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陽書院位于河南登封縣城北2500米,與河南睢陽書院、長沙岳麓書院、廬山的白鹿書院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嵩陽書院背靠巍峨秀麗的中岳嵩山,前有山溪匯流,東西則巒峰環(huán)拱,千年古柏郁蔭,唐代巨碑挺峙,環(huán)境古幽,景色宜人。書院前身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建立的嵩陽寺,隋文帝時改作嵩陽觀,為佛、道二教活動的地方。五代時期,戰(zhàn)亂疊起,不少學士文人在此隱居,他們深感教育乏傳,遂把辦學校、授儒教視為己任。到后周時正式建立太乙書院,收徒講學,此即嵩陽書院的起始。
宋代是封建皇權高度發(fā)展時期,注重文治。為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理學應運而生,并得到廣泛傳播,同時,由于宋代印刷事業(yè)十分發(fā)達,私人講學之風盛行,使這一時期的書院尤為興旺起來。至道三年(997),宋真宗即位,把太乙書院改稱太室書院,并特賜“九經”子史,供教學之用,仁宗景佑二年(1035),勒令重修擴建并改稱今名。地方官王曾致力興學,向朝廷上奏,建議設置院長掌理院務,并把仁宗賜給的一百畝地作為書院的各項開支之用。在崇富宮擔任提舉管勾(宋代掌管地方學政的官員)的著名學者司馬光、范仲淹、程顥、程頤等人紛紛來到這里講學,一時書院名聲大振,成為理學圣地,生徒“多者至數十百人”(清乾隆《登封縣志》卷17,《學校志》)。
金元時期,戰(zhàn)亂頻仍,加之封建統治者不重視教育,書院屢遭破壞,元末至正年間甚至把嵩陽書院改為嵩陽觀,使之失去了昔日的文采。明嘉靖年間,登封縣知縣侯泰興把高陽觀重新改稱嵩陽書院,招收學生,講業(yè)其中,并建二稱子祠,以恭供祭祀。當時,明政府對教育相當重視,國家頒布了學校規(guī)章制度,刻石立記于校園內,委任品學兼優(yōu)的學者為教官,學生皆專一經、禮、樂、射、御、書、數分科教習。縣官每月一次親臨測驗,對成績差者實行體罰。省按察司不定期前來檢查,學生成績過差者,即分別降低縣官俸祿,如果特別差,還要責打縣官四十大板。由此文風大盛,學生大都努力學習。如在嵩陽書院就讀者焦子春、崔應科、劉景耀、常克念等,以后考中進士,分別擔任了中央和地方官職,然而到了明末,書院再次毀于兵燹,“無半櫞片甓之存”(清葉封《重建嵩陽書院碑記》)。
清代是嵩陽書院再次興盛時期,康熙年間,天下平定,戰(zhàn)火止息,此“圣天子投戈講藝、崇儒右文之時”(清乾隆《登封縣志》卷17《學校志》),登封縣知縣葉封重振書院,在故址東南十步處建堂三楹,并建庖、門階及圍墻50丈,書院初具規(guī)模。不久葉封遷升京職,書院的興建由登封名儒耿介繼之。他拿出自己的二百畝地捐入學田,開創(chuàng)了供給學生膳食先例。又開墾荒地一百三十畝,作為辦學費用,并興建了先師殿,三圣祠、麗澤堂、觀善堂、輔仁居等。在他的帶動下,不少達官名士亦紛紛解囊贊助,先后建筑了藏書樓和道統祠。因此,這一時期書院規(guī)模日益擴大,為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這些建筑大都古樸雅致。解放后幾經維修,現在尚存房屋一百多間。
清代前期,在此講學的名儒,有翰林耿介、竇克勤等人。尤其是耿介,不僅積極捐資興辦書院,而且在此講學時間最長。他在學術上繼承丁程朱理學,講學期間,著有《敬恕堂文集》、《孝經易知錄》、《中州道學編》、《理論要旨》、《嵩陽書院忘》、《大梁書院講學存稿》等書。當時是嵩陽書院史上的一個鼎盛階段,四方求學者不遠萬里,慕名而來,涌現出不少優(yōu)秀學生。
嵩陽書院不僅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園地,還有不少聞名遐邇的歷史古跡為之增色添輝。在書院內現存有兩株漢封將軍柏,一為“大將軍”,一為“二將軍”,均已數千年之久,仍郁郁蔥蔥,枝繁葉茂。乾隆《登封縣志》載曰:“嵩山之麓有三古柏焉,相傳漢孝武帝所封樹。孝武之世,柏之年已老,于今又二千年。后人就柏置嵩陽書院,其一在后庭,其二在前庭,俱完好無恙。其三在門以外毀于明末而根株絕。”在尚存的二柏中的“大將軍”周長約6米,“二將軍”周長約15米。位于書院講堂東側的乾隆御碑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秋。時年十月,乾隆皇帝巡視中岳,先后到嵩山會善寺、高陽書院、中岳廟等地游覽。游嵩陽書院后書《嵩陽書院》詩一首,有人將其鐫刻成碑,立于嵩陽書院講堂東側,并建碑亭一座。可惜碑亭清代后期被毀,只留下了亭址基臺。碑身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被砸毀,僅留碑跌、半截砷身和碑帽。2005年乾隆御碑、碑亭都已修復,為嵩陽書院增加了新的看點。院外西南隅有唐天寶三年(744)立“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碑”高9米,寬2米,厚1米多。碑額“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篆字為裴回所書。碑文八分隸書,李林甫撰、徐浩書。此外,還有與嵩陽書院遙遙相望的北魏祟岳寺塔。這座塔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佛塔之一。塔身呈圓形,用小磚黃泥砌成,歷時一千多年,仍堅固完好。
時至今日,嵩陽書院已成為登封縣的一所學校,昔日的理學之壇再添新聲。同時,作為一處歷史名勝,它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觀構成中原旅游勝地,正在迎接一批批海內外游客的到來。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