學研究,更缺乏將理念轉化為實踐的中介,比如專門的體育教材與體育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