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文化人類學的語境問題

2006-01-01 00:00:00[英]羅伊·M·迪利
廣西民族研究 2006年3期

范文藝/譯

【摘 要】文章闡述了語境建構問題是社會文化人類學方法論體系中的一個關鍵的解釋性概念,它用發展的眼光,展示了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時期是如何被重新定義的。它采納了“轉換學科”的方法繪制出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學科條件下的發展。文章力求從那些被構建的相關的或無關的現象的聯系和斷離中來闡明語境是和解釋聯系在一起的。文章也闡述了語境是社會性產物,它會有社會生活,這種生活容易受到人類學的分析的影響。

【關鍵詞】語境;翻譯(尤指口頭翻譯);社會文化人類學

【作 者】羅伊·M·迪利,英國圣安德魯大學社會人類學系。譯者羅文藝,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桂林,541001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6)03-0034-012

The Problem of Context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Roy.M.Dilley[Britain], Translated by Fan Wenyi

Abstract: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xt as a key analytical concept in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It takes a developmental view, showing how the problem has been re-defined over time. It also adopts a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plot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under different disciplinary conditions. It argues that context is linked to interpretation in terms of connection and disconnection of phenomena construed as relevant or not. It also argues that context is a social construct:it has a‘social life’, and this life is susceptible to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Key words:Context; Interpretation;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一、介 紹

近些年,有關語境的問題在許多學術領域仰起了勢頭。盡管在獨立學科中這個問題會以不同的外在形式出現,但是它的多樣性的顯現表明它和數不清的復雜方式互相聯系在一起。語境的概念擁有很廣的范圍。它的交流形式在不同學科間有所變化。這篇文章試圖去描述在社會文化人類學領域有關語境概念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闡述近來困擾著人類學家的那些有關語境問題的方方面面,同時也指出在那些最相近的學科間有關語境問題的跨學科交流。在社會人類學中,語境可以是經濟的,政治的,宗教的,等等(Morris 1990)或者可以是“農村的”或“城市的”,甚至可以在微觀水平的某個村莊,或者在整個社會,民族體國家又或者“世界體系”這些較為寬泛的水平中找到其蹤影。語境表明了研究的水平也表明了研究的許多焦點問題。此外,語境的概念在社會人類學和語言學之間成功地進行了雙向交流。詞語用法的語境和談話者的社會語境已經被越來越多加以琢磨和思考。在此概念近期的歷史中,其交流的頻率和在學科際間交流的方向表現出了波動性。正是這種在語境問題上轉換學科的觀點產生了對于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洞悉。這篇文章就是一個有關跨學科比較性研究的好例子,這要求在所有細微的方面都得出對此問題的理解。

語境是社會文化人類學一個主要的概念。實際上,強調語境翻譯是它一個特有的特點,這被認為是人類學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20世紀20年代起,最早把語境應用于社會文化人類學中的人之一是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他用它來駁斥詹姆斯·弗雷澤爵士(Sir James Frazer)的進化論方法——此方法把那些隔離出來的社會組織進行比較和對比以便去闡述在全球范圍內的“文明的水平”。在這個研究領域,馬林諾夫斯基和其他的功能學派主義者進行了強烈的駁斥,他認為:社會組織(機構)不應該從社會關系的矩陣中被抽離出來。在這個社會關系中它們構成了其中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盡管語境對于學科的重要意義和它長久以來就已經如此重要,但人們卻會很驚奇地發現在學科研究的歷史上關于這個問題并沒有給予關注。直到近來,許多提出方法和理論重要性的重要出版物才開始紛紛出現。

社會文化人類學家的文化人類學翻譯依賴于某種形式的語境。像以前的方法一樣,他們應該利用某個現象周圍的事物的特征和特點去闡述它,理解它,給其賦予意義。事實是這樣的,那些翻譯社會文化現象的人類學家是利用被稱為“語境”的參考文獻來達到這個目的。這樣的語境化的過程有一個“不言而喻的緊箍咒”圍著它,它是一個看似毫無疑問的過程。舉個例子,對結構——功能主義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來說,某個宗教禮儀的相關語境是當地社會關系,是它把禮儀和其他的社會組織聯系在一起。在這個語境下,禮儀在保持當地社會的內聚和規則中發揮的作用變成了重要的解釋方法。然而,理論的變化導致了對先前觀點的批判,比如對拉德克利夫—布朗的觀點。這些改變參與到了對語境的重新定義中,它們改變了對相關周邊物的選擇過程。新的聯系和斷離也產生了。某個宗教儀式現在變成了對付存在主義問題而非社會結構性功能的人類體驗陣地。現象放入環境(周圍的事物)中加以闡述,但問題在于,那些環境事物它們也是以不同的方式加以選擇和翻譯的。正是語境化和對語境的調用形成了我們的翻譯——這樣一個顯然很簡單的問題卻產生了對于語境定義的重要疑問:什么是語境 如何定義它,選擇它,又是誰來做這些 這些差異和 “認為什么存在問題”和“什么能給予解釋”相關。

因此,社會文化人類學方法論中另一個重要的術語在對于語境的調查中被相互地牽連了進來——即所謂的翻譯。我選擇來構建對于語境問題和相關術語“翻譯”的一個方法是根據“聯系”把它們一起考慮。翻譯就是制造聯系。語境包含了制造聯系,(通過哲學的對立),也包含了斷離。正如馬林諾夫斯基批判的那樣,弗雷澤把某個組織從它當地的環境中分離了出來,但是他還是通過把這個組織同世界上其他地方相似的組織進行比較研究來以此進行了聯系。某個人的聯系就是另外一個人的斷離。

在語境中,依賴關系和與之相關的環境,對象就產生了。我試圖在下文中說明這個觀點,它能夠和那些社會文化人類學的傳統觀點進行比較。傳統觀點中常常把語境認為是一個“既定的”或“不言而喻”的事物,在研究的伊始它就沒有任何疑問而是被簡單地看成是“現成的”,好像它正是那樣的。開始認識到語境它本身就是有疑問的,語境是優先的翻譯的結果,就是開始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社會屬性。阿卡曼(Akam2000)最近意識到在人工智能領域把研究語境作為社會產物的需要——在沖出了“規范化的語境”的限制后得到的結論。在社會文化人類學領域中, 也發生了一個相似的改變,先前把語境認為是一個即將被隔離的,進行規范化描述的真實的實證現象,轉變到認為語境是在社會互動和交流過程中產生和被協商的這樣一個觀點,正如我將要在下面描述的那樣。這就在這個問題上提供了另一種角度,即所謂的:語境的問題存在“社會生活”。

