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簡單的民間借貸糾紛,暗藏諸多交易、欺騙與狡黠。
15分鐘和解的官司
這起民間借貸糾紛案原告名叫王連芝。王連芝向法院起訴說,宜興市陶之都進出口有限公司于2001年起,陸續向他借款,到2003年1月31日為止,總共結欠他現金95.2萬元,經多次索要未果,他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005年1月21日,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和橋法庭開庭審理此案,王連芝向法庭出示了一份2004年5月23日,宜興市陶之都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陶之都)寫給原告王連芝的借據,上面明確寫明了陶之都欠王連芝95.2萬元。
在法庭上,陶之都的法人代表徐海峰對于這份借條的真實性給予肯定。
開庭不過15分鐘左右,原被告雙方居然十分順利地達成了和解協議。被告陶之都公司表示愿意一次性還款90萬元給原告.雙方表示愿意馬上結算。
調解過程結束后,由宜興人民法院和橋法庭庭長范行根帶著原被告雙方一起去銀行將凍結的賬號解凍。這時,法院經辦人員意外地發現,原被告雙方居然坐在一輛車子上。
按目擊者的說法,這種案子的當事人雙方是不可能如此“和睦相處”的。
就在被告將90萬元匯票交給原告之后,法院經辦人員發現,原被告雙方居然神秘地從銀行柜臺前“消失”了。
心存疑惑走出銀行的法庭庭長范行根收到一個陌生電話。打電話的是與這案子無關的案外人,這個案外人在電話里告訴范行根,剛剛從陶之都公司賬上劃給原告的錢,其實并不是陶之都公司的,而是他放在陶之都公司賬戶上的。
誰會將90萬元存放在別人賬戶上呢?按這個案外人的說法,如果原被告是串通好想利用訴訟將這筆錢合法劃走的話,那么事實上那張90萬元的銀行匯票已經被王連芝拿走了。
這個電話使“結案”后的平靜氣氛頓時緊張起來。范行根回到辦公室,打電話給王連芝,讓他回來撤訴。被“請”回來的王連芝終于在范行根的追問下將90萬元匯票拿了出來,90萬元匯票終于被“請”了回來,可是這筆錢到底是屬于誰的呢?
兄弟間借貸糾紛?
王連芝的代理人向法院坦承,王連芝與陶之都之間并不存在借貸關系。這件事就更奇怪了,不存在借貸關系,陶之都為什么會爽快地將90萬元巨款“還”給王連芝呢?
這時,原告拿出了一份重要的證據。這是一份在2004年5月23日,由王連芝寫的債權轉讓協議,宜興市陶之都進出口有限公司欠徐海東現金95.2萬元整,轉讓給王連芝名下,由王連芝負責向陶之都公司進出口有限公司收款。
原告出示的這份債權轉讓協議的證據,說明被告陶之都公司本來是欠一個叫做徐海東的人95.2萬元,徐海東又把這筆債權轉給了王連芝,讓王連芝到法院起訴,追討這筆債務。可是,這個徐海東為什么不自己到法院起訴,非要兜這么一個圈子呢?
徐海東,是陶之都公司法人代表徐海峰的兄弟。據說,在陶之都成立初期,徐海峰陸陸續續向徐海東借了95.2萬元。在這個期間,徐海東多次催要這筆錢,徐海峰卻說馬上給有難度,讓他等一段時間。
原來這個徐海東跟陶之都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徐海峰是兄弟,可這就更讓人奇怪了,兄弟之間的經濟糾紛,為什么非要把那個叫王蓮芝的人牽扯進來呢?
