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中小學學校體育改革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一方面我們不斷改進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先進的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前進方向;另一方面,我們學習國外先進教育經驗,使我們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更為明確。對于學校體育,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都將體育課列為中小學必修課,但由于政治經濟制度及教育指導思想不同,學校體育的組織形式也各有不同。我們從2004年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解讀》中可以了解到,我們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及教學過程評價等許多方面較以往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而在中小學課余訓練方面,我認為大多數教師還缺乏整體的認識和理性的思考。下面,我結合國外在這方面的先進經驗對現階段我國中小學課余訓練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對比新西蘭的課余運動訓練,新西蘭的中小學是不負責進行課余訓練的,他們的課余訓練由社區或體育俱樂部來組織。在運動隊的管理上他們具有自己的特點:教練員由學生家長義務擔任,體育教師只是起組織協調工作,而那些有運動天賦的學生要提高競技水平,則自己去參加體育俱樂部,學校組織運動隊進行課余訓練實質上是為了滿足廣大學生的興趣需要。相對我國,學校運動隊是為了少部分運動尖子生而成立,我們的教師往往就只是帶領十幾個甚至幾個人的一個訓練隊。其目的是為了參加某項比賽或在某個項目搞出點名堂以此來提高學校的聲譽,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享受不了這種特殊待遇的。
而德國的課余訓練觀念更能體現出與我們之間的差異,他們認為,體育工作是為了讓學生享受體育的樂趣。課余訓練方面他們更有特色,主要表現在社會體育資源豐富,如:體育俱樂部、各種體育協會等。德國的每個州一般都有幾千家體育俱樂部,上百萬會員,這些俱樂部既培養職業運動員,也負責國民的健康體育和普及體育,他們為了吸引更多人來參加體育鍛煉,積極開展許多新興體育項目。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幾千萬德國人在國際競技賽場上能屢屢取得優異的成績。與此相比,我們課余訓練都是從競技體育出發,教學如此,訓練如此,運動會還是如此。其目的和本質相對比主要是在體育觀念上存在著差異。
以上看出,較發達國家的體育觀,與我們對課余訓練的理解差異很大。我認為這主要是教育體制和課余訓練系統工程的差異,2004年8月結束的雅典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贏得32枚金牌,震驚了世界體壇。在這種背景下,有識人士卻認為:這完全是舉國體制的存在,是國家每年花300多億人民幣的功勞。我們不得不深思,為什么外國人對課余訓練的理解與我們不一樣?我們首先來認識課余訓練的實質,課余訓練是發展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校體育運動技術水平,是國家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任務,也是教育事業和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比國內外參加學校課余訓練人數,據1997年教育年鑒統計表明:我國現有93萬余所中小學有2.3億中小學生,在訓學生520萬人,占總數的2.6%,而經常參加比賽的學生只有5600多人。與鄰國日本相比,日本有30%的學生參加了課余訓練,其國家經常性為學生開展各種中小型比賽。美國每年有27萬學生經常性的參加比賽。德國人將高水平的訓練隊和群眾體育活動融合一體,他們學生的參賽人數的比例更為驚人。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現階段我國的民眾對參加體育運動的需求已經有了本質的變化。而課余訓練也逐漸出現了尷尬的局面,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或一些城市家庭,許多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參加課余訓練。人們開始認為:參加課余訓練無非是當運動員,而運動員往往失去系統的學習機會,將來是適應不了激烈的社會競爭的。在這種形勢下,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轉變開展課余訓練的觀念,尋找出一條搞好課余訓練的出路。下面我談談自己這方面的想法。
一、大力發展社區體育和體育俱樂部,改變人們參加體育鍛煉觀念
社區體育和體育俱樂部是讓人們從接受體育到形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有效途徑,更是吸引廣大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有效辦法,在這個過程中,有利于人們樹立終身體育鍛煉的觀念。從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來看,這一方面出現了較好的發展態勢,這需要政府部門和體育部門抓住這一時機,向人民灌輸良好的健康觀念和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同時,還需要改變或提高社會對中小學課余訓練在觀念上的認識,使更多的人支持中小學生投身于課余訓練中去。
二、轉變思想觀念,大力開展課外活動訓練
淡化“舉國體制”的體校訓練方式,逐步向基層學校體育過渡。我們要積極向歐美國家靠攏,其目的是一方面減輕國家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使中小學課余訓練得到健康發展。一般來講,一個學校根據自身的師資、場地條件建立運動隊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的運動參與地積極性,提升學生的體育鍛煉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終身體育觀。這既是課堂教學的延續,也更好地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同時還可以發現許多有運動天賦的學生。
三、發揮特色學校優勢,提高教練員隊伍素質
在我國的基礎教育,有許多中小學具有傳統的體育特色項目,比如一些學校根據自身的師資條件及群眾基礎來選擇籃球、排球、田徑、武術等項目。他們有廣泛的社區資源和悠久的歷史傳統,其條件是得天獨厚的:一是其隊員是這個區域最為優秀的學生,二是這個項目在這個地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這種情況下,教練員水平的高低是這個項目能取得多大成績的決定因素。然而現實情況是,有的教師學歷不高、訓練水平低、業務能力差、不肯鉆研,成了阻礙學生成為高水平運動員的瓶頸所在。我們環顧國外經驗,一些培養優秀運動員的學校都具有業務能力強的教練員,他們掌握了很強的理論知識和科學的訓練方法。因此,提高基層教練員水平和培養出高水平運動員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四、推行“體教結合”模式,解決學生學習與訓練的矛盾
中小學運動員存在著學習與訓練的雙重壓力,一方面他們要接受大強度的身體訓練;另一方面他們要坐在課堂里同普通學生進行學習上的競爭。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和訓練上尋求一個相對平衡的支點,以求達到既不耽誤訓練,又不耽誤學業,做到將自己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體校的學習方式,業余體校的工作重心是注重學生的身體技能發展,他們淡化了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全面發展的培養任務。然而,競技體育的淘汰率很高,這些運動員走上社會時既沒有一技之長,又缺乏文化的修養,以致于人們用“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來形容這些運動員。這要求我們尋求一條“體教結合”的有效途徑,也要求學校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教師的人性關懷,處理好學生的學習與訓練之間的矛盾,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學習和訓練兩不誤。
五、進一步完善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課余訓練體系
新形勢下,應以大學為龍頭,把訓練體制納入整個體系中,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余訓練以傳統項目學校為基本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發展學生的身體,掌握基本的技術,為進一步提高運動技術打下扎實的基礎。而解決好小學升中學,中學升大學的問題才是運動員的成績不斷提高,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可喜的是,在這方面我們現在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在第23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來自清華大學的胡凱在男子百米跑道上和王穎在女子三級跳遠比賽中奪得金牌。其“純正”的大學生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中國的學校體育能夠培養出在世界賽場上具有競爭力的高水平運動員,也預示著在“體教結合”的進程中具有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