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相撲運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日本文化重要載體之一,日本人把相撲視為國技,把相撲力士視為日本大廈的頂梁柱。相撲運動源于日本農耕文化,是日本最具代表性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據日本史料記載,早在神武天皇以前的神代就有關于相撲的傳說,在日本農村每年的農耕之際,相鄰村舍的農村青年進行摔跤比賽,獲勝一方象征本村今年的年景好。秋后收成果真好,要在神前祭祀神的恩賜,祭祀活動中摔跤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公元七世紀,摔跤手們曾在天武天皇御前進行了摔跤表演,史稱“天覽相撲”。此后民間摔跤盛行。當時的摔跤沒有規則,也沒有場地要求,跤手相互推拉踢絆。為什么叫相撲尚無從查證,可能受中國唐宋文化影響,把這種摔跤運動叫“相撲”,一直沿用至今。
16世紀由于當時日本武將織田信長非常喜歡看大型的相撲比賽,摔跤被作為一種具有“觀賞運動”發展起來。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8),本來以京都,大阪為中心而盛行的相撲運動轉移到了江戶(現在的東京)。
很早以前,日本大相撲比賽一年中只賽十天。所以日本詩歌中有“十天頂一年好漢”的詞句。后來改為每次比賽進行10天。但沒有固定比賽次數?,F在的相撲賽每年要進行六場、每場持續15天。這六場比賽的日期都確定在1、3、5、7、9、11這六個奇數月份。分別命名為:初、春、夏、名、秋、九。初夏秋三場此賽地點都在東京。春季場地在大阪,第四場地在名古屋,最后收官在九州的福岡市。
為了弘揚日本文化,推動相撲的發展,同時也具有商業化動作,除上述正式比賽以外,每年還有一些巡回表演賽,這些表演賽不僅到日本各地,同時也還到國外進行。為慶祝中日通航三十周年,2005年6月在北京和上海進行了“大相撲中國公演”。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大相撲表演團曾在北京工人體育館就進行過公演,但那時中國尚處在文革之中,大相撲公演并未引起中國觀眾的關注。事隔30年日本大相撲的再次中國公演,給中國觀眾不僅帶來了樂趣,也使中國觀眾領略了日本文化和日本國技的魅力。
日本大相撲的每次比賽都是某個星期日開始,賽程為15天。每次比賽的第一天叫“初日”、第八天為“中日”,最后一天叫“千秋樂”。千秋樂是一支典雅的古曲,在古代的宮廷、寺廟等舉行祭祀法會時最后演奏的曲子。就象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最后演奏“拉德茨基進行曲”一樣。當樂隊奏起該曲目就意味著活動即將結束了?,F代日本人就把相撲比賽或者是戲劇演出等活動的最后一天統稱為“千秋樂”。
相撲比賽的規則相對現代競技體育略顯簡單。采取一跤定勝負的辦法進行比賽,不限力士的體重級別,沒有比賽局數的規定和得分的標準。也沒有比賽時間規定。誰先倒地或出界,比賽立即結束。一跤定勝負的賽法體現了日本文化內容,人生的機遇只有一次,當機遇到來時要緊緊抓住,不能放棄和隨意。兩個相撲大力士赤裸身體,僅在腰間系一條兜襠“丁”字大帶,站在直徑為4.55m的圓形的土臺上面相搏。
當一方力士將對方身體任何部位(包括頭發在內)先觸地面,附或者推、摔出離界限,比賽立即結束。裁判判定該力士獲勝。擔任場上執行裁判的人叫“行司”。行司手中持一柄小扇作為工具進行裁決,這種形似小扇的工具叫“軍配”。據說日本古代的軍官指揮作戰時手中就持有小扇。所以在相撲比賽時裁判也手持小扇進行指揮和裁定。依照裁判有關條例,場裁手中的扇子有等級差別。這種差別由扇子柄的垂穗表示,最高級別的裁判扇子垂穗是紫色,以下依次為紫白、朱色、紅白、青白、黑色或青色六種,也就說裁判共有6個級別。扇子上的畫為一般是家紋、日月、菊花、漢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