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存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每一個企業主都想將自己經營的企業做大做強,就像是父母想要自己的子女長大成人一樣——即使成就這種成長,將意味著更多的付出更大的壓力,但又必須對此孜孜不倦,樂此不疲。正因為這樣,一個成熟的企業主必須以合適的方式成長,以減輕其內心所承受的壓力。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少年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創造出巨大的機會,吸引著無數有為青年,不斷地追求成長,不斷地追求機會。機會是短暫的,機會稍縱即逝——因此有機可乘的心態變成主流思想,上了再說的做法成為普遍現象。于是乎,只要一個項目熱門,就可以看到一大堆人一窩蜂地涌上;于是乎,做手機的也想做汽車,做軟件的也想去煉鋼,只要是人就可以造房子,能拿到項目就可以成功……
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歷史教訓。”
一個個熱門項目,由于人們一窩蜂地投入,導致供過于求,殺價競爭,全行業虧損而無利可圖。彩電業,VCD業,空調業,PC業,接下來是汽車業,鋼鐵業……循著相同的軌跡,讓失敗的歷史重復出現。
吉姆在《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提到:優秀的公司總是先人后事。我一開始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很不理解:怎么可能在還沒有好項目的時候,就把人先找好,等到項目來的時候再上呢?要找什么樣的人呢?未來會有什么項目呢?什么時候項目會來呢?太多太多的未定因素。可是,在看到這么多“先事后人”,挖到項目再挖人,終究導致失敗的案例之后,我逐漸地體會到“先人后事”的道理:這個世界從不缺乏好的項目,卻始終缺乏好的人才。沒有人才,或者說人才沒辦法融入組織,融入企業文化與價值觀,即使項目再好也會失敗;反之,擁有好人才,好的團體氛圍與可施展的好舞臺,自然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參與。這群人,與時俱進,自然會創造出與時代背景相符的好項目。
“先人后事”的做法,重視人的本質甚于專業知識、技能或工作經驗。這并不表示,專業知識和技能不重要,而是專業知識和技能都是可以傳授、可以學習的東西,而一個人的個性、工作倫理、誠信和價值觀卻已經根深蒂固,很難改變。
制造業講究效率,成本導向:行銷業講究創意,價值導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生態,產生著不同的DNA,打造著不同的企業文化。臺灣擁有許多世界一流的制造業企業。這些企業都知道打造品牌的價值較高,發展空間也較大,但是一來他們缺乏經營品牌的人才,二來他們的企業文化、整體公司的氛圍,也不適合行銷人才的發展,所以能夠成功打造出品牌的企業少之又少。這一例子說明了“先人后事”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地強調了“先人后事”的觀念:不僅要先有人才,還要先有吸引人才的企業生態。先有梧桐,后有鳳凰,祥瑞之氣隨之而來。
1997年,我到蘇州創建明基銷售部的時候,并沒有預見到公司會在2001年創建自己的品牌,而且從以零配件為主的經營內容,延伸到消費電子、通訊、電腦及零配件領域。這就好像是駕駛方向盤一個大轉彎,大巴上的人跟著轉過來,轉彎的過程中還得更換輪胎,還得讓人陸續上下車——卻不能有差池。轉型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先人后事”。我們不是以雇傭兵的心態,一個蘿卜一個坑地找人,那樣子的找人方式是“先事后人”,有仗打了再找兵;我們以培養公司接班人的心態找人,然后培養他。只要公司不斷成長,他們就會不斷茁壯;只要公司不停地創新,他們就會不停地進步。這些人根本不需要嚴格的管理或強烈的誘因,就會激勵自己有最好的表現,創造出卓越的事業。
“先人后事”的關鍵,還是在主其事的人的心態。作為一個企業主,你是想短期求成呢,還是想長期布局;你是想上兵伐謀,善戰者藏兵于地呢,還是直接攻城;你是想像烏龜一樣扎扎實實地累積核心競爭力呢,還是想像兔子一樣跳來跳去,追逐機會……事情是短暫的,稍縱即逝;機會是光鮮亮麗的,充滿誘惑;人則是緩慢成長的,看似平淡無味。主其事的人的耐性與眼光,決定是否“先人后事”。
而往往,“先人后事”,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成長與格局。
(編輯 彭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