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班同學正在進行游戲“大漁網”,調皮的學生A為了成為一條抓不住的“魚”,一會兒“鯉魚跳龍門”逃到了岸上,一會兒奮力沖破漁網“重獲新生”,屢屢犯規,成了一條“漏網之魚”,并為自己的“成功”興高采烈。
◆我看到了學生A 的表現,但我“無動于衷”,我想活潑好動是學生的天性,不要看到有調皮現象,就怒發沖冠,不要把學生看成是軍營中絕對服從的士兵。保持良好心態,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學生A的調皮現象,讓學生們自己去解決吧。
面對學生A的“屢建奇功”,其他的“漏網之魚”們紛紛仿效,這下做“漁網”的同學們意見越來越大了,領頭的學生B與同伴一商量,發出了警告,“誰再賴皮我們就不要他參加了。”學生A等“魚兒”們聽后不得不加以收斂,游戲又順利進行下去。
◆我想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游戲中爭強好勝,忽視規則,導致了游戲中矛盾的產生,作為教師要尊重信任學生,讓學生們自己去解決沖突與矛盾,如果學生有了違規的表現,教師就板著面孔訓斥甚至體罰學生,就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甚至產生對立情緒。同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可惜,好景不長,“魚兒”們很快被抓完了,學生A也被抓住了,可是他掙脫了“漁網”,高興地叫喊著:“來抓我呀,你們抓不住我。”這下,學生A 犯了眾怒,幾個男生聯合將這條“漏網之魚”“扭送”到我這里。
◆學生年齡小,矛盾解決不了,老師這里就是“法院”了,學生A的犯規是明擺著的,他能不知道錯,可他就是喜歡這樣,立刻嚴厲批評,學生A極易產生“口服心不服”的現象,教師要講究批評的藝術,放棄對調皮學生的高壓手段。
我看了一下這條“漏網之魚”,他嘴巴嘟囔著,顯得十分不高興,于是我對“漏網之魚”棗學生A說:“你玩得滿頭大汗,休息一下吧。”學生A站在我身邊,不解地看了我一下,大概是納悶老師怎么沒有批評他吧?但還是在一旁做起了觀眾。
◆學生A可能認為老師會立刻批評他,出乎意料后,老師讓其休息,學生A不能參加游戲了,自覺有些無奈,在一旁做觀眾顯得很無聊,這時他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可能他會覺得自己剛才是有些過分了。
一會兒,下一次游戲又開始時,我請學生A做“漁夫”,學生A高興得飛奔而去,我悄悄地讓二位同學學著學生A的犯規行為進行游戲,做“漁夫”的學生A喉嚨響起來了,“你們怎么可以這樣賴皮。”那二位同學對他說:“你剛才自己也是這樣的,為什么我們不可以?”學生A求助地目光向我望過來,我裝著沒看見,只聽學生A委曲地說:“但你們已經告訴老師了呀,我……。”游戲繼續著,學生們玩得都很開心。
◆二位同學對學生A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學生A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對,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教學要求如果被學生認可,學生就會自覺而愉快地接受,便會產生良好的情感催化作用。反之,教師的教學要求不被學生認可,學生產生了反感、抵觸情緒,即使教師的要求是正確的,學生也不樂意接受。
課后,我笑著請“漏網之魚”學生A說說對游戲時犯規的看法。
◆教師從幫助、鼓勵的角度,讓學生自己找問題,從而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讓其自己找到了缺點,保持了其對體育課的積極性,并獲得了進步。教師的說教必須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師生間的交流應在平等的基礎上,做到講道理與溝通感情相結合。
調皮和違紀學生,在我們體育課堂教學中是司空見慣的,我們體育教師經常會十分惱火。其實體育課上出現調皮學生,是正常的現象,我們要調整好心態,講究批評的藝術,要善于抓住時機,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獲取知識、鍛煉身體、提高思想品德,達到體育教學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