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編研工作是檔案館、室研究、加工、輸出檔案信息,主動向社會各方面利用者提供科學、系統的檔案信息服務的一項專門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編研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然而,編研工作的管理手段及編研材料的種類、質量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這已成為編研工作領域中亟待解決的矛盾。
1 端正指導思想,搞好編研選題
要搞好編研工作,首先要摒棄以往為完成目標責任、為應付檢查、為升級達標等具有一定功利性的任務而編研的思想。樹立為廣大群眾服務,為本地區、本系統服務開展編研工作的正確動機,并讓這種意識深入人心,付諸實踐。
其次,要堅持“緊抓大事要事,適應大眾需求”的原則,抓好編研材料的選題工作。所謂“大事要事”,主要是指政府的中心工作、重點工作,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活動,重大紀念活動、重大會議等。
所謂“適應大眾需求”,是指選題緊貼廣大利用者。使選題趨向大眾化、平民化,少些深邃多些趣味,少些學究味多些人文味,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增長文化知識和提高思想素養的需要。如南京市檔案館編纂的《審訊汪偽漢奸筆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檔案》、《中山陵史跡圖案》,由于選題好,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同時,選題要注意多元化,形成個性特色。編研成果以豐富的館藏為后盾,在挖掘現有館藏潛力的同時,要廣開征集渠道,拓寬思路,建立特色檔案,如名人檔案、家(族)譜檔案、口述檔案、聲像檔案、藝術檔案、古老珍貴檔案、產品(有特色)檔案等,并在此基礎上編寫出相關的多媒體檔案專題材料,以展示地方風土人情、歷史變遷、建設成果或當地某一歷史事件的真相。著名中文網站“搜狐”首席執行官張朝陽曾說過:“現在已不是信息最值錢的時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要做到吸引廣大利用者的注意力,就必須提供有特色的、個性化的產品,以適應公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2 加強與外單位的合作,聯合開展編研工作
以往眾多的編研成果都是某一檔案館(室)編寫的,其選材往往局限于一館(室)之藏。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需求的變化,這一單槍匹馬、閉門造車的狀況已不再適應了。在檔案信息共建與共享的過程中,要樹立編研合作的理念,加強協作觀念,綜合開發檔案信息,逐步實現館際間的合作、館與社會和個人的合作、與高校(科研部門)的合作、乃至開展國際間合作,從而達到歷史與現實結合,編纂與研究結合,館內與館外結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結合,形成規模效應。合作編研不僅可以避免重復選題,避免人力、物力與時間的浪費,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共享,還可以及時捕捉有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方向與進展動態,并打造出一批檔案編研精品,滿足利用者對材料廣度與深度的系統需要。
3 充分運用現代化技術進行編研
計算機技術的融入與支撐,使編研工作打上了深深的現代化技術烙印,它昭示著某些傳統的編研觀念和方法將在新的歷史時代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而發生根本的變化。傳統的編研工作偏重于檔案信息本身的加工,忽視受眾的需求和與社會的溝通,而網絡的互動性特點正好填補了這一缺陷,也為檔案編研信息網絡咨詢服務和編研成果反饋提供一種開放性的雙向信息傳播和溝通的渠道。
隨著網絡編輯技術整合度的不斷提高,各種編輯排版軟件日臻完善,使多種編研手段有了技術的支撐,也使編寫手段現代化成為可能。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運用于編研工作,能進一步解放檔案工作者,發揮檔案工作者在溝通用戶和檔案信息之間的橋梁作用,形成互動的交流,有利于編研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4 加強對編研成果的宣傳
要讓編研成果產生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使其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就要走出自我封閉的高墻,能動地運用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傳媒手段,拓寬編研成果宣傳的渠道。除廣大利用者在利用的同時起到宣傳作用外,檔案部門還可以主動通過各大媒體介紹編研成果,印發、派發相關宣傳資料(有條件的單位還可以運用英語宣傳),利用檔案展覽、舉辦編研成果展覽等手段加以宣傳,以達到拓展傳播范圍及加強影響的效果。編研成果只有得到廣泛的利用,編研工作才能勃發生機。
5 注意提高編研工作者的素質
相對于檔案工作的其他分支工作,編研工作對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編研工作者不僅對編研素材要有正確理解、合理采擷、結合分析、科學篩選、系統整理,還應具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和綜合現代化技術進行編輯的能力;要對館藏進行深入研究,熟悉檔案利用規律,堅持務實與創新的精神。在編寫中要有預見性和前瞻性,要研究出公眾對檔案信息的現實或潛在的需求,從而做到從滿足利用者的需求到超越他們的期望,向公眾提供一些驚喜的產品或服務。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綜合檔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