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二○○五年十一期刊登袁津琥《錢謙益手批《〈華嚴經〉殘稿的下落》一文所述大體不錯。我與D君師出同門,六年前有幸在D君供職的某省圖書館古籍部一睹錢謙益手批《華嚴經》的真面目,當時曾用鉛筆作記錄,今補述如下:大本《華嚴經》有兩個譯本,一個是東晉安帝義熙末年(五世紀初)佛馱跋陀羅翻譯的三十四品、六十卷本;另一個是武則天證圣——圣歷年間(七世紀)實叉難陀翻譯的三十九品、八十卷本,武則天為之作序。兩譯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錢謙益手批《華嚴經》八十卷自然是唐譯本八十卷。從字體及紙張來看,白紙、方體字,當是明萬歷時刊本,我寓目時該書尚未遭裁截之災,卷幟頗大,天頭有朱筆批語,皆為只言片語,絕少長篇大論,審其文意,多為詞義解釋,猶如后世初讀外語者查閱單詞后的筆錄。
如何斷定此書為錢謙益及柳如是聯袂手批《華嚴經》呢?主要的依據有兩條。一是該書鈐有一圓形篆書“天圣道目生”的印章。該印章不見于錢氏傳世印章著錄,但臺灣中央圖書館收藏的若干錢氏藏書中卻鈐有此印。二是書后有一段題跋:大意為此書為絳云之災的遺物,為錢氏及柳如是手批,其中某體字為錢氏所批,某體字為柳氏所批,想象倆人共同讀書的情景,不勝感慨云云。文末未有書者姓名、日期及印章。跋文中的“絳云之災”當指錢謙益藏書樓絳云樓火災,錢氏所藏珍本善本多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