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鮑羅廷,人們會立刻想到他的名曲《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在一望無際的中亞細亞草原上,隱隱傳來寧靜的俄羅斯歌曲。馬匹和駱駝的腳步聲由遠及近,隨后又響起了古老而憂郁的東方歌曲。一支商隊在俄羅斯士兵的護送下穿越廣袤、遼闊的草原遠遠走來,隨之又慢慢遠去。俄羅斯歌曲和古老的東方歌曲相互呼應融合,在草原上形成和諧的回聲,最后在莽莽草原的上空逐漸消失。”這是作曲家在樂譜上寫下的標題說明,可以說用文字生動而富于詩意地闡發了這首樂曲的主題思想。凡是聽過這首樂曲的人,都為樂曲悠遠、綿長的旋律感到心曠神怡,但這只是瞬間的感覺,過后就會產生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那種莫名的憂愁。鮑羅廷的作品往往帶有“淡淡的憂愁”,他的《韃靼舞曲》也是如此。
《韃靼舞曲》又名《波羅維茨人之舞與合唱》,是鮑羅廷所作四幕歌劇《伊戈爾王》第二幕中的舞曲。這部歌劇取材于12世紀的俄國歷史故事,作曲家自撰腳本。劇情是:1185年,俄羅斯布基費爾城的伊戈爾王和王子弗拉基米爾率領大軍遠征波羅維茨,結果戰事失利,伊戈爾王父子被俘。波羅維茨人的首領康察克汗向被俘的伊戈爾王待之以禮,勸其歸順,伊戈爾王堅決拒絕,最后設法逃回本土。勸降遭到拒絕后,康察克汗命女奴向伊戈爾王獻舞,邊舞邊唱,以動搖伊戈爾王堅定不屈的意志。獻舞時的這段女聲合唱,圓潤、委婉、優美,充滿深沉的思鄉愁緒,字字句句,扣人心弦。歌詞大意為:歌聲隨風飛向故鄉,那里是你自由歌唱的地方,我們在一起將會多么快樂歡暢。同一支旋律反復歌唱,體現出割不斷、理還亂的鄉愁猶如連天芳草,更行,更遠,還生。可惜歌劇還未完稿,作曲家遽然逝世,后由他的好友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和格拉祖諾夫續成,于1890年11月4日在圣彼得堡的瑪林基劇院首次演出。
亞歷山大·波菲烈維奇·鮑羅廷可以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業余作曲家”,他的專業是化學,而且在這一領域頗有建樹。但今天人們提到他,喜愛他,是由于他創作了諸如《在中亞細亞草原上》、《韃靼舞曲》這樣膾炙人口的優美樂曲,而不是由于他在化學上的一些發明或發現。鮑羅廷出生在圣彼得堡,是一個親王的私生子。蓋迪亞諾夫親王在61歲時與一位24歲的年輕婦女生下了鮑羅廷,1840年親王去世,鮑羅廷由母親撫養成人。從幼年起,他便對音樂和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0歲拜師學習音樂,除了長笛、大提琴以外,他還學習鋼琴,并孜孜不倦地學習和研究海頓、貝多芬、門德爾松等大師們的作品。17歲那年,他進入圣彼得堡醫學院專攻化學,同時繼續研究音樂;1856年他受聘為學校有機化學助理教授。在此前兩年,他已是陸軍醫院的實習醫生。在此期間,他結識了穆索爾斯基。1859年俄國政府委派他赴意大利、瑞士和法國等地作科學考察,在這三年的國外工作期間,他不僅接觸到了瓦格納和意大利的歌劇、德國的室內樂,還結識了一位到國外治病的俄國女鋼琴家卡蒂莉娜·普洛特波,由于她的介紹,鮑羅廷聽了以前從未欣賞過的肖邦與舒曼的作品演奏會。不久,他倆便訂下婚約。在29歲生日前夕,鮑羅廷回到俄國,結識了巴拉基列夫,在后者的指導下,他著手寫作降E大調第一交響曲,然而直到五年后才完成。在這期間,他與卡蒂莉娜完婚,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并成為科學院名譽教授。1865年他又結識了當時的海軍士官里姆斯基——科薩科夫,他一直和這些“五人團”(也稱“強力集團”)的成員保持著親密而又持久的友誼。1867年他發表了《第一交響曲》以后,在“五人團”的策劃者、音樂評論家斯律索夫的力促下,他有了歌劇《伊戈爾王》的創作構想。為了創作這部歌劇,鮑羅廷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搜集中亞細亞的民謠,研究韃靼歌曲,這為他以后成功地創作《在中亞細亞草原上》、《韃靼舞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77年,鮑羅廷赴德作數月之旅,乘參觀訪問德國一些主要大學的實驗室之際,他拜訪了當時在魏瑪的李斯特,受到李斯特的指點,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德國演出,介紹給德國聽眾,可以說完全得力于這次與李斯特的會見。
1887年狂歡節的最后一天,在學院教授們的盛情邀請下,鮑羅廷參加了一場舞會。一向很健康的他,在舞會進行中突感不適,數秒鐘后因動脈瘤破裂,呼吸困難而遽然逝世。他被安葬在阿雷基桑達奈夫斯基教堂,鄰近穆索爾斯基的墳墓,墓碑上刻著他作曲的主題與化學研究的論文。幾個月后,他的愛妻也不幸去世。
鮑羅廷善于從俄羅斯民謠中汲取靈感,并深受某些東方文化影響,他是19世紀俄羅斯作曲家中民族性最強的一位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