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中,阿爾都塞是一個必然會闖入我們視線的人物。從上世紀60年代以《保衛馬克思》和《讀〈資本論〉》兩篇著作震蕩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界開始,他不斷迸發出的思想火花給我們帶來無數驚喜,但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疑惑,關于他所提出理論的爭論至今都沒有停止。天主教徒的阿爾都塞,黑格爾哲學的阿爾都塞,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阿爾都塞以及晚年提出“偶然相遇唯物主義理論”的阿爾都塞,他的角色在不同的理論傾向中跳躍,在我們面前呈現出的是一個多元的阿爾都塞,復雜的阿爾都塞。如同他傳奇的人生經歷一樣,充滿著各種非同尋常的驚奇和謎團,吸引著人們進入他的思想內部去探索挖掘。
阿爾都塞的父輩感情債
1918年10月16日,阿爾都塞出生于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首府阿爾及爾近郊一個小鎮,他的祖父是這個小鎮上的公務員,外祖父是當地一名護林員,平凡的家庭出身并沒有讓小阿爾都塞的降生承擔什么特殊意義,但是在他的出生背后那段父輩間的愛情故事卻深深地影響了阿爾都塞一生。
阿爾都塞的母親露西安娜從小就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而阿爾都塞的叔叔路易·阿爾都塞同樣是一個非常出色的青年,愛好詩歌和文學,露西安娜在16歲時遇到了路易,這是她結識的第一個異性朋友,由于對知識共同的熱愛,他們彼此之間產生了深深的傾慕之情,并成為知己,雙方父母也欣然同意他們訂婚。不久戰爭爆發了,路易與哥哥查爾斯一起上了前線,路易在空軍,查爾斯在炮兵部隊,他們有時候一起回家來看望家人,特別是查爾斯常常帶回他在炮兵部隊的各種照片。1917年,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一天,查爾斯一個人回到家里,告訴大家路易在一次飛行偵察任務中死去。隨后他把露西安娜帶到了公園,對這位年輕、美麗而可愛,但因聽到愛人的死訊變得傷心欲絕的姑娘承諾,將代替路易來和她成婚。于是一向非常有教養又受人尊敬的露西安娜帶著對路易的懷念不得已而與查爾斯結婚。
可是結婚之后的生活沒有給露西安娜帶來快樂,悲慘和無奈幾乎成為她生活的全部內容。查爾斯沒讀過什么書,從13歲就開始在外面干活,在結婚以前就經常惹是生非。在剛剛結婚的那段時間里發生的三件事情,不僅成為露西安娜在軀體上的煎熬,也成為重創她心靈的尖刀:查爾斯對她身體的粗暴占有,對她財產的野蠻掠奪,以及對她自由的限制。查爾斯在一個晚上拿走了露西安娜所有的積蓄去大吃大喝,而對他這位從戰場回來后“撿到”的新婚妻子一個字也沒說。露西安娜還不得不辭去自己喜愛的教師工作,按照丈夫的要求呆在家里,服侍他,為他生孩子。于是,露西安娜不幸淪為這位殘忍丈夫的犧牲品,而所遭受的一切痛苦使她陷入甚于失去愛人更深的絕望之中。
青年時代的矛盾心理成長
小阿爾都塞在他們結婚一年后降生了,取名路易,與他叔叔的名字一樣,而這個名字在他身上更多地是意味著露西安娜對早亡的戀人愛的延續。阿爾都塞在自傳中這樣寫道:“我的父親選擇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在凡爾登空戰中犧牲的弟弟路易,但更主要的是,我的母親為了記住她早就愛上的,而且在她的整個生命中都從未停止過熱愛的那個路易?!笨墒牵赣H這種對自己愛人無法割舍的深情卻給阿爾都塞的童年帶來很多無奈,后來阿爾都塞在自傳中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出生之時便被命名為路易?!谀赣H溫柔地呼喚‘路易’這個名字的時候,它包含著另外一個人的聲音,指涉的是我的叔叔,那個佇立在我背后的影子——‘路易’是路易,是我母親所愛的男人,而不是我?!?/p>
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母親按照已經死去的路易這個偶像來精心培養自己的兒子,使他變得聽話、靦腆、專心于自己的學業,直到他后來考入巴黎高師,并成了一個知名的哲學家?!霸趶耐曛钡?9歲這段漫長的時間里,我變得單純了……實際上,我是在完成著母親對另一個路易的愿望和期待,它存在于母親的記憶中,而我實現了它。”他努力按照母親對自己的期望去學習和工作,成為一個知名的學者,“路易·阿爾都塞”的名字被寫在一些出版著作上面,而他的母親則以此為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阿爾都塞說:“我是一個被設定了的哲學家?!?/p>
可是,在經歷事業上成功的同時,阿爾都塞的內心卻被一種矛盾心理所控制,在自傳中他說:“我真的是在母親的引導下獲得了成功嗎?回答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說‘是’,那是因為母親在我身上看到了她的期望的實現,為此她感到非常自豪;說‘不是’,那是因為在母親的引導下我似乎并不是我自己,我從來沒有真正存在過,我的存在僅僅是一種偽裝……感覺我從來沒有真正贏得母親的心,只是在虛偽地進行著這種偽裝來誘騙她?!庇纱丝梢钥闯?,在青少年阿爾都塞身上體現的對母親感情的矛盾感受,成為他心理上抑郁和性格中孤獨感的原因,也為他后來精神分裂埋下種子。