這種“語境的社會生活”至少有兩方面內容。首先是對參與到翻譯現象中的不同學科對語境的解釋有不同方式的思考。通過學科內或“轉換學科”的比較性的觀點,語境定義的過程得以緩解。此外,不僅通過參考其他學科的實踐,而且,參與到居住在不同地區和國家的人們的翻譯實踐中去,那對人類學觀點的比較是能夠得以實現的。作為分析者的我們把現象放入語境中加以翻譯,當地的參與者也一樣在進行相似的過程。在不同的學科邊緣和文化邊緣可以對語境的用法進行比較。語境的社會生活的第一個方面就是比較,它可以聯系追蹤語境在從一個學科轉移到另一個學科的“傳記”過程中所經歷的運動和轉變。它認為研究者也一樣是身陷進了語境化的運動過程中。

語境的社會生活的第二個方面包含了“聯系的生活”,它是在對語境概念的任何具體事例的翻譯過程中產生的。翻譯行為被描述成是創造聯系的行為。因此,做翻譯就是制造聯系(Ormiston and Schrift 1990)。語境包含了制造聯系,(通過哲學的對立),也包含了斷離。一個現象是和其周圍的環境相聯系的:語境被解釋為是和某人,某物或者某個特殊的問題相關聯的多個聯系系列。這個過程使相關聯的對象產生了一種解釋,一個意義和一種翻譯。一方面,語境或者是框架在研究對象和其周圍環境間也制造了斷離;另一方面, 也在那些排除在外或被認定與之不相關的學術上制造了斷離。語境相關聯,而它們斷離。語境社會生活的第二個方面可以認為是“聯系的語境”,而其第一個方面可以認為是“比較的語境”。這里的重點在于研究者以及普通大眾為他們自己而在制造或者解釋語境,翻譯和意義的過程中進行工作的方式。他們的“語境化運動”,或者是主題問題的指定,聯系和斷離的方式,都是語境生活的一部分。語境化是社會行為的一個方式,也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它是最先最初的推論性技巧,是在具體的分析和特定的學科中被詳述的一種連接模式。如果不同的學科對語境的定義有不同的方式,那么自然而然導致了知識的爭辯——這是學術的生命。但是,如果作為外來者的社會人類學家和當地的社會參與者以及翻譯者用了不同的方式去定義語境,那么我們應該用其中一個去舍棄另一個嗎 或者我們應該尋找到一種更為普遍的語境,它能夠在兩個系列的語境化運動中都給翻譯帶來幫助。那么,語境化就是一個擁有表演特性的社會活動了。如果這是真的,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如果和某個特定的翻譯相關聯的語境可以認為是“既定的”或“不言而喻”的,那么要采用什么樣的分析策略,甚至是政治策略用以提示這種錯誤的描述,或者是“自欺”的行為呢。就是說,如果語境果真是解釋出來的,而不是像是自然的事物或者是“想當然”的事物,那么這樣的錯誤描述過程是如何實現的 這就是語境概念的政治學。

在社會和文化人類學中,對語境的問題的分析要求對兩個相關系列的問題加以注意。第一個方面把語境作為人類學自身方法論和認識論問題體系中的一部分。研究者呼吁把現象放入語境之中,他們駁斥把事物從“語境中抽取出來”。在這些分析過程包含了什么 我們怎么區分是在語境中還是在語境之外 總之,社會和文化人類學家如何解釋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設置的相關語境 在一篇文章或長度有限的文章中解釋這些是個巨大的問題,我將重點關注在社會和文化人類學中翻譯的方式。

圍繞語境問題的第二個問題不僅涉及對人類學方法論自身的疑問,而且和人類學研究的焦點相關聯:世界各地的人們的當地的,本土的傳統社會和文化行為。就是說,為了研究對象自身,我們在談到給予翻譯行為和語境化一個正確的評價時必須注意和檢測對語境的建構。解釋人類學的目標是為社會活動,象征物和觀念等等尋求確定的民族意義。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許對關于翻譯是什么和關于當地行為的合適的語境應該是什么的概念已經困擾了我們很久。因此,在特定的語境化行為活動中說到概念,意義的協商和爭辯時,解釋人類學已經關注于語境可以如何被當地的社會組織所解釋了。必須注意的是:依靠某些新奇的魔術 ——人類學語境化學者也許會用一個超能的語境魔棒 ,我們并不可能得到確定性的民族意義的捷徑。取而代之,建議像我們一樣,在不同的時期,當地的社會組織都應投入到對意義的積極尋求之中和對他們解釋和翻譯的相關語境的描繪之中去。這兩個系列的過程要求比較和對比。

因此,研究者和當地的主體都潛在地有可能卷入到語境化過程中去:首先,和一個學術學科的解釋活動相關;其次,和某種形式的社會生活的實踐和解釋的關注點有關。語境問題中可以把這兩個相關的方面歸入“語境知識”的光澤下。這里涉及到我們是如何知道運用在各種各樣的社會和文化活動中的語境的。

然而,這個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我們自己的人類學知識很明顯是從那些語境的建構之中獲得的。我們認為這些語境和特定的問題相關聯,這些問題本身是我們知識體系的一種功能。因此,語境的建構和我們知識是如何構成緊密相關。這樣,就有了我們是如何形成語境的答案。這些語境對其他民族行為研究可能合適也可能不合適。如果認為具體語境化是個非常特殊的社會活動形式,就像是一種推論的,表現的和表演的形式。那么就需要對在這種行為背后的知識類型加以分析。問題的這個方面可以解釋為“知識語境”。事實上,它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正如一些當代的理論學家提倡的那樣,在人類學知識中研究其他民族是否有一個語境基礎。

二、一個詞語的簡要歷史:語境

“語境”一詞來源于拉丁語動詞“texere”,意思是“編織”,以及相關的拉丁語動詞“contexere”,意思為“編織在一起”,“互相交織”,“參與到一起”或者“構成”(牛津簡明英文詞典)。這個詞語的其他晦澀意思有“把詞語,句子和文學作品組織在一起”,“把一段對話中的部分連接粘合起來” 。更多的當代的意思是“緊跟在某一段文章或文本后面,并且決定其意義的部分”。同時,它的喻意涉及到在一個更廣泛的形式中的聯系和關系,比如“和某種受思考的事物在某些情況下相聯系”,或者“在某些聯系下和此事物相關。”

