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總人數將達到413 萬,比2005 年的338 萬凈增75 萬。而據有關部門預測,2006 年全國城鎮可增加就業崗位800 萬個左右,加上自然減員提供的崗位,預計全年城鎮可新增就業人員約1100 萬人,勞動力供大于求將達到1400 萬人,比去年增加100 萬人。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如何才能實現高就業率呢?下面幾位專家的指點,也許會對求職者有所啟發。
任占忠(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首先解決定位問題
大學生求職方向與社會需求如何協調,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最主要問題。“有業不就”似乎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目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總體局面是供需兩旺,但供與需卻存在著不相匹配的問題。在尚未落實工作的大學生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業不就,一種是無業可就,前者所占比重可能更大一些。現在,確實有一部分學生不怎么挑揀也找不到工作,但也有相當一批學生因為待遇低,工作不滿意而有業不就。大學生應該是100% 的就業率,北京市500 萬流動人口都能有活干,大學生為什么找不到工作?除了心理素質不好、能力不行、方法不對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定位問題。如果能給自己診斷好,就應該是100% 的就業率。
王長江(浩竹獵頭總經理):年輕人缺少百萬年薪者的定力前一段時間我做過一個統計,我們人才庫中年薪超過100 萬的人,現在大概有近1000 人,在分析他們特征的時候,發現他們都很有定力。現在的年輕人有點急功近利。而成功人士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很少跳槽,多數在一個單位或者一個崗位上工作至少8 年以上。在中高級人才中三到五年跳槽的人都屬于頻繁跳槽者。有的人很聰明,悟性也高,但他們靜不下來,在一個單位做的時間總長不了,能力看似有了,但經歷很少也不深入,最后跳來跳去都跨不出他的原先層級,他們都太浮躁了。太浮躁的年輕人還有一大特征就是責任感不強。他們在離職時甚至連個招呼都不打就走人了,這樣的人用人單位當然不敢錄用他。在具體做事的時候,缺乏責任心的年輕人,很多時候是你給我多少錢我就做多少事,不會主動地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也錯過了學習和成長的好機會。
儲鳳鳴(銘仁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大學生求職存在四大誤區
一是自我期望值過高。不少大學生自認為學識淵博,從政、經商、做學問不費吹灰之力,伸手就可以出成果。因此,他們在擇業時極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自然擇業困難。二是有過多的物質要求。許多大學生過多考慮物質條件,不但要求月薪高,生活好,還講究住房、獎金等林林總總的物質享受,用人單位稍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便瀟灑地“移情別戀”。三是迷戀大型企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只有到大型企業去干,才能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因為大型企業具備了實現人生價值的物質和精神條件,機遇好,福利好,工作穩定,而小企業只有那么幾十或幾百號人,資金不雄厚,更談不上什么發展前途了。四是追求熱門職業。行政、人事、財會是大學生追求的熱門,可畢竟僧多粥少,人才濟濟。而一些冷門職業盡管急需大批人才,但問津者寥寥無幾。這樣,在人才市場就出現了“熱門難進,冷門更冷”的怪現象。
武聞聲(翰海咨詢顧問公司CEO、資深職業指導師):
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相“匹配”
據對某地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提供的1.8 萬個就業崗位分析,其中文科類的需求僅占25%,絕大多數崗位需求基本集中在管理工程、營銷貿易和財經等崗位上,中文、歷史、哲學等文科大系的需求少之又少。理科的需求只占5%,但其中“醫藥類”的崗位卻一枝獨秀,占了93%的比例。最吃香的是工科類的畢業生,特別是電子、機械、生物工程等學科的畢業生。另外,很多畢業生存在“不會找工作”的問題,求職方法欠妥。有的學生馬不停蹄地趕大集,除了本地舉辦的各種人才招聘會,還想方設法四面出擊,甚至已漸漸將趕集的范圍從周邊城市拓展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結果常常是材料投了一大堆,真正有反饋的并不多。如果單純依賴這種“廣泛撒網”的方法,效果肯定不會理想。也有一些畢業生找工作還處在“手工操作”層次上,希望通過熟人“托關系”、“找門路”以捧上“金飯碗”。在就業日益市場化配置的今天,這種老觀念已很難行得通。還有一些畢業生不善于“推銷”自己,雖然自薦材料做得精美異常,一旦與用人單位“面對面”卻往往給人“貨不對板”的感覺。與往年的盲目投簡歷相比,今年畢業生在投遞簡歷時也體現出理性化的思路。大多數學生都會先看用人單位具體的需求再權衡自己的實力,而并非像以往一樣,只要自己喜歡就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