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個生物技術企業工作了四年,之前是做市場的,最近一年被老板調到了人力資源部當經理。一年的人事工作經歷使我對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國人(包括自己在內)的壞毛病有頗多感慨和無奈。
我是一個中國人,并不想貶低自己的民族,我下面的言論,既是在揭中國人的傷疤,也是在揭自己的傷疤。而這些傷疤,正是妨礙我國每一家企業持續成長的無形瓶頸和隱痛。
一、人人相輕
中國人不是文人相輕,而是人人相輕,只要想輕視別人,總有相輕的理由。比如北京人輕視外地人,上海人輕視外地人,城里人輕視農村人,南方人輕視北方人,有錢人輕視窮人,開車的輕視走路的,走路的輕視掃路的,吃飯的輕視做飯的……就是不會相互尊重。
在企業里面,就表現為碩士輕視本科,本科輕視大專,大專輕視中專,名校輕視非名校(中國真有什么名校?),干部輕視職員,職員輕視工人。更搞笑的是學理科的輕視學文科的,學文科的輕視學理科的,市場部的輕視技術部的,技術部的輕視市場部的。這不是隨口亂掰,我就常聽到“他們技術部的水平不行,解決不了什么質量問題”、“他們市場部的人員素質太低了,基本的產品知識都不具備”……
都是一個公司的,別人不行要伸手幫忙,站在那里說風涼話能解決什么問題呢?說句老實話,在一個公司里面,都是出來打工的,誰比誰高多少呢?何況大家捧著的是一個飯碗。
一個缺乏同情心的民族絕對不會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我每次看見那些吃飽了腆著肚子趾高氣揚地罵服務生的人,以及我們公司那些拿著幾千塊人民幣(折合幾百美金)的偽白領,以為自己忽然中產了,一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樣子,就覺得這個國家的復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每次大考,統計總分要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然后依分數排名,根據排名自己挑座位,于是坐前面的就輕視坐后面的,老師還要說:“你們坐前面的不要到后面去玩啊!”估計中國人愛輕視別人的壞毛病就是那時候養成的。
二、缺乏團隊精神
人人相輕,自然學不會相互合作。所以中國人在企業里面非常缺乏團隊精神。
我最近在公司推行績效考核,有些部門經理不爽了,因為他們一算,自己的獎金要變少,還要被公司考核,于是背后說壞話的也有,開會大吵大鬧的也有,不聞不問的也有,種種姿態,不一而論。
考核制度本身倒不復雜,但是損害了某些人的個人利益,于是這個事情就變得復雜了。這些經理不會說自己的獎金變少了,而會說本部門的獎金變少了,本部門的風險變大了,或者挑起部門員工對制度的敵意,來對我施加壓力。所以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就變得非常復雜了。
所以中國的職業經理人其實很不職業,就是沒有團隊精神,把個人或者部門凌駕于整個組織之上。開會講話都是“我們市場部”、“他們技術部”、“他們物流部”、“他們財務部”,聽起來不像是一個公司的,倒像是有仇。
美國人在自家小孩讀幼兒園的第一天,回來問的是“你今天為別的小朋友做了什么?”、“你為老師做了什么?”……這就是從小培養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我估計中國的父母可能問的是“你今天喝了牛奶沒有?”(擔心自家小孩沒喝到),“你今天在幼兒園乖嗎?”(擔心不乖被人打)……所以中國人從小被教育的是強調利己,而不是強調合作。
NBA那個嘉得樂飲料的廣告語“我有,我可以”被國內企業大肆抄襲,于是“我選擇,我喜歡”、“我運動,我快樂”之類的東西到處泛濫,其實這里面就隱含著一種很突出“自我”的思想。
缺乏團隊精神,企業內耗就多了,在我們公司,有40%的工作時間是去解決內耗的,因為部門間的個人間的摩擦太多。所以我就感慨,老外幾萬人的公司都管得好,咱們中國企業百來號人就像一盤散沙;這不是一個管理制度或者管理手段的問題,而是一個文化的問題。中國人的歷史就是這樣的,老愛自己內部起哄,就學不會妥協。不會妥協,就天天吵架,你爭我斗,企業就在這樣的內耗中完蛋了。
三、疑心大,不誠信
做人事經理免不了經常和人溝通,我就發現我們公司的人與人之間特別不坦誠,大家總是相互猜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知道他是這樣看我的……”、“他肯定在老板面前說了我的壞話……”、“這個事情我不好說,不想惹麻煩……”人前不說真話,人后亂說壞話。于是,企業的市場問題、生產問題變成了人際關系的問題,簡單的問題搞復雜了。