“語境”一詞的歷史性用法在文獻中表現出了變化,從組織成有意義的口語或書面語言段落的行為(歷史的文脈 劍橋詞典),到理解一段語言或者決定其意義的可能性條件。它首先表示把語言的各個部分連接在一起以形成有意義的口頭表達或是書面文本的構建行為。接著,它表示那些條件的意義,在這些條件下,意思從某段語言中獲得,這些條件又到底是怎么樣把意義賦予這段語言的。從描述連接的行為開始,這個術語接著轉到了指明形成那些連接行為的語境。在社會文化人類學中,有關語境概念進化的看法將在下面給予闡述。在許多社會和文化人類學家看來,文化的觀點已經成為了主要的語境。然而,文化的概念已經從人們所說、所做、所想的觀念轉變到了對人們所說,所做,所想進行解釋性的語境上來了。在意思上的變化也在某些程度上說明了知識和語境之間的關系:在第一個例子中,語境是知識的一個術語;在第二個中,它是塑造知識的一種條件。

三、對語境問題的跨學科性觀點—來自哲學、語言學和文學研究的觀點

在這一部分我試圖從一些挑選出的學科中,就語境問題的一系列觀點給出評論。這個評論并不全面也不是詳盡無遺的,但是卻闡明了轉換學科進行研究活動的重要性。我試圖來回性地跨越不同學科的邊界以便強調跨學科的“施肥”作用,正是這種作用產生了關于語境概念的隊列。緊接著的一個實踐運用在現象的許多表面下描繪出“語境的生活”,并且指出這種生活在不同的學科中是如何構成不同形式的連接的。完成了這個任務后,我將就社會和文化人類學中的語境問題加以闡述——其中將會看到相類似的形式浮現水面。

對于語境問題,在哲學觀點上的研究很明顯大多數是在處理兩項工作:沙夫斯泰因(Ben-Ami Scharfstein)的《語境的困境》(Scharfstein,1989),葛爾·歐米斯頓(Gayle Ormiston)和阿蘭·斯瑞夫(Alan Schrife)的論文集《改造解釋性的語境》(Gayle Ormiston and Alan Schrife,1990)。前者強調了在研究中放置語境概念的內在矛盾問題;后者描繪了在許多解釋哲學家的研究中處理語境時發生的轉變。

沙夫斯泰因說到,“語境問題對于哲學家或者任何人來說是那么的難以解決1989,p.4)。在他看來,這個問題“在我們的肩頭放置了一個我們無法回避的知識負擔,它變得那么沉重以致于對其意思的理解進行了更大的破壞。”(Scharfstein,1989,p.xi)。他強調聯系主義和其他形式的相對論之間的聯系,指出“依靠語境就是一種限制性的相對論,但從哲學說,語境是難以受限的。” (Scharfstein,1989,p.59)但是,具體語境論或者相對論只是哲學分析策略的一種形式。就這一點,沙夫斯泰因指出作為一種形式的哲學化,具體語境論作為一種形式的相對論從未遠離普遍論——另一種形式。有人正在提出語境的地方,可以看到另些人正在提出普遍性,基本性,和總體適用性的正規原理,以及類似的東西。他說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是“平等重要的和相互依存的”,因為在說到意思是“絕對的”時候,“絕對”的概念要依賴相對概念的概念性對比;同樣,相對的概念依靠“絕對的”概念獲以其意義。(Scharfstein,1989,p.131)。舉個例子,一個構成了在道德上對好與環的普遍標準的絕對主義的意思依賴于與某種形式的道德相對論的聯系。相對論指出這個標準會因為地點不同而改變。它們互相依賴對方。相關地,當道德的絕對性“thou shalt not kill”出現時,那么在其后不遠就會是那些聲稱對減輕刑法情況的考慮,或者是對語境的參考,比如戰爭,自衛等等可以改變絕對性的影響物。

對沙夫斯泰因來說,語境的困境在于一貫的具體語境論導致了極端的相對主義。在他看來,作為一個哲學立場,這是不能夠立腳的。他說:“試圖去達到對語境的理解導致了完全的環境聯系主義,所有的事物都變成了其他事物的語境。這樣的環境聯系主義相當于完全的相對主義。(Scharfstein,1989,pp.xii-xiii)。這就是他談到的自從成為一項研究后就在限制語境時出現的困難。這同文學批評家庫勒(Culler)的觀點相似,他把這叫做“語境無邊性”(Culler,1983)。對沙夫斯泰因來講,如果有完全的相對性,那每樣事物都是個體是獨一無二的,對比可能就不存在了;而從Culler來講,語境的無邊性涉及到在一個具體的文本中限制語境的困難性,因此意義變得難以捉摸。

沙夫斯泰因指出的語境的困境也可以被理解成社會和文化人類學在聯系相對主義和 “絕對相同性和客觀性”兩者間進退維谷的處境。在這門學科的中心存在的知識困境包含了一個人類學家傳統上所稱的在兩個相對的分析可能中,對其中一個存在優先性的問題。即,首先應該分析人類的本質性統一(人類的精神統一),或者是廣闊心胸的體現,再或者是制造意義或者理性推算);第二,應該用它們自己的術語去研究每種文化和每個社會的獨特性——產生了一種相對主義。相互需要和相對主義與普遍性的含義創造了一個理論辨證,它是學科討論的動力源泉。當沙夫斯泰因指出和語境相聯系的困境時,他卻沒有說明絕對性真理的不可能性。事實上,他說既然對于判定,并無客觀的來源能夠引入從而給予一種解釋予以優先的位置,他個人找到了在具體情景化追求中更大的意義——冒險和令人振奮(Scharfstein,1989,p.192)。這就讓人想到了哈伯特(Hobart)曾說過的格言:人類學是我們逃脫我們自身純粹沉悶思想的一個機會(Hobart,1982,p.58)。需要強調的是,從我們自身的哲學語境來看,聯系主義和它的對立面在一個互為牽連的辨證中聯系在了一起。這樣,一個經驗主義的問題進入了研究的視野,即,它們是否和其他的哲學傳統相牽連。

