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泉老師的課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出了三個維度的貫徹和實施。比如,知識與技能方面,復習了《詩經》的相關文學常識,解釋、學習了詩歌中的字詞。過程與方法方面,最突出的是引導學生進行關于“哀景寫樂情”的討論。老師給出了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看法,雖然最后沒有得到統一的結論,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創造了讓學生參與討論的過程,讓學生在討論中探究、拓展。其次是板書,邊理解邊板書,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將詩歌的內容、表現手法以及主題清晰地展示了出來。過程與方法還體現在細節上,比如在學生不理解為什么反復吟唱戰馬、裝備時,老師并不急于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先從“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豈不日戒, 狁孔棘”中讀出“戰事頻繁”來再回過頭來理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體現在能在詩歌的整體理解和誦讀中,讓學生反復體會“怨戰”和“思歸”的主題。
這一堂課還有兩個方面處理得很精當:一是導入部分,由大家非常熟悉并引以為榮的張謇先生的對聯引到孔子對《詩經》的評價,再談到現代人語言的貧乏和《詩經》語言的優美典雅。這樣的導入親切而利于學生接受,同時古今對比,更具說服力。二是對第六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鑒賞。這是本詩的重點,陳老師緊緊抓住了這一點,很深入、細致:在導入部分,就為品味這四句的精妙做好了鋪墊;然后利用相關評論,由謝玄的首肯到王國維關于“感情真”的評價再到王夫之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為學生營造了探究的氣氛和情景;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及時進行了拓展閱讀,讓學生通過元稹的《行宮》加深對“以樂景寫哀情”的理解;在探討的過程中,還鏈接了宋之問的《渡漢江》,讓學生深入理解戍卒“哀”的深層原因,從而更好地把握《采薇》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