中國人從小就被教育不要信任別人,到了讀中學的時候就會耍手腕了,剛才還在一起踢球,轉身就找老師打小報告。我的初中班主任就每天輪流安排人寫紀律監察報告,中國人活得不陽光,就是這樣被教化出來的。
不講誠信也是從小養成的壞毛病。我媽媽從小教育我不準撒謊,但她自己卻沒有做到,鄰居來借醬油,明明有卻說沒有,答應小學畢業給我買輛自行車結果沒買,經常把公家的電池拿到自己家用……。
進了企業,就是對同事不講誠信,對老板不講誠信,對客戶不講誠信。我們跟老外打交道,有問題他們會當面指出,不管多難堪,但這并不妨礙他吃飯的時候跟你談笑風生。所以老外開會,會上可能有10種聲音,但會后只有1種聲音;中國人開會,會上沒人說話,但會后可能有10種聲音。我們老板開會結束時通常會問“大家還有什么意見?”全體沉默。一出會議室,跑到自己辦公室門一關就開始開部門小會了。
無論在一個社會或是企業里面,誠信度越低,運行成本越高。中國人只信任跟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很難相信別人,其實是我們社會不夠文明的一個表現。
四、蔑視制度
當人事經理的第一天,老板就跟我說:你最大的任務就是把公司的管理制度化。起初還不大理解,后來明白了老板的苦心,公司的各種制度不少,但基本上沒人遵守。這里面有兩個問題:一是制度設計本身有缺陷,二是員工意識里根本就沒有制度的概念。
中國人很聰明,但不知為何把“制度”這個東西總是搞不好。我是學法律的,我一直認為美國今天之所以這么強大.就是立國時把管理國家的體系和制度設計好了,大家可以安心搞建設。西方人的制度設計,有時候是可以用“精妙”來形容,而且對制度的執行在我們看來近乎呆板,而中國人的聰明之處則是在于不管什么制度,都可以把它回避、歪曲、改造,直到這個制度等于沒有。
我上任后訂了一個考勤制度,規定遲到一次扣10元,第二次40元,累積三次計曠工一天(因為公司的遲到現象很嚴重)。結果制度出來后,我一看有的員工遲到三次了,想著曠工罰款太重,心一軟,就對員工說:“到了第三次遲到就補請一個事假吧,事假總比曠工好,下次不要遲到了”(這是我率先違反制度)。結果有的員工下個月仍然遲到三次,剛開始遲到后請事假,后來請病假(因為病假扣的錢更少),后來每次遲到都請病假,到后來連請假條也沒有了,打個電話就完事……
我痛定思痛,反思洪水泛濫起因是自己放閘,下了一個通知:“以后遲到一律不準事后補假”。不準事后請假,遲到的員工就把請假條的時間提前一天,反正經理們不管。最后實在沒轍,宣布“遲到一律不準請假”。實施的當月有個女職員遲到三次,她委屈得快要哭起來:“我從小就沒有曠過課,現在居然被記曠工,你可以問XX經理我那天遲到是因為……”,最后一句是“公司講不講人性化管理?”我堅持不為所動,心想自己就是太講人性,所以釀成如此大錯。
一個考勤制度執行都如此艱難,其他的制度就不用多說了。我上任以來推行制度化管理,其中的辛酸不足為外人道。很多員工暗地里說我是老板的監工,為了討好老板不惜犧牲群眾利益。我真是比竇娥還冤。企業從40人變到200人,管理半徑變大,價值觀的沖突變多,沒有統一的制度就會變成一盤散沙??墒俏覀兊慕浝韨儜{感覺管理慣了,用制度管理別人不習慣,用制度約束自己不習慣,員工被制度管理更加不習慣,所以上下一心蔑視制度。
五、政治敏感度太高
我在公司跟員工談話,結尾通常會說:“今天我跟你談話的意思只是這個事情本身,沒有別的意思”,聽起來有點繞口。為什么要這么說?因為他們非常敏感。你說他哪些方面需要改進,他會聯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你問他們部門的工作量是否飽和,他會聯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你問他最近有沒有繼續進修的打算,他會聯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他可能根本不在意你跟他談話的內容,而是花很長時間來琢磨為什么要炒他。
中國企業的內耗多,有個原因是說實話的成本太高。大家喜歡猜來猜去,相互間不信任,本來只是工作上的問題,非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所以都不說實話。比如我對一個經理說“你處理這件事情有問題”,他可能會聯想到我不喜歡他這個人,有意針對他。然后他會思考我為什么不喜歡他,是不是上次請客沒有叫我?最后一定會找出一個理由來,于是誤解就造成了。
我就是一個典型的特“含蓄”的人,有事愛悶在心里不直接說,自以為這是顧及別人情緒,是一種修養,其實很誤事。我曾經不喜歡我的一個下屬到了極點,有段時間我每天都想炒掉他,而且這個想法像條毒蛇一樣越纏越緊。但我強迫自己做了兩件事:第一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看我有什么問題;第二是坦誠地跟他交換意見。兩人一攤開說,就那么點事,結果我們愉快地共事到今天。所以我現在強迫自己說實話,說出來至少還有消除誤解的機會,不說連機會都沒有了。