對杜勒來說,語境的困境在談到意義的不確定性時就出現了。語境的解釋性概念,即一種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一直是解釋工作的中心。帕默(Palmer)給語境下了定義:“通過把一個單獨的詞語在整個句子中考慮,我們可以理解它的意思;相應地,一個句子的整體意思依賴其中每一個詞語的意思”(Palmer,1969,p.87)。接著,他擴展了它的范圍,說道:“一個個體的概念來自于它生活在的語境或見識,而見識是由那些它賦予意義的一個個元素構成的。” (Palmer,1969,p.87)。解釋學術界指出了所有的“人類的理解”的流動性和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事實上,早在上面篇幅中的論述就強調了這個主題——在語境之下的解釋要求對相關語境預先進行翻譯,反過來,形成了隨后的翻譯。在對語境翻譯的程序中存在一個固有的流動性。舉個例子,在藝術的歷史上,一幅畫可能在一方面被看成是風格,方法和實踐技術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卻是和同一時期的藝術家的比較和對比。在第一種情況中,相關的語境被歷史性地和歷時性地加以定義,后者則是同步性定義。預先解釋哪種語境是研究的焦點,預先決定了關于畫的哪些信息是相關的。在分析前對語境的選擇指定了語境和其聯系的方式。另一個例子來源于社會人類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語義人類學中出現了一個轉變。根據這種方法,人類的產生是“意義的制造者”而不是價值的最大體現者。在分析中產生的聯系表明,人類的確是意義制造者。研究再次對預先翻譯的相關語境進行了分析:對預先翻譯的語境的程度決定了分析的成功性。

歐米斯頓和斯瑞夫(1990)通過對許多的解釋進行評析后進一步發展了這個討論。語境不再是簡單闡明文本和口頭語言的簡單事物了。他們提到了解釋性語境的“傳統”概念,現在它已經被后現代意識的語境所取代。傳統的語境在追求 “原始的意思”的詮釋過程中產生;也就是說,作為一種方式去體現“問題成為問題”的意義(Ormiston and Schrift,1990,p.33),而后現代意義在德里達(Derrida)的著作中可以發現,他說辯道,文本并不說明它們之外的任何東西,而僅僅談到文本本身。在解釋性的語境中發生的轉變導致了社會和文化人類學中一系列結果的出現。在下面的篇幅中可以找到。

語言學對于語境的依賴反映了它在哲學中的用處,所謂的,它建立起了反對把語言視為一種正式體系或是視語言發展了意義的無語境化語法和結構的理論觀點的運動。具體語境化的語言學可以和理論語言學作比較。后者的高度抽象和理想化的觀點把它與其在實際使用中的環境分離了開來。在這個對比下,戴爾·赫米斯(Dell Hymes)的著作(e.g. Hymes,1977)對杭士基(Chomskyan)語言學進行了挑戰:后者試圖給語言定義一個機械的范圍,就像一個從語言使用的語境中被隔離開來研究的抽象認識體系。語境同時要承受多樣化翻譯的負擔:語境可以是包含了一個語言單位的言辭中的組成部分,而這個語言單位可以影響到言辭的意義和其語法結構。語境也能夠擁有更廣泛的情景:或者是說話者或者是伴隨性活動和社會情景。從這點來看,在人們的眼中語言是要同時參考其他的社會活動加以看待的一種社會活動。

從說話者情景的這個方面,或者從周圍的社會情形的方面,語境在語言學中覆蓋廣闊的社會現象,同時包含了以表演者為導向的特點。杜蘭蒂(Duranti) 和古德溫(Goodwin)(1992)寫出了語言學家在語境的語言性作用上的許多觀點。他們強調了語境的四大參數:(1)環境——一個相遇發生的社會性和空間性結構;(2)行為環境——使用身體或行為去構建對話;(3)把語言作為語境——談話自身引發語境的方式同時為其他對話提供了語境;(4)情景以外的語境或相關語境知識和結構。(Duranti and Goodwin,1992,p.6-8)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參數反映了在人類學中能夠觀察到的內容。一些評論人員也希望能把歷史性語境作為一個主要的考慮事項加入進來。

杜蘭蒂和古德溫他們自己說到了語境翻譯者的觀點的問題,它把社會性的人放到了中心位置。這不僅反映了把語言作為語境的觀點,同時,更廣泛地把互動也作為了語境。他們的主題是“在互動本身中,人類動態地重新形成了對他們的行為提供編制語境的能力。(Duranti and Goodwin,1992,p.5)。語境是社會行為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它也是社會行為的成果;它是一個生產性的原理,也是最終成果。語境的概念和設定也是表演者策略的一部分,在其中,個體參與者能夠積極地試圖形成語境,這樣他們自己的興趣得以延伸。(Duranti and Goodwin,1992,p.6)。因此,語境被認為“是一個互動性形成的實踐模式”,人們互動的焦點讓他們想到了文化人類學中語境的一種最原始的模型——面對面式交流。這是一種運動的并受時間限制的語境。(Duranti and Goodwin,1992,p.22)

杜蘭蒂和古德溫講到在研究中他們忽略了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和文化人類學的翻譯理論,第二個是對文學和書面文本的疑問。正如他們提到的那樣,翻譯性語境觀點的突出特點尤其在涉及到文學和書面時就消失了。這是兩個重要的過程,他們說道:“通過這兩個過程,語言產生的語境被系統性地擦除了”(Duranti and Goodwin,1992,p.32 fn 8.)事實上,如果我們準備去追求這些興趣,正是要求助于文學理論。

結構主義者和索緒爾語言學家(Saussurean linguist)對什么能夠被稱為“內在的封閉式系統”的語境進行了舉例。索緒爾理論認為意義不僅和表示者與信號接受者之間的關系相連,而且和信息的價值或者和它同它的其他可替代信息的關系相關(Harvey.1982)。結構主義者的發展建立在索緒爾理論基礎之上,它試圖去摒棄表示者與符號接受者之間的關系,試圖尋求意義而非討論符號的封閉式體系。哈伯特說了一個大體上同皮爾斯的理論(Semiotics)相似的觀點,就是“意義不再被定義為外部‘真實或者是外部語境”(Harvey.1982,p.48),而是轉移到了內部語境的問題上。

