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是一項健康向上,人們喜聞樂見的健自活動。
自古以來,中華漁文化豐富多彩,僅二十五史中,對釣魚的記述就有五六十處之多,其中對姜子牙、嚴子陵、韓信釣魚的記載都是膾灸人口;宋朝一度把垂釣哄抬為皇家宴游的必備項目;而遼國君主幾乎跑遍了境內外的所江河;《論語》上有“子釣而不網”的記述,是否孔老夫子也有垂釣的愛好?在這樣的背景這下,騷人墨客紛紛以漁人詩、入文、入畫,讓魚在筆下暢游。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詩詞大家都有歌詠垂釣的佳作傳世。
到了革命戰爭年代和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朱德、賀龍、陳毅、羅榮恒、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及肖勁光、羅瑞卿等都利用國事繁忙之余,積極參加垂釣活動。據有關資料顯示,現在我國的釣魚愛好者有一億左右,堪稱世界釣魚大國。
我喜愛釣魚活動,雖稱不上釣魚高手,但多年閑暇垂綸養成的習慣使我對釣魚產生了濃濃情感。我的釣魚生涯始于1992年。當時,南陽白河第一座橡膠壩建成以后,白河水空前蓄滿,水面寬闊,水質極好,魚兒歡快在此游動,垂釣者每海上陣,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那時,我家距白河較近,休閑之余,瀏覽一下釣魚場景,與垂釣者暢談一番心境,共同享受垂釣帶來的歡快,真感到了無窮的樂趣:
我對釣魚的向往,被一位好友覺察出來,他送我一幅簡易的竹制漁竿,不時約我到河邊、坑塘、水庫練習垂釣,提高技藝,感悟釣魚的樂趣。一來二去,我的垂釣水平漸長,加之本人善于鉆研,十余年的鍛煉,本人在“圈里”也算小有名氣。
釣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受,大自然對于垂釣人格外的鐘情,賦予了釣魚人那么多幽靜美妙的環境,青山含翠,沃野涌綠,白云悠悠,清波粼粼,如同仙境,美如畫卷,令人心曠神怡,悠然自樂。不管晨風暮雨,夏云秋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垂釣人沐浴著山水的靈秀之氣,感受著大自然給予的溫馨之美,在山光水色,色彩斑瀾的自然中,垂釣者盯視著水面點點魚星和浮漂的輕微抖動,腦海里閃現著水面下魚兒窺視魚餌的種種姿態,期盼著魚兒吞鉤游走的瞬間動作,一時間心馳神往,物我兩忘,意念全系魚上,興奮達到了極致,此刻,人生的憂愁煩惱,皆成了水中之云,云中之風,消失在點點波光和層層漣漪之中,真謂妙不可言。試看,釣魚人臨波近水,如同石雕,忘了饑渴,忘了冷暖,忘了勞累,神往、暇思、興奮、沮喪,就連日月星辰、山石草木,花鳥魚蟲也陪伴他們,為他們歡唱,迎送他們來歸。
釣魚之樂,其樂無窮。真正能把釣魚作為一種樂趣,常年垂綸且情有獨鐘,釣到魚便不是我們的真正目的了。當然,能有所收獲,或者頗有收獲是的魚人都相當高興愉悅的一件事。但,天有不測風云,即便再好的環境,再好的餌料,再好的釣技,也會有從清晨釣到日暮仍毫無建樹的情況,且常有此事。我常到河邊釣魚,、也交上三五釣友,有釣齡三十余年的,也有初學的,在釣魚的技巧、心態、毅力方面的表現迥然不同。那種能夠享受生活、從容垂釣的人是釣魚隊伍中修行極高的人。我之于釣魚有這樣的總結:一,可以健身;二,可以獨立思考;三,可以放逐心情。總之,它愉悅身心,讓你在喧囂的城市里有一顆平靜的心,在愁苦煩悶時保持一種平和,在成敗之間尋求到一種豁達。釣魚同樣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天時地利都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也是對釣魚人的毅力、耐力、水平、性情的最好考驗。如一位漁友所說:“咱們這也是一種與天斗、與地斗、與魚斗的娛樂呀”,不管如何,樂在其中,自得其樂,不失為人生的快樂密碼。
干什么總想說什么,檔案工作我干了二十余年,釣魚釣了十余年,干的多了,也常常把釣魚與干檔案相比,干檔案工作如同釣魚一樣,干了這么多年,癡心不改。釣魚并不是很多人都愿意嘗試的活動,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下一番功夫,需要向別人學習、請教,需要不斷的琢磨,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毅力,更需要一種積極向上而達觀平和的心態。現在很多人視釣魚是一種時尚,為魚而漁,利益之心太重,找不到釣魚的樂趣,更不會對它產生多大的感情,更難期望他們能持久地呆在這個領域,成為釣魚界的佼佼者。檔案工作如同釣魚,耐得住寂寞才不寂寞;不感到寂寞,才會發現其中之滋味;才會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垂釣”之中,潛下心來,投入激情,不斷探索,磨煉品性,享受人生之快樂,品味人生之價值。
(作者單位:南陽市臥龍區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