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與朋友務虛,觸及關鍵處,忽然就有了感悟:好公司是“磨”出來的,不是一夜之間冒出來的。正如古語說“十年磨一劍”,那定然是一把好劍,而一天打出來的則多半是把鈍刀。這樣想過之后,就覺得做企業其實是需要耐心的,是急不得的。
對于企業的發展,目前有很多不好的風氣。比如很多人說速度很重要,“快魚吃慢魚”。還有人說規模很重要,“大魚吃小魚”。于是,總有一種中國企業應該快速催肥催大的感覺,環境如此,企業家亦然。總覺得企業進步慢了些,比別人個頭小了些。
落后于人當然要急,不急則永無出頭之日。中國企業現在的問題不是不急,而是大急。急著立地成佛,急著長大個頭,急著行業第一,急于跨越式成長,急于成為國際一流的大公司,急于功成名就……
當無數中國企業開始急行軍的時候,離死也不遠了。2005年底山東富豪苗建中自殺就是最新一個例子。
所以,我們有責任告誡頭腦可能發熱的企業家們,好企業是“磨”出來的。正如經濟學家張維迎所說“桃樹活三年不算活,棗樹死三年不算死”。為什么呢?桃樹長得快,但不結實;棗樹長得慢,但結實如鐵。
那么,好公司應該怎么磨呢?
首先是解決態度層面的問題。耐得住,一步一個腳印,最后總會磨出個好結果來。
其次是方法問題。怎么“磨”?“磨”什么?
首先是“磨人”。都知道辦企業先辦人。怎么辦人?其實是“磨人”。“磨”關鍵人物,“磨”團隊,“磨”出一套好的價值觀。好團隊不是辦出來的,是“磨”出來的。一如古人說“勞其筋骨苦其心志”。
其次是“磨過程”。中國太多的企業還缺乏過硬的基礎管理;太多的企業,員工隊伍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還很幼稚。所以不要把目標管理無限擴大,過程控制還是很重要。過程控制怎么控?人控人?成本大效果差,還得有過硬的基礎管理。過硬的基礎管理絕對不是ERP(即企業管理系統)一下就p出來的,也不是BPR(即業務流程重組)一下就R出來的。過硬的基礎管理是日積月累“磨”出來的。
最后是“磨方法”。柳傳志說“管理三要素”,說“拐大彎拐急彎”。這是什么意思?外人會說那是一種經驗,但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對于聯想而言,它是一種方法。因為假如是經驗,那就只有柳傳志一個人會用。而當楊元慶會用、郭為也會用的時候,那就一定是方法了。這方法怎么來的呢?十幾年時間“磨”出來的。
古人云:人不磨不成器。企業亦然。
(編輯 楊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