像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一樣,文學理論的分支和批評論假設了一種內在語境的特殊形式。朱利婭·克里斯多娃(Julia Kristeva)的互文性觀點(intertextuality)是這樣一個概念,它涉及到文本的意思是如何依賴于其他文本的鋪墊性知識,而非依賴于這個文本對外部現實的關聯或表達。Culler指出作為一門學科的文學批評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是理論性談話的一個純粹來源,促使了語境概念的發展。這是通過對表達的過程,意義的結果和意義的作用的調查得出的。 在對于“文本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上的轉變涉及到了是否可以在語境上下個限制的問題。

在說到以語境問題為中心的評論時,德里達(Derrida)對語言行為理論的支持者進行了駁斥。(Derrica,1977)。他對把說話者的意圖再采用以作為一種限制阻止在語境論和語境的具體語境化等情況下無限回歸的方法的觀點進行了反駁。這就是庫勒所謂的“語境無邊論”。德里達關注于這種“在說話者的意識下,某種表示性意圖的表達”的再引用是如何發生的。他說道:“這就是我的入手點,在語境之外任何意義都無法獲得,但是語境是不允許飽和的。”(引用于Culler,1983,p.123)庫勒總結道,“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完全的語境是不可掌握的。”意義就是語境的邊界,但是語境是無邊的。(Culler1983,p.123)。他說,語境無邊性要從兩方面來看:第一,語境的內容沒有邊界,它是不可飽和的,總是向更遠的描述延伸;其次,任何語境概念自身可以利用一個新的語境被左右聯系,而這個過程是無限回歸的。對說話者意圖的再采用不是一個解決辦法,而是自從語境無邊論成為研究對象時起,就制造了在語境無邊界問題上的一個迷惑。

對德里達來說,如果扎根在發生現場的最初唯一意義不是一個解構性選擇的話,那么對意義的自由發揮的肯定就是一個解構性選擇。解構性方法和兩個孿生理論相一致,即意義的聯系性測定和語境的無限擴展性。(Culler1983,p.123)。如果語境無限制,能夠被翻譯成的意思就無限制,那么翻譯就變成了一個“游戲”。解構是文本反駁自身的一個轉向,它是為調查一個特殊的觀點通過文本中的聯系是如何產生的。從庫勒來說,“il ny rien de hors texte”。在這里,結構主義的內在語境縮小成細微的單一,在其外部不能提供任何參考。哈伯特通過對庫勒的“在這個憂郁的世界上,我們一直都在我們自己的玄學的囚牢中四處掙扎欲以擺脫。”一話的引人注目的描述獲得了其意義。(Hobart,1985,p.44).這些觀點在對社會文化人類學自上世紀80年代以后就開始的“文學轉折”是如何形成的提供了線索。如果在翻譯或闡述人類學文本時,沒有外部的世界供我們可靠地利用,那么解構的內在聯系就只給我們留下了文本了。這樣的處境對于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利用性甚至是可能性賦予了巨大的暗示。

四、社會文化人類學中的語境

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鼻祖之一的馬林諾夫斯基開拓在社會人類學中的語境問題的研究,尤其是在他的兩部出版物中——《原始語言中的意義之問題1932年》(1938)和《珊瑚花園和它們的魔術 1935年》。他不但就這個問題形成的脈絡為幾代的社會文化人類學家奠定了基礎,也影響了其他學科的發展。馬林諾夫斯基的研究對早些年代提出了許多社會組織和社會機構的推測性歷史的進化論人類學家進行了挑戰。在這個思想下,在人類學領域中詹姆斯,弗雷澤爵士的相關研究被認為是把事物和事實看成是“語境之外”的一種形式——在全人類相關的普遍性理論構建過程中,他的研究利用了經分離和提取的社會組織的選擇性事例。

馬林諾夫斯基第一部以語境為主題的出版物出現在由兩個哲學家就意義的意義而寫的書卷中,他們是歐可定(Ogden)和里查德斯(Richards)。作者們駁斥了文獻的原因性理論的觀點,反對把意義認為是思想和事物之間的直接性知識的結果。他們說辯道,意義是和語境相連的。馬林諾夫斯基杜撰了“情景語境”這個詞語,它和歐可定和里查德斯的“符號情景”概念相同,或者是指最初的,即時性直接體驗(Malinowski,1938,p.53),以用來闡述在實際條件下,語言作為一種行為模式而非“思想的附屬簽”被加以運用和解釋。他反對把一個詞語包含一種意義作為詞語的一個基本特點的觀點。他說:“詞語的意思必須且總是聚集而成的,它不是從對這個詞語的消極的思考中得出,而是來自于在對考慮到所給的文化的條件下對它的作用的分析得出的。(Malinowski,1938,p.309)只有把一個詞語放入所給的文化中,這樣它的意義才能準確地給予指定。

他說文化的概念應該擴展,應包含到研究的詞語被運用時的即時性和直接性情形。在他后來的發表中他極大地豐富了對本土術語和意義的翻譯過程中具體語境化得以進行的步驟。這個過程以“詞語的語境”為開始,這是一個涉及到語言特征,語言詞匯,同時也是言辭的結構等等的語言學的語境。“情景語境”現在被重新說成是“文化語境”,以便在考慮到這個文化語境和依靠某個“社會的文化背景”時翻譯行為得以進行。(Malinowski,1935,pp.17-18)。他繼續道:“擴展語境的概念是非常有益的,這樣它不僅能夠包括口頭語言,還能包括面部表情,姿勢,身體活動,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在場的所有人群,以及這些人參與語言交流的環境。后來他把這些特點歸納成“文化現實的語境”,就此他認為“詞語和這些自然環境,活動和興趣,審美價值互相關聯”(Malinowski,1935,p.22)。應該記住的是,這個評論是他在思考如何翻譯基里維納人(Kiriwinian)那些也許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例如是“花園”或者“饑荒”等等的聯系網中的具體詞語后,受激發形成的。由于那些以各種方式把概念具體化,并把它禁錮成“文本”的翻譯者,“語境的概念”經歷了扭曲和曲折,這和馬林諾夫斯基最初就這個術語的用法語境是赤裸裸地相對的。正如先前對“語境”一詞的詞源學的討論中說明的那樣,馬林諾夫斯基對“文化語境”一詞的用法同術語“語境”早期的用法相似,把它認為是集合在一起以幫助對一段語言的理解。把文化作為基本的翻譯語境的觀點導致的解釋性扭曲,離馬林諾夫斯基的意思越來越遠,更多地朝它后來的定義方向發展,即把文化作為產生文化意義的一個條件。我下面就這方面論述。

