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在西班牙各地依然如火如荼進行的斗牛節(jié),已經(jīng)跨越了漫長的歷史長河,其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然而我們現(xiàn)今所看到的斗牛形式,則誕生于18世紀初。斗牛之所以成為西班牙的國粹,可以說有兩大緣由:一來是因西班牙本土盛產蠻牛,二來則是西班牙人的性格所致——他們熱情的民族性,使他們與猛牛結成了難分難舍的悲劇性友情。
紅布功夫
整場斗牛表演,三位斗牛士每人對陣兩頭牛,一般輪流上場,直至把六頭牛全部殺死為止。斗牛的三部曲大家已耳熟能詳,分別是“長矛手跨馬刺牛”、“花標手插槍傷牛”和“劍手挑逗殺牛”,而高潮則無疑是在第三部分。然而,在殺牛終曲之前,主斗牛士面對猛牛,手持紅布,還要為觀眾展示一臺既驚險撩人,又美感十足的紅布挑逗功夫。斗牛士挪動紅布誘牛進攻,忽而向左,忽而朝右,公牛轉動著犀利的頭角屢屢撲空;多少次近距離的人牛共舞,劍手都會安然無恙,以嫻熟的技巧把危險化為烏有,以精美絕倫的形體動作給予觀眾不可多得的視覺享受。“紅布功夫”有一整套固定程式,每個主斗牛士必須一步步完成,據(jù)說是由西班牙斗牛士貝爾蒙特在上世紀30年代創(chuàng)造的。從此,斗牛表演便增添了幾分藝術氣息。
演出海報
西班牙各地的斗牛表演,主要在春夏及初秋時節(jié)進行,安排在每個星期日,但有些地方夏季每天都斗;演出通常在傍晚6:00或6:30開始,此刻依然陽光燦爛,圓形斗牛場圍裹著的沙臺被照得金閃閃的。斗牛海報最典型的畫面是:面對背上插滿花標正在做最后掙扎的蠻牛,斗牛士左持紅布,右握利劍,擺出一個漂亮的造型,絢麗的斗牛服,鮮紅的穆萊塔(紅布)以及碩大的公牛,構成了一幅搶眼的組合。海報內容除包含演出的時間、地點、表演者姓名之外,還須標明六條公牛來自哪個牧場,原來牧場的知名度也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西班牙各地的斗牛博物館里,演出海報向來是其主要展品之一。海報的尺寸,通常為100cm長,60cm寬;過時的海報,尤其是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海報,諸如某位著名斗牛士被牛角刺傷身亡的那場表演招貼,事后常作為紀念品出售,為其崇拜者所收藏。
斗牛服
斗牛服,西班牙文直譯為“亮光衣服”,主要針對上面綴有的金屬飾片在陽光下爍爍生輝的效果而言。17世紀前,斗牛服用鹿皮制作,之后就一直全部用絲綢縫制,并安上金銀飾物。
整套斗牛服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帽子:只有劍手(主斗牛士)和花標手才佩戴斗牛帽。19世紀前使用過一種三角帽,而后便一直采用扁圓形的黑色帽子,帽料帶有波紋,與頭發(fā)極其相似。
外套:齊腰的短外套滿鋪著金銀飾片,左右兩邊的墊肩垂有流蘇。外套質地比較堅硬,腋下開了口子,以方便斗牛士轉動手臂。
襯衫:短外套內的襯衣呈白色,胸前帶有花褶,紐扣由金銀絲盤成。
斗牛褲:這是一種安有背帶,褲腿僅延至膝蓋的貼身絲綢褲,褲口垂有流蘇,通常配一腰帶作為飾物。
長筒襪:玫瑰色的絲綢長襪,里面還需套上白色棉布襯襪。
長辮:腦后的球型假發(fā)辮,17世紀時十分流行,沿襲至今,主要為了固定帽子之用。
領帶:細長的領帶,其顏色常與腰帶保持一致。
斗篷:對于劍手和花標手來說,短披風是不可或缺的附件,斗牛士必須攜著它參加入場式。斗篷上的圖案常帶有宗教色彩。
斗牛鞋:一種黑色平跟便鞋。鞋面上飾有一個花結,鞋底可防滑。
幾個世紀以來,斗牛服的樣式依然如故,街頭變幻無常的時尚之風,似乎永遠被擋在斗牛場嚴實的圍墻之外。
斗牛士
每一個準備在首都馬德里斗牛場表演的斗牛士,一接到任務,便即刻進入備戰(zhàn)狀態(tài);油然而生的緊張與不安,時常令他們晚間不得安眠,并頻頻祈求神靈保護其出師順利。表演當日,斗牛士的早餐和午餐都比較簡單,既保證營養(yǎng)又有助于消化,以便在場上得到更好的發(fā)揮。有些斗牛士常有家人陪伴,但更多的斗牛士親屬則愿意呆在家里,守候在電視機旁,等待斗牛時刻的來臨。臨陣前的斗牛士,由于內心承載著成敗于一劍的巨大壓力,常喜歡閉門獨處,趁這個機會休息和靜思,回顧一下前幾場的得失,對當日表演做到胸有成竹。他們時而還會非常關注外面有沒有刮風;因為斗牛表演,下雨不礙事,可刮風就麻煩了:當紅布被風掀開,劍手便直接暴露在公牛面前,危險系數(shù)陡增;故遇上起風的日子,他們會把紅布邊緣弄濕或干脆換一塊厚重的布料,以保萬無一失。正在向事業(yè)頂峰攀登的斗牛士,為了得到在歡呼聲中被人們高抬著,而不是躺在救護車里,從本塔斯(馬德里斗牛場名)正大門出來的殊榮,他們的日常生活本是孤獨和單調的,甚至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尋覓異性伴侶,每天的日子多在訓練場或斗牛場度過,因為斗牛便是他們生命的全部。
民間祭禮
關于斗牛,西班牙國內褒貶皆有,雙方態(tài)度同樣的激烈。然而,陽光、碧血、黃沙所構成的周而復始永恒不變的畫面,似乎非純粹是一場演出,更像似一種行儀活動。寬敞的場地上,斗牛士孤身一人,面對生死抉擇,他需要尋求出路,來逾越死亡。斗牛士一身盛裝來與死神約會,運用高超的技巧,譏諷和嘲弄死亡之神。最后公牛倒地了,內勢戰(zhàn)勝了外強,猶如Ulises戰(zhàn)勝了獨眼怪物Ciclope。早先在印度吠陀教儀式中,公牛也曾作為犧牲來奉祀Mitra神;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人,興許也把斗牛視為一種神圣的儀式,賦予斗牛士以祭司的身份,主持一場以智慧戰(zhàn)勝本能,以精神制服物質的祭禮;亦正是賴于這一深層的含義,才使斗牛活動在西班牙歷經(jīng)千年而經(jīng)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