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解決中的語文綜合性學習
語文新課程改革與研究中,“實際需要”與“能力”成為出現頻率極高的關鍵詞,這說明:語文新課程強調聽說讀寫能力,更強調運用這種能力解決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
“實際需要”的能力,自然應當在“實際”中獲取。培養這種“實際需要”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學生放入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生會面臨一個個問題,隨著這些問題的一一突破,問題解決過程便成為最有效的學習過程。因而,基于問題解決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指向為:運用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能力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或者說,在解決現實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能力。
基于問題解決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最為突出的特征是真實情境的建構。這里所說的真實情境即生活中的“此情此境”,就是要把學生引向社會、引向社區、引向大自然,讓學生發現現實生活中有價值的真實問題,從自己的視角予以思考,分析問題,并且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里的真實情境應具備這樣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有一項或一項以上的真實任務。學生在這個學習情境中都有一項或一項以上的與現實生活相關的真實任務,在這些任務的完成過程中與社會接觸,與他人溝通、合作。
第二,有豐富的能力培養因素及豐富的問題要素。這個真實情境要有豐富的問題要素,等待學生去發現、分析、解決。這個真實情境還要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第三,有充分的語文實踐活動。義務教育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求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開展學習活動,其情境應有充分的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實際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二、基于問題解決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模式
基于問題解決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根據問題解決的線性過程進行的子模式建構。
對問題解決過程,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劃分,比如布朗斯福特的問題解決過程包括五步:問題識別、問題表征、策略選擇、策略應用、結果評價;斯騰伯格的問題解決過程包括六個步驟:問題的確認、問題的定義、問題解決策略的形成、問題的表征、資源的分配、監控和評估;我國學者高文將問題解決的過程歸納為五個階段:問題的識別與定義、策略的選擇與應用、問題的表征、資源的分配、監控與評估。盡管這些問題解決過程各有不同,但究其實質,都是對問題解決過程的一個線性梳理,都是對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的細化。
因而基于問題解決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在進行教學建模時,基本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線性結構構建一個由五種子模式組成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模式群;不同年級采用不同的子模式開展學習活動;不同的子模式則有不同的目標側重點,對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各有側重。應當看到的是,問題解決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各個階段不可能截然分開,任何一種子模式都是一個完整的問題解決過程,但在不同學期不同的子模式中,學習的重點是可以有差別的,即在不同的模式中選擇問題解決過程的不同階段予以強化。如:初一年級強調發現問題的敏銳感及所發現問題的質量;初二年級強調分析問題方法的合理性、科學性;初三年級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結論。初中各學期采用各有側重的不同子模式,既利于教學的組織實施,又利于總目標的階段化、具體化,還可以避免模式的呆板化、形式化。
基于問題解決的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模式學期實施表:

三、兩個案例
(一)活動組織模式:“我們身邊的×路公共汽車”
教學目標:
1.學會與人合作。
2.學會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整理,并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
3.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有禮貌地與人交流。
活動重點:
1.用恰當的方式把自己的觀點或收集的資料展示出來。
2.合作組織公益活動。
時間安排:三周。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階段:仔細觀察生活。
1.在上學和放學時仔細觀察所乘坐的公共汽車,就同一時間段不同站點的交通擁擠狀況和存在的其他問題(如車次時間安排、硬件設施、道德觀念等)做好記錄,并以自己擅長的方式收集典型材料(如攝影、速寫、文字等)。
2.整理觀察記錄,提出一個最嚴重的問題,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
第二階段:交流觀察記錄,按問題分小組。
1.與同學交流觀察記錄,根據交流情況,同一問題的組成一個小組。
2.小組討論如何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合作學習,并形成一個文字方案。
第三階段:公益宣傳。
1.每小組根據自己的主題設計一個宣傳廣告語,并設計一個標志。
2.將本小組整個學習過程中收集、創作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布置一個展板,并撰寫相應的解說詞。
3.走上街頭,在學校附近的公共汽車站組織一次公益宣傳活動。
第四階段:評價。
1.小組內根據成員提供的資料進行互評。
2.根據公益宣傳活動中的社會效果進行小組間的互評。
3.教師根據第一階段的自主學習情況和第二、三階段的合作學習情況及社會效果等綜合情況對小組進行評價。
點評:七年級上學期,學生剛由小學升入初中,語文綜合能力有待提高。活動組織模式針對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合作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以讓他們形成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必備的基本能力,為以后較為復雜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打下基礎。上述案例,是按活動組織模式的要求進行的教學設計,整個設計立足于觀察與發現,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培養仔細觀察生活的習慣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為下一學期觀察體驗模式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調查分析模式:“我們身邊的環境污染”
教學目標:
1.培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2.學會與人交流,在交流中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3.初步學會通過網絡、書籍查找資料的方法。
活動重點:
1.通過訪問調查獲取信息。
2.結合收集的資料,分析自己發現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時間安排:兩周。
教學設計:
第一階段:發現問題、了解問題。
1.仔細觀察生活,在你熟悉的環境中發現污染現象。
2.多渠道查閱資料,了解這一污染現象的主要治理方法。
3.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發現,并與探討相同內容的同學討論這種污染現象的相關問題。
第二階段:根據已有資料或調查結果分析問題。
1.自己設計提問,訪問調查了解這一污染現象的嚴重程度。
2.自己設計提問,訪問調查了解導致這一污染的主要原因。
第三階段:解決問題。
1.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展示自己發現的典型資料,可以是實物、照片、文字等。
2.寫一份調查報告,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點評:調查分析模式的學習重點是在語言活動中培養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強調方法性知識的運用,要求學會通過各種途徑充分收集資料,在此基礎上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合理的分析,分析時強調邏輯性、合理性、科學性。上面這一案例體現了語文綜合性學習跨學科的特點,整個活動整合了語文、數學、自然等學科,同時又以語言活動為中心。學習重點放在多渠道收集資料,利用收集的資料分析問題上,盡管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的不是學習結果,但從學生的學習結果看,本次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文《教學模式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陳英和《認知發展心理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