語言學家、倫敦學派的創始人弗斯(Firth)在語境上發展了馬林諾夫斯基的觀點(看Hervey,1999)。另一個繼承了這個條理分明的語言應用檢驗方法的是戴爾·海默斯(Dell Hymes)對于語言性的人類文化學研究。在其中海默斯發展了馬林諾夫斯基的“情景語境”的概念。雖然馬林諾夫斯基是最早在把民族語言及其運用以及它的翻譯問題作為認真進行研究的社會人類學家之一,但是海默斯最早在對語言事項的翻譯中把對非語言學的結構加以參考的語言學家之一。現在,民族志項目被看成是語言學研究的一部分,廣泛的社會和文化特征也作為語言學的一部分和研究相關。(看Duranti Goodwin,1992)。在之后,文化的概念變成了社會人類學中一個明確的特征,它開始描述什么是本地的,特殊的,與眾不同的,并與全球的,普遍的和共同的相比較。對于馬林諾夫斯基,特羅布里恩群島社會(Trobriand Islands)作為一系列的當地社會關系,這就是特羅布里恩人的組織和社會活動被翻譯時應該的語境。在一大堆人類學詞匯中,“語境”一詞變成了用以表示各種各樣令人迷惑的特征,領域和環境的詞了。語境可以是文化的,社會的,政治的,禮儀的,宗教的,經濟的或者是生態的,它們可以是互動的,系統的或者歷史的。這個術語好象有足夠的彈性能夠因為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方向上延伸。

羅格. 基辛(Roger Keesing)是最早表述了語境概念不安分性的人之一,尤其表述在他1972年就親屬關系的發表刊物上。他就“語境定義的正式理論”和“創造語境的語法”的必要性進行了思考。(Keesing,1972,p.28)他意識到了“語境的實證性”(Fabian,1999)。他說,語境是“在我們的頭腦里,而不是那里”(ibid)。它們不是那些預先給定或想當然被理解成在研究之前就已經存在于現實中的不言而喻的方面。它們是研究和翻譯本身的一部分,霍利(Holy)后來再次強調了要求人類學應該在這方面予以關注(Holy,1989)。

C.吉爾茲(C.Geertz)在人類學中發展了一個“解釋性”方法。他尤其主要利用了文學的和文本的模式。吉爾茲理論Geertzian)的發展暴露了人類學在把握這個依靠文本解釋而形成的概念的弱點,這個理論對于文本的日益增長的關注荒謬地使語境不可檢驗。社會生活用文本得以定義,這樣只能被看過的人類學家所閱讀。然而,在這個釋意方法中關于文本確切地是什么依舊存在歧義。如果社會生活是文本,什么是語境呢 馬林諾夫斯基的思想中,語境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依靠它任何一“塊”具體的社會活動被放置。語境由剩余的“當地性”的拼板玩具塊構成,依靠它們那個特殊的一塊找到了它的位置和意義。相反,在談到到底是哪一個研究者翻譯的意思具有優先權時,吉爾茲主義者的傳統中隨處提到的“文本”并沒有明顯的伴隨性語境。吉爾茲用文本術語描述了文化人類學翻譯的種種過程:(a)人種史研究者所做的是生產文本,把過去的事情加以考慮,寫下社會性的論述(Geertz,1973,p.19);(b)“一個民族的文化是文本的總和,人類學家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努力去閱讀它們,(Geertz,1973,p.452)這個文本總和大概由單獨的個體的社會活動和行為的個體性“文本”構成。(c)文化不僅僅是文本總和而且本質上是完整的文獻,一種腳本(“文化,這種被上演的文獻”,Geertz,1973,p.10);(d)文化也代表了一種語境,它構成了參與者把自身和其生活經歷相聯系的語境。(“文化……是人類給他們的經歷定型的意義性結構”;(Geertz,1973,p.312)。最后一個定義把文化的概念具體化為某個事物的狀況,接著用解釋性的語境把它加以定義,而不是指所有的巴厘島人的社會行為,意義和經驗的狀態。借用哈伯特的話語來說,吉爾茲不僅被認為是為 “文本之樹而丟掉了構成樹的木材” ( Hobart ,1985,p.46),而且他忽視了不同類型的文本間的關系,它們互相是如何連接起來的,它們又是如何同語境相連。如果文化的概念像一個具體的事物一樣,代表許多最高級的現代主義人類學的語境觀念,那么兩位大師的觀點的確定性都已被動搖。在吉爾茲筆下,巴厘島人所說所做并不僅僅是巴厘島人的文化方面,而只有在和更加具體化的巴厘島人的文化觀點相連接時才能得到其意義,這就是指當地所有活動的主要語境。 巴厘島人的斗雞和公雞擁有意義是因為在那種文化之中有具體的象征符號在“更深的地方表演”。

克里弗德(Clifford)強調了文化的概念和它所處的時間相關的觀點。最近他談到在觀點上的一個轉變:從一個固定的,靜止的,混沌的一體化文化概念轉向把旅行作為焦點,看成是人類經歷的場地。(Clifford,1997)。現代社會以人們的運動,觀念和事物在先前受阻止的文化邊界中來回穿梭互為交流為特點。他說:“陳舊的語境的概念,正如一個社會活動發生的固定框架,現在通過人們在不同的“互相交叉的語境”中的運動而變得延伸和散播了(Clifford,1997,p.81) 。他還認為保持一些關系的必要,這些關系保存了觀點的不同和相對性的功能(引用于Fardon.1990,p.11)。確切地說,正是這些功能使挑戰宇宙論,形式主義等等成為語境的任務。雖然全球化的進程也許會導致文化的同質性,但是大多數的人大體上依舊生活在相對小的固定的社會世界中,從那里他們得到了他們對于世界的看法。然而,對于現代主義社會人類學語境的確定性的危機已經導致了一個“后現代”時期的出現。就德里達的解構主義來說,這是一個在語境中玩蓄意游戲的態度 (Strathern,1987,p.265) 。在關于社會行為的相關背景是什么這個更加無限制的意義時,“部落”民族(如果他們還是這個稱呼)那些固定的,穩定的文化語境卻步了。這個游戲導致了“我們和他們”這個一貫的區別,以及在翻譯的客體和翻譯者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靠性[11]。翻譯外界行為的人類學觀察學者在觀察和翻譯時也被外界的其他人觀察和翻譯著。另外,從這點看,文化人類學應該變成一個對話,在其中沒有任何一方在任何一個位置或語境下的觀察是優先于他人的。用德里(解構主義思想)的意思講,讀者在文本中閱讀意思時應該允許其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發揮。人類學家不再擁有為他人定義語境和意義的特權了。這應該成為雙方對話中的一部分。此外,保羅·斯特拉瑟恩 (Paul Strathern[美])建議,在讀者,作者和主體事物之間應該思考建立一個新的關系(Strathern,1987,p.265),以便邀請讀者進入到文本和“外部的世界”中進行互動。在語境上,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的轉變看起來是從一個“外部”語境到“內部”語境的運動的一部分。就是說,在這個內部語境中,在文本中讀者被邀請互動的地方,他只是和文本互動,而不是把它在外部世界中的意思相提并論。哈維(Harvey)(1999)在對1992年的世界博覽會中的研究中指出了相似的問題。世博的參觀者在個體性的民族展示中找到了意義。參觀者不是在把民族性展示放到聲稱它們代表的國家體中,而是把它們同參觀者在過去已經參觀過的其他展示和主題公園的娛樂活動相聯系。

