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和象征,象鑲嵌在茫茫大地上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集中地保留著人們運用智慧辛勤創造出來的累累果實,記錄著曾經有過的滄桑和輝煌。中國古代先哲對“城”的詮釋頗值得我們回味。字圣許慎在《說文》中道:“城,以盛民也。”《春秋#8226;敖梁傳》中也認為:“城為保民為之也”。這種為了人民的安全樂居而建造城市的理念充滿了善良高尚的人文關懷。人民創造了城市,居住在城市,同時也在這里施展著自己的才華,譜寫著華美的篇章。因此美國城市史學者劉易斯#8226;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他的《城市發展史一起源、演變和前景》中指出:“城市是一部真實的文化史冊”。當我們將中國先哲與外國學者對城市的解讀聯系在一起后會頓悟道:城市的最本原的涵義是為了人民生存需要而建造的家園,所以才會引起那么多蕓蕓眾生的人民的神往;而文化才是令人神往的城市的靈魂。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彰顯著城市的個性和魅力,河南古城正是河南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精華。
河南位居黃河中下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西周時期周公為定天下之中,在今嵩山腳下的登封立王測影,建“周公測景臺”。《禹貢》將天下劃為九州,“豫州”恰為九州之中。因此,河南素有中上、中州、中原之稱。“豫”有大象㈩沒之邑的含義,說明遠古時期的河南山川秀美,森林蔥郁,河流縱橫,湖泊棋布,氣候溫暖濕潤,是許多動物喜棲的樂園,而身軀龐大、神態可掬的大象成群結隊地出沒其間,自然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這都說明當時的豫州鐘靈毓秀,有著令人向往的舒適逸人的生態環境。因此,人們不但在這里創造了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而且在這里建造了最早的城池和國家。位于鄭州西北的西山古城遺址便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版筑夯土城址。大禹治水成功后,建立于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禹都陽城”,就在登封市的王城崗一帶。而商湯滅夏后建立的商都,也在現在的鄭州市內,殘存的高大城墻還依然綿延橫亙在市區的東部,出土的青銅大方鼎和原始青釉瓷尊,再現了商王朝的輝煌。正是鑒于商代早期的亳、嗷兩大都城都在鄭州境內,且延續長達近200年,中國古都學會才于2004年11月將鄭州認定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并且是“八大古都”之首。這樣,河南在中國“八大古都”中就一省而居其四,依次為:鄭州、安陽、洛陽和開封,與之并稱的其他四大古都是西安、北京、南京和杭州。
安陽為從盤庚遷殷直到帝辛時的商朝后期的國都,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商代王陵的發現,早已在海內外聞名遐邇。戰國時安陽為魏國的鄴城。三國時曹操居鄴為陪都。十六國時的后趙、冉魏和前燕及東魏、北齊也相繼以鄴城為都。史稱安陽為“七朝古都”。
洛陽在西周時期即為周王的東方要地,素有“十省通衢”、“九州腹地”之譽。周公營建洛邑,平王正式遷都至洛陽。東漢劉秀定都洛陽,成為聞名天下的大都市。曹魏時又定都洛陽,當時“建安文學”昌盛,被稱為“俊才云蒸”的時代。以后的西晉,北魏、隋、唐和北周的后唐等都在此定都,故洛陽有“九朝古都”之稱。
開封在春秋時取“啟(開)拓封疆”之意而得名。戰國時為魏都大梁,以繁華著稱。五代時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都先后在此立都。北宋時為首都東京,歷時167年,人口達150萬,城垣周長逾24公里,《東京夢華錄》及《清明上河圖》描繪了當時的繁華景象,“八荒爭湊,萬國咸通”,躍為世界大都市,開封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以后,金朝也曾建都于此,稱為南京。開封也有“七朝古都”的聲譽。
除了四大古都之外,南陽、商丘、浚縣、濮陽還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兩項加起來達到8個,這是我國的任何省市都不能比擬的。實際上,河南在中國歷史上曾作過都城的還有夏都斟尋所在的鞏義,商都西毫的偃師,商之南亳和北宋陪都南京所在的商丘,商朝陪都朝歌所在的淇縣,周代申國都城和東漢的陪都南陽,夏禹時的國都和戰國時韓國的都城禹州,春秋戰國時鄭韓的都城新鄭。周代許國及三國時的都城許昌。河南省政府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許昌、禹州、濟源、沁陽、淮陽、汝南、新鄭、新縣、湯陰、衛輝、登封、鞏義、睢縣、鄧州。這些古代名城在歷史上或因交通便利、商貿發達名揚四方,或倚山奇水秀、文化昌盛而聞名天下,在歷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大河東流去,幾度夕陽紅。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古都古城只是歷史的陳跡,但我們仍能從那里遐想它們當年的雄風英姿,激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喚起對故鄉的悠思和熱愛。和古城相映成趣的是,一座座現代化的新城區正在拔地而起。曾經創造過燦爛的古代城市文明的中原兒女,也一定能夠在保護好古城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讓我們的城市再現新的輝煌!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