中國人的政治敏感度太高,多半和東方人特有的含蓄有關。談戀愛可以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一點,千轉百回都行,辦企業也這樣,就會影響效率。中國人在企業里面,怕這怕那,提防心太強,往往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了。其實說穿了,人都很簡單,都是吃五谷雜糧長大的,哪有那么可怕?都是你怕我,我怕你,相互間怕出來的。
一個企業里面的政治氣味太濃,跟老板也有關系。如果老板的控制欲太強,且以支配比他學歷高的職業經理人為樂,那這個企業就極有可能成為清宮戲里的朝廷,明爭暗斗,不亦樂乎。中國的民營企業搞著搞著就這樣了,所以搞不長。
沒有一個環境是完全純凈的,發生政治行為也很正常,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政治,但要控制在一個適當的程度。政治行為太泛濫了,就會損害誠信。
六、犯“君子”錯誤
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壞人不多,就像真正的好人不多一樣。但中國人很喜歡把“好人”與“壞人”這個本身就很模糊的道德標準去評判一個人的企業行為。公司要炒人,就會有員工說:“他人很好,公司為什么要炒掉他?”
拜托,如果只有“壞人”才能被炒,請告訴我“壞人”在哪里?我從不認為我們公司的員工中有壞人,我只評判他是不是合格的企業人,如果他搞婚外情或者同性戀,那是他的價值觀和性取向的問題,并不能以此判斷他對公司的價值。如果對公司沒有價值,雷鋒我也不會要。
我在公司的績效考核制度中規定,每個部門每年必須有5%的員工被評為不合格,實際上我最初定的是10%,但后來所有的經理都反對,只好降低標準。即使是5%,經理們也不愿執行,他們對我說:“如果我的部門員工都合格,你一定要弄出個5%,怎么辦?我只好安排員工輪流做莊了?!彼麄冋f得理直氣壯,因為覺得自己是君子,對得起身邊的兄弟們。
我的回答是:“GE公司的淘汰率是20%,你認為我們公司的員工都比GE的員工優秀?”
真正的錯事10件中有9件是君子犯的。中國人往往給“君子”一個錯誤的定義,然后用它來掩蓋事實真相。如果一個經理在符合組織利益的前提下做“君子”,與員工講情義,這絕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是違背組織利益去對員工做人情,那么這個“君子”不僅毫無價值,簡直形同犯罪。
老外可以實行彈性的工作時間制,因為他們的員工主動性和自律性比咱們強,“領老板的薪水對老板負責”是基本的職業道德,就像在國外有的街道,紅綠燈由司機自己按,因為遵守制度已經融入他們每個人的血脈中;要是在國內企業搞彈性工作時間,我相信90%的企業會死得很慘。中國的司機連紅燈都敢闖,你叫他自己按紅綠燈,他會一直按綠燈到自己不開車的那一天。
國內企業為什么很難做好績效考核,因為中國人不愿對別人作負面評價,所以績效考核搞不下去。其實在當“君子”的背后,掩藏的本質是我們的經理人缺乏自信,害怕對下屬作負面評價會引起下屬反擊而已。
七、推卸責任
我們公司的經理總抱怨老板不授權,權力太小,無法管理員工。可是遇到真正麻煩的時候,他們會把問題往老板那一交:“你看怎么辦?”
這些經理不會去想,他拿的薪水比員工多,權力比員工大,那么問題就應該到他為止,不然老板要你做經理干什么?可是他們總是把權力與責任分開,權力就是拿的錢多,管的人多,沒想過其實權力和責任是對等的,你有多少權力,就要負起多少責任。
推卸責任的一個潛在心理意識是,看不見自己的問題。中國有句古訓:“知天知地知彼易,知己難”,意思是人可以知道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事情,就是不可自知,說得真好。所以我們公司搞培訓的時候,大家群情激昂,有如醍醐灌頂,可是一回到工作中,該犯的錯繼續犯。因為培訓那會老師講的問題他全分析到別人頭上去了,所以出了問題自然是別人的責任。
破壞環境是中國企業最推卸責任的做法。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得到1塊錢的利潤,也許我們后代用100塊錢的代價也不能彌補。所以老外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表面上是一種標準,其實就是企業對保護環境的一種承諾,是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感。我們的企業自己對社會推卸責任,怎么去要求員工對企業負起責任?