然而,從給予事物規則方面來說,在社會人類學領域對于語境的傳統用法的批判,正如他們批判的那樣,同樣地離不開具體語境論。但是,語境產生的本質卻是非常不同。在人類學中,對民族志的新批判出現了一個和相對性語境的重新定義相關聯的思維變遷(paradigm shift)。可是,令人擔心的是,在這個變遷中產生的新知識被縮減成是自覺了。(Strathern,1987,p.268)。哈伯特說到了同樣一件事,他譴責那些在人類學研究的再具體語境論中借用大量本質主義而形成的批判,尤其譴責把“民族志學者的創作本身的本質”認為是難以理解的沒有問題的評論。(Hobart,1990,p.311)

唐細革(Taussig)在下面的一段文章中預示了傳統的語境的坍塌,甚至是淡化。

我想,每個人都能像人類學家那樣,做平常的事并 “研究”它們(庫納小塑像),事物首先是和語境層疊在一起的,然后被剝離出來,但是這樣看上去像是一種借口,失去了意義——即,使事物的重要屬性同時被牽扯進對對象的研究之中和它改變現實的能力之中,并且因此受到危害。(Taussig,1993,pp.252-253)

自身和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為研究提供了框架,尤其是為進一步的自覺提供了方法。

陶西格再一次更加詳細地進行了論述:

老舊的人類學急于從“一個本地人的觀察角度”糾纏住這個非洲(Igbo 伊博人代表白人)白人,解釋他,把他非洲化(和白種人化相反),而我幾乎不知道它在禮儀,信仰和社會實踐的語境。我所知道的所有東西就是這個形象和它的簡單概念(概念來自于1967年Cole的一本出版物上),而我自己就是一個裂斷性的研究對象。

唐細革并沒有解釋為什么自覺和本土人的觀察視角相比都一樣有問題——一個稱在其研究中他自己是個裂斷性的研究對象。對于后者,一個人可以想象得出,這可能是一個更加有趣和有魅力的事情。和唐細革看法相似的一個觀點是馬庫斯(Marcus)和庫西曼(Cushman)的論述,通過作者(民族志學者)把自己換位于一個敘述主體加以自我反思,讀者將可以更加好地鑒定人類學的田野工作。通過從 “傳統的我們—他們的說教形式”轉換到“我們—他們的對比形式”也能夠促進這個鑒定過程。(Marcus和Cushman,1982)。其次,馬庫斯和菲歇(Fischer)解釋說“人類學并非是對于外界的一個無知覺性的收集,而是利用文化的豐富性去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長。”(MarcusFischer,1986,pp.ix-x)。

很大程度上,在德里達理論中有關意義的自由發揮的概念和語境的無邊性的促進下,人類學中在文獻方面的轉折產生了一種德里達理論自身不愿意認同的研究事物——它圍繞著一系列的語境化運動,運動產生了一個成為人類學研究中心的基本個體。(回憶德里達對于語言行為理論的批判,即最終依賴于講話者的意圖去現實限制語境無邊性的概念)。要說明的一件事是,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自己”應該和其他被描述成對象的事物一樣成為研究對象(Crick,1992),這是另一個把人類學定義成是自我成長的原因。

五、結 論

如果接下來的部分能在社會和文化人類學領域幫助我們獲得一些有關語境的知識,那么現在很明顯,在語境和知識之間的關系還有另一個方面的內涵。那就是,建立在不同結構和形式的知識基礎上,有關語境概念的不同的建構。20世紀人類學認識論的基礎是知識的語境化(Strathern,1995,p.3),以及通過這個語境化過程,語境使自身成為知識的對象的方式。(Strathern,1995,p.160;1987,p.276)。在說到完整的本地文化時,民族性的知識可以習慣地被具體語境化;同時,人類學知識是同西方民族中心主義的語境和受馬林諾夫斯基啟發形成的“在原始中發現文明”的觀點相斗爭的。(Strathern,1995,p.256)保羅·斯特拉瑟恩指出,當人們改變語境時,他們就在為自己創造知識。因此,語境和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上世紀80年代,英國社會人類學在語義方面的一個轉折是對人類學家的解釋,制造意義的過程和人類學家研究的對象三者之間的比較性思考的關鍵反省階段。(參看,例如,Parkin,1982)。另一個更偉大的反省是就我們的翻譯準則是如何構建的,以及我們是如何擁有描述和控制語境的能力的。(Parkin,1982,pp.xlvi-xlvii)。研究重點是檢驗知識形式的問題,并且把我們的研究引向于探討作為研究者我們自身的具體語境化行為同當地的翻譯者制造的行為之間的差別。霍利(Holy)和史都克里克(Stuchlik)(Holy Stuchlik,1981,1983)說道在民族知識體系和人類學分析性知識中他們各自對待語境問題的相關論述的問題。因此語境的問題變得更多了:作為一個翻譯性的學科,人類學是如何構成它自身的分析語境,形成它的解釋和翻譯的呢 通過何種方式,我們研究的那些民族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是如何制造出語境,并使之成為在社會生活和事項中被賦予意義的當地社會實踐的一部分。這些疑問就轉移到了對兩種領域中的翻譯和語境化之間的相稱性問題上。哈伯特說,在人類學翻譯中產生的“知識的雙重性評價”——認為民族性知識和人類學知識是有差別的,在用人類學知識解釋時,應該對民族性知識進行闡述。