理論成就和悲劇晚年
阿爾都塞的青年時代是在天主教的“光環”下度過的,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在19歲時就積極參與了當時“行動的天主教”運動,并成為所在學校中這場運動的領導者。1939年他考入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文學院,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斷了他的學業,阿爾都塞應征入伍并于次年成為戰俘,在德國戰俘營中度過了六年時光。囚徒生活一方面加劇了他精神上的抑郁,另一方面也使他可以認真思考人生,促成了阿爾都塞在思想上的轉變。戰爭結束后阿爾都塞繼續完成在巴黎高師的學業,并開始對黑格爾思想進行研究,1948年在完成高等研究資格論文《論黑格爾思想中的內容概念》之后留校任教。天主教神學的阿爾都塞由此轉變為被黑格爾哲學的“幽靈”所籠罩的阿爾都塞。不過,埋頭于黑格爾思維方式之中的他并沒有沉溺其中,他“內在地解讀黑格爾,但又不知不覺地導入了早期馬克思的解釋?!笨梢哉f,正是通過站在黑格爾的立場上去批判當時的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才在他的思想中產生了黑格爾與馬克思的理論糾葛,在其中發現了馬克思和黑格爾之間存在著的“認識論斷裂”。在對馬克思早期以及思想成熟時期著作的研究中,走向了馬克思主義,并且轉變成了一名馬克思主義者。
上世紀60年代是阿爾都塞達到他理論生涯高峰的階段,在巴黎高師任教給了他專心從事研究的環境,1965年出版的《保衛馬克思》和《讀〈資本論〉》兩個文本使阿爾都塞成為當時最引人注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在書中全面批判了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中葉出現的對馬克思的解釋,把滲透于馬克思形象中的非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的東西剝離出來,提出了切合馬克思精神的馬克思本來的思想和理論,并且還闡明了創造新的馬克思形象的方法和立場。其中的問題式、癥候閱讀和意識形態等重要理論至今還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1969年他寫下《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一文,通過它建構起一套阿爾都塞式的意識形態理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界自成一家之言。
理論上的成就讓阿爾都塞在學術界變得光彩奪目,但他的內心卻一直在承受精神上的折磨。1946年阿爾都塞認識了后來成為他妻子的埃琳娜,在自傳中阿爾都塞寫道:“可以想象我們的會面。我們是兩個極端孤獨的人,都處在絕望的深淵中。在一次偶然中,我們相遇了,并且認識到我們極其相似的精神狀態:有著同樣的痛苦、孤獨和極度的渴望!”他們很快有了第一次性關系,但是阿爾都塞卻因此陷入了極度的痛苦和焦慮之中,并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事實上,在他作為哲學家的聲譽達到最高點的1965年,阿爾都塞還一直在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到1979年年底,阿爾都塞的病情變得越來越嚴重,因此不得不數次住院治療。
1980年11月16日,悲劇的一幕上演。阿爾都塞精神病發作,在無意識狀態下勒死了自己的妻子埃琳娜,當他看到妻子盯著天花板一動不動的眼睛和在唇齒間僵硬的舌尖的時候,阿爾都塞瘋狂地跑出公寓不停地大聲喊:“我扼死了埃琳娜!我扼死了埃琳娜!”但當醫生趕到他家里,一切都為時已晚,埃琳娜死了,他雖然被免于起訴,但他不得不再一次被強制性送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同時也被解除了高等師范學校的教師職務。對于理論界來說,阿爾都塞至此已經退出了作為一個正式的哲學家的人生舞臺。但對于阿爾都塞本人來說,這是又一段“囚徒”生活的開始,也是另一個如同在德國戰俘集中營當中一樣進行反思的機會。1990年10月22日,阿爾都塞突發心臟病去世,就在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阿爾都塞將大部分精力轉向了對馬基雅維里的思考,這一次似乎已經離開我們視野很久的阿爾都塞又給我們帶來了意外,“偶然的唯物論”的提出使阿爾都塞的理論在他去世多年后再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