八、缺乏包容性
有句話說一個人的成就有多大,取決于他的胸懷有多大。做了人事經理后,我對這句話的感受尤為深切。
我們公司有個部門經理,在公司創立初期為公司做了很大貢獻,公司也一直努力想培養他。但他的心眼特別小,私心特別重,毫無包容精神,這是一個很要命的缺點。他幾乎永遠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理解任何事情,比如,他認定他的上級(總監)不如他,但年終獎比他高,令他無法容忍,所以他經常跑到老板那去說上級的壞話。
組織行為學里面有句話說“屁股決定大腦”,就是本位主義,他的大腦就完全被他的屁股(個人立場)控制了。
我曾經跟老板開玩笑,評價這位經理為“武功盡失,經脈全廢”,意思是基本失去教育意義,無可救藥。無論他的工作熱情有多高,能力有多強,他不可能走到更高的管理崗位,這就是“性格決定命運”。我甚至斷定他在生活中也不會取得成功,至少有一個論據可以證明:他33歲了,至今還沒有女朋友。
與自己不喜歡或不喜歡自己的人相處,是對胸懷的一個極大的考驗。做大事的人的胸懷都是被反對者撐大的,就像李敖所說“男人的胸懷是被女人撐大的”一樣。摩托羅拉的總裁高爾文喜歡駕船航海,萬科的總裁王石喜歡登山,那都是練胸懷去了,人面對大海和高山的時候,心胸自然開闊,連心思都要透亮些。所以我總勸員工在工作之外多想想生活,多見見世面,多長長見識。老窩在辦公室那點地方,做手頭那點事情,怎么大氣得起來?有點事就急了。
如今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失去考驗自己包容性的機會。人要在一個環境中才能碰到矛盾,而人一生中要不斷地碰到矛盾,沒有包容精神,一碰到不利自己的事情就跳,怎么跟別人合作?怎么解決矛盾?所以中國人缺乏團隊精神,也和包容性有關。
九、缺乏文化性
把包容性再延展開來說,就是文化性。人類創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它們分別發展著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我這里說的是后一種。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中國人在一家國內的跨國公司工作,有一個到海外出任分公司CEO的機會,結果公司把機會給了一個他認為專業技能、學歷背景都不如自己的老外。他去問老板,老板說:因為公司覺得那個老外有更高的人文修養和更開放的心態,而到一個不同的國家,面臨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發生沖突的時候,需要他把各種文化和價值觀糅合在一起,去實現公司的目標,這遠比技能重要。
這給了我很深的啟示。中國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把以前的文化都丟得差不多了。其實中國的儒家文化有很多好的東西,結果我們沒有發揚,卻被新加坡發揚了,被韓國發揚了,被日本發揚了。
中國的企業做不長,做不強,技術和管理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缺乏企業家精神和企業文化。別人搞了100多年市場經濟和企業,那種文化傳統和底蘊是一種氣質,不是畫個濃妝就學得會的。現在國內有些企業一進去要軍訓,要把企業編的文化手冊倒背如流,那不是企業文化,是受迫性洗腦。
跟中國的員工談文化素養,談人性關愛,他們多半以為你有病。他們會說,公司的氛圍不好,溝通不通暢,執行力不強,但不會去想這是文化的原因。中國的企業家一有錢就忘本,就囂張,要寫書,要設論壇,要開名車,住豪宅,包二奶,罵警察,就是沒想過回饋社會,也是缺乏文化性。
學歷和技能是衡量一個人的硬件標準,但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他的軟件,是一種性格和態度,是文化。所以老外招聘員工的時候,強調“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這些東西,就是他們更注重一個人內在的素質,這才是決定個人價值的關鍵。
結束語:文章既來自生活,又超越生活,大家不必以此文來質疑我作為一名人事經理的心態。大家各取所需,不必望文生義。說到對本文所列問題的解決方案,我想,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許答案就隱藏在問題之中。最后,我以我非常喜歡的一段話結尾,與大家共勉: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海浪沖刷掉一個土塊,歐洲就少了一點;如果一個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莊園被沖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所以別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敲響?!?/p>
(編輯 屈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