對語境問題的研究需要對為知識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的知識規則的正確分析。人類學的思維變遷包含知識規則的變遷和對相對語境的相應的概念的變遷。人類學的研究中也包含了知識的雙重評判標準——這是一種把人類學知識和當地的土著民族的知識結構相聯系的方法。這種雙重評判標準應該保持平衡,即人類學的解釋不能扭曲當地性的民族解釋,反之亦然。

因此,問題就是關于能力二字——在說到“其他種類”的知識和具體語境化行為時,能夠代表“這種”形式的知識和一系列的具體語境化行為的能力。能力的問題同時也是在社會生活的動態過程中構成對語境的定義過程的基礎。依照其他可能產生的或制造的定義或運動作為參照,用某種特殊的方式去定義語境或者在某個方向上去形成一系列的具體語境化運動的能力,卻可能被構造成一個政治行為。在阿富汗被抓捕現在還關在美國在古巴的(阿布格萊布監獄)基地的人們,在戰爭的語境下可以被定義為“囚犯”嗎 在戰犯法律的語境下可以被定義為“犯人”嗎 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一個人是否可以被稱為“恐怖分子”或是“自由之斗士”包含了對相關語境的定義的微細卻又重要的轉變。制造具體語境化就是用庫勒的詞匯就是“構建”。這種意義的構建強調了一種劃界的行為——在一系列的限制中,盡可能去排除包含在其中的那些聯系或斷離的事物。包含和排除的過程就是一個能力的過程。它是在我們對于世界的理論性看法和實踐意向的驅使下產生的聯系的意義,它定義了這些框架應該放置何處。此外,加深我們在自己的研究中組織語境方式的理解也許反過來能夠幫助我們意識到在世界其他地方和學術以外的其他人的翻譯行為和具體語境化活動。

人類學的任務就是不僅在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而且在民族翻譯者和民族評論者的知識體系中去研究語境的可能性條件。在人類學的思考下,最好的期望是把這兩個系列的條件放到一種談話式的關系中去考慮。語境被認為是自發性的同時也是知識的生產性財富。實際上,語境是許多個系列的關系,本質上也不是不言而喻的事物。因此我們必須意識這樣一種可能:在構建語境時有兩個平行性的過程——在我們的知識體系中對于我們來講,和在他們的知識體系中對于他們來講。在田野調查中或者在這方面的寫作中把這兩個平行的過程相連接起來。通過對話式的關系,對其他讀者的隨后的傳播和影響也許會形成知識的更深遠的語境。

人類學家不能自欺欺人,去相信他們可以很容易地采用不依靠語境、框架或參考文獻的觀點。他們不能逃避語境的限制!但是語境是可以無限地擴展的,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這樣一個事實:說到語境,準確地講,語境是一種連接方式,是一種為了一定的目的,與社會性歷史性條件下的某個具體事物相關的一系列連接和斷離的連接方式。如果我們作為研究者和社會參與者來給予現象意義和翻譯時出現了潛在的不確定性,我們不應該作為優勢者甚至霸權者的姿態去給予意義和翻譯,能做得最好的就是去審視知識,語境和那個確定了意義同翻譯的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

注釋:

①主要參看哈伯特(1982,1985,1986a、b,1999),斯特拉瑟恩(1987,1995)以及迪利(1999)的著作。

②事物的“社會生活”的觀點和概念來源于阿帕杜瑞(Appadurai,1986),他把這種方式稱為的“方法論式拜物論”的一種形式。

③“對事物的嚴重歪曲”和“自欺”來自于布迪厄(Bourdieu)(盡管后者是從薩達爾(Sartre)那借用來的)以說明符號性的闡述遮蓋和歪曲了事物的真實本質(Bourdieu,1977)。這樣的文化歪曲是一種自欺的行為。

④所以的這些概念來源于牛津簡明英語詞典;也可參看哈勃特(1985,1986a)得到類似解釋。

⑤你不應該被殺。[古英語]

⑥“il ny rien de hors texte”即文本之外無意義

⑦庫勒對德里達持有的語境化行為增添了一個批評論觀點,他指出優先用歷史去挑戰哲學,而后再用哲學辯駁歷史的荒謬理論。

⑧霍利和斯圖克里克在許多著作發表中提出了關于語境問題的觀點,尤其在1981和1983年的出版物中。這些問題涉及到研究者的知識和當地人的知識的差異性。通過給“文化模型”定義一個概念,他們試圖對本土文化語境的問題提出一個具體的解決辦法。這種“文化模型”是一種寬泛的,常識性的背景知識,在民族內部被主觀地分享著,并且常常不僅僅是指當地表演者的意識性解釋和反應。

⑨哈伯特多年以來一直堅持對過度使用翻譯論主義進行一系列徹底的批判。(主要參看哈伯特1982,1985,1986a,1990,1999)。

⑩在他的觀點里,應對構成了那些互相交織的背景的事物進行更進一步的解釋。但他并未給出明確的解釋。例如,他僅僅是依靠“世界體系”(克里弗德,1997,p.276)或者通過布迪厄有關體質性的概念給出了可以被解釋為“分裂的暗示”。(克里弗德,1997,p.44)

[11]正如哈維(1991)描述的那樣,這是語境的一種運用方式。那些在他們的民族演出中展示語境意義的展示者們以及觀看者們形成體驗不僅僅來源于在西班牙的展示中的特點,而是通過對他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類似的展示和休閑活動場所中的體驗找到對照和比較。他們的翻譯涉及到之前在其他地方類似的體驗。這就說明了一系列有關自我參考性表示者的觀點,也說明了“內在文本性”的觀點或者是德里達表述的那樣:“每件事物都是通過參考歷史的痕跡和其他事物的足跡開始的。”

〔責任編輯:覃彩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美女操| 欧美狠狠干|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午夜爽爽视频| 久久综合色视频|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欧美亚洲香蕉|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2020极品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久久黄色一级片|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色综合成人|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a毛片免费观看| 67194亚洲无码|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色在线|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黄色a一级视频| 99精品在线看|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五月婷婷丁香色| 国产在线小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精品91在线|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激情视频综合网| 欧美日本不卡|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A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va视频|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欧美一级在线看|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国产亚洲精品yx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