據徐海東說,是因為徐海峰考慮到兄弟打官司對公司影響不好,要求不以徐海東本人的名義起訴,隨便找個人起訴他都可以。因為當時剛好有王連芝在,徐海東就同意把賬轉給王連芝了。親兄弟打官司,怕面子上過不去,就想找人頂替一下,這件事越來越令人不解了。據說,王連芝和徐家兄弟是親戚,當時兄弟倆談這件事的時候,王連芝正好在現場。于是,他們就約定了把陶之都公司欠徐海東的債務轉給王連芝,由王連芝來起訴陶之都公司,等要回錢之后,再把錢還給徐海東。
聽起來,這個理由倒也還說得過去。可就在這個時候,法官突然出示的一份證據讓法庭內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外匯資金商業伙伴
法官出示的證據是,2004年11月1日,案外人嚴大東向宜興市公安局報案的一份報警材料。其中,嚴大東稱陶之都公司負責人徐海東串通王連芝侵占嚴大東的12萬美元。
這份材料中所說的嚴大東也就是當初給范行根庭長打電話的那個人。
據嚴大東說,他多年來一直在宜興從事外貿出口業務。2003年,通過朋友介紹,他認識了徐海東,據說當時陶之都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雖是徐海峰,但公司的日常經營主要是由徐海東在負責。
當時,嚴大東所從事的外貿進出口業務經常會發生外匯往來,可是按照規定,只有具備經營進出口權的企業才有資格從事那樣的業務。因此,嚴大東找到徐海東商量,借陶之都公司的名義開展業務,外匯資金往來走陶之都公司的賬戶。
嚴大東因此而和徐海東達成協議,由徐海東幫他接匯,他支付1%的信息費或操作費給徐海東。和陶之都公司簽完協議后,嚴大東也曾順利做成了一筆幾千美元的業務。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合作,嚴大東便對陶之都公司充滿信任。
然而,在2004年的3月份,當嚴大東聯系了幾個外匯訂單,對方把12萬美元的貨款打到陶之都公司賬戶上的時候,問題突然來了。
嚴大東催著徐海東要錢時,徐海東說拿不到這筆錢,因為這個賬戶被封掉了。徐海東解釋的原因是說徐海峰有一個官司在里面。雖有懷疑,可面對徐海東弟兄倆的這場官司,嚴大東一時之間也沒有辦法阻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已經到賬的貨款12萬美元被法院凍結。
打官司原為吞貨款
接下來,嚴大東發現法院對這筆款子的凍結十分及時,哪天來款子,什么時間到賬,一環扣一環的,法院怎么會這么清楚呢?嚴大東開始覺察這些事情有點蹊蹺。
除此之外,嚴大東還得知,陶之都和王連芝的訴訟標的是人民幣95.2萬元,而自己的12萬美元貨款按當時的匯率折算下來和這個數字相差無幾,嚴大東隱隱約約感到不大對勁。
于是,嚴大東整天追著徐海東要錢,又讓自己的妻子守在銀行,密切關注徐海東和陶之都公司的動向。2004年10月20日上午,嚴大東突然接到妻子的電話,嚴妻說徐海峰跟王連芝還有法院的人去劃賬,說是款子解封后,已經被劃走了。
得知自己的12萬美元貨款已經被人劃走,嚴大東坐不住了,他立即通過法院給范行根庭長打了一個電話,并趕到宜興市公安局報了案。
接到報案后,宜興市公安局經偵大隊馬上對相關的人員進行調查,并作了訊問筆錄,隨后他們也對事件作了初步的結論。公安局認為這個東西最終應該是妨礙法院的民事審判程序,不應該按照詐騙來定罪,所以,公安局把這個有關證據和線索都移交給了宜興市人民法院。
為了進一步將事情弄清楚,宜興市人民法院依法調取了陶之都公司的工商資料。
法院發現,2001年的資產負債表反映陶之都2001年對外借款只有2300多元,但是它(借據)卻稱2001年對外借款有40萬元;2002年的資產負債表同樣地反映賬面上的借款只有2243.59元,但是借據里面分別有一個10萬、一個5萬、還有一個28萬。
從工商局的材料來看,主審法官判斷,事實上,陶之都和徐海東之間并不存在債權和債務關系。除此之外,法院還從王連芝的詢問筆錄中得到了一個重要的情節。
根據宜興市公安局給原告王連芝在2004年11月2日作的詢問筆錄顯示,訴訟過程當中,空白的起訴狀以及擬好的起訴訟狀的樣本均由徐海峰交給王連芝抄寫并簽名,并且由徐海峰通知陪同王連芝至法庭,與陶之都公司進行和解。
工商部門登記的材料,案外人的陳述,加上原被告在公安機關的詢問筆錄,種種跡象表明,原被告串通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那么,法院最終會對這起案件做出如何的判決呢。
宜興市人民法院經過評議,達成一致意見:王連芝與陶之都公司并不存在訴狀上面所稱的借款事實。借據屬偽造的,雙方屬于惡意訴訟,影響了司法訴訟程序,更影響了法律的尊嚴。
最終,宜興市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5條的規定,判決駁回原告王連芝對陶之都公司的訴訟請求。
案件終于水落石出,90萬元的匯票也交還給了嚴大東。
律師說法:
別讓“黑洞”有機可乘
森達律師事務所律師 賀天強
在此我們要提醒這些不具備某些專業資質或權限的企業,如果必須找商業伙伴進行某些項目合作,必須做到:
1、對要合作的企業資質、信用度進行周密的考察。不能僅憑別人介紹或單純的印象輕下判斷,要多從側面或與該企業有過合作的企業或個人方面進行調查了解,以確定其商業信譽度是否可信。
2、在合作時,要簽定詳細、周密的書面合作協議。對于雙方的責任、義務要盡量細化,尤其是賬戶、財務方面的管理最好共同進行。如果因種種原因不能達到時,也必須做到對雙方共同賬戶能有權清查。
3、在合作期間,對于各種書面憑證原件,要妥善保存。如果不能保留原件的,也必須保留其復印件,最好由雙方簽字以證明復印件的真實可信性。一旦發生糾紛,這些憑證則會成為保護自己權益的最好證據。
(編輯 宋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