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雞焉用牛刀”的由來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縣城,轄境不大,社會風氣不好。于游在武城做官時,將孔子關于“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的教誨,運用于政治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次孔子專程到武城檢查子游在那里治理的情況,孔千沿途觀看,市井繁盛,弦歌盈耳,知道子游在這里干得不錯,進城后見了干游,便微笑著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治理這樣小的縣城,還需要用于游這樣有才能的人,認為是大材小用了。可是子游不這么認為,他回答孔子說:“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即過去老師你不是說過,在上位的人(指統治者)學了道就會愛護百姓,在下位的人(指百姓庶人)學了道就容易役使了。”孔子遂對其他隨從的弟子說:“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就是說,大家聽到了吧,偃說的話對,我剛才說的話,只是一句玩笑罷了(引自《論語#8226;陽貨篇》)。從此,人們使用“殺雞焉用牛刀”來形容辦小事不必浪費大材,小題不必大做。
“覆水難收”的由來
商朝末年,有個足智多謀的人物,姓姜名尚,宇予牙,人稱姜大公。因先祖封于呂,又名呂尚。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來封于齊,是春秋時齊國的始祖。
相傳,太公很有才學,又深懂兵法,但他懷才不遇,大半輩子都在窮困中度過。他的妻子馬氏,見他年紀漸老,還是沒有什么出息,便不愿隨太公繼續過那貧苦不堪的生活,于是棄太公而去。
后來太公投奔于周,輔佐武王滅商,立下了大功,于是武王封太公于齊(今山東臨淄)。太公的前妻馬氏,聞知太公做了大官,便后悔起來。當大公赴國的路上,遇見馬氏跪于路旁,攔道祈求太公,皎復夫妻關系。可丈公不肯原諒她,命人取過一盆水波在地上。大公要馬氏把水收回到盆中,馬氏說:“潑在地上的水,怎么能收起來呢?”太公說:“若是你那樣走了竟然還能恢復關系,那這盆水你也一定能收回來,否則,又怎能恢復夫妻關系呢?”從此,人們便用“覆水難收”來形容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愛屋及烏”的由來
相傳,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都城朝歌后,感到天下還沒有安定,便召見姜大公,請教如何對待殷商的遺族和遺民。
太公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同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愛;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連帶厭惡他家的墻壁籬笆”。這意思很明白:殺盡全部敵對分子,一個也不留下。
武王認為不能這樣。這時召公上前說:“我聽說過:有罪的,要殺;無罪的,讓他們活。應當把有罪的人都殺死,不讓他們留下殘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樣?”
這時周公上前說道:“我看應當讓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種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愛自己舊時朋友和親屬,用仁政來感化普天下的人。”
周武王沒有采納姜大公的主張,而是根據周公的建議,讓那些人回家種田謀生去了。從此,人們使用“愛屋及烏”來形容因喜愛某些而連帶喜歡與他有關的人或物。
“前倨后恭”的由來
蘇秦早年曾與張僅一起追隨著名思想家鬼谷子先生就學,學成后曹先后去東周和秦國請求出仕欲施展抱負,均未被錄用。蘇秦只好雙手空空回到家來,父母見他如此狼狽,便辱罵他不爭氣。妻子正在織布,連機也不肯下來,不愿看他。這時蘇秦肚子餓得咕咕叫,便找嫂子要飯吃,嫂子說:“沒柴燒”,不肯做飯。蘇秦慚愧得無地自容。
雖然得到如此待遇,蘇秦卻未心灰意冷,反而刻苦攻讀有關兵法、醫學、經濟和法令等方面的書籍,對當時各國的具體形勢作了充分的研究。當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首推泰國最強。于是蘇泰經過反復思考,初步形成了一個促成六國結盟以共同對抗秦國的戰略思想,即“合縱”。出于對自己新戰略思想的自信,蘇秦再次離開家鄉,到各國游說。
蘇奏來到趙國,提出安邦治國的政治主張。趙王非常贊成他的主張,封他為武安君,給他車馬和很多貴重的禮物,讓他到各國去游說共同抗秦。蘇秦從趙國都城邯鄲出發,路過洛陽老家。他父母和兄嫂聽說蘇秦要從洛陽經過,急忙鋪平道路,請來樂隊,擺設酒、肉、水、菜,到三十里以外的地方迎接他。蘇秦的兄嫂更是恭敬異常,嫂子伏在地上,大禮參拜并向他賠罪。蘇秦看到這種情況,笑著說:“嫂嫂快快請起,從前你對我那樣傲慢,連飯都不給我吃,今天怎么如此謙卑和恭敬呢?”蘇秦的嫂子是個直爽的人,毫不掩飾地答道:“因為你現在地位尊貴,而且又有許多金銀財寶啊!你做高官全家沾光呀!”
蘇秦聽了這些話,非常感慨,不由得長嘆一聲說:“唉!同是一個蘇秦,窮困的時候沒人理睬,父母不把我當兒子,妻子不把我當丈夫看待。居官富貴都來捧我,如此奉承于我,人生在世對權勢、金錢、名利又怎能不追求呢?”從此,人們便用“前倨后恭”來形容對人先前非常倨傲而后來卻又萬分恭敬,表示勢利小人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時有發生,例如穿戴普通的顧客,在高檔用品商店常被冷遇,但是當顧客掏出厚厚一疊千元大鈔時,售貨員馬上換了恭維面孔;再如,一群人在高談闊論,根本沒把身邊某君看在眼里,突然有人稱呼了他一句“局長”、“司長”之類的話,談笑者立刻鴉雀無聲,對其畢恭畢投起來。這都是前倨后恭的生動寫照。
“敲竹杠”的由來
相傳清代末年,各地販運煙土成風。清政府遂在各地設立關卡,嚴加盤查。為蒙混過關,有一個水運客商絞盡腦汁想出了辦法:將煙土藏于竹杠、船蔫之中,然后再用泥巴或蠟封上。一天,這位商船行至紹興碼頭,關卡的檢查員照例上船盤查,沒有發現什么破綻,正要放行,關卡上的師爺吸著長竹管旱煙,走上了船艄。爾后,隨手將旱煙管在竹杠上敲了幾下煙灰,竹杠發出“咯咯”的異常響聲。那個客商頓時神色緊張,以為師爺看出了秘密,便慌忙掏出銀兩,悄悄地塞給師爺,請他多多“包涵”。從此,人們就把利用他人的弱點或抓住他人的把柄來勒索錢財的行為,稱為“敲竹杠”。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信息科學系,河南省浚縣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