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體設計
一、學情分析
寫人、記事是記敘文的基本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初步了解了記敘文的相關知識,但仍處于感性認識階段。本單元的學習就是要進一步了解寫人記敘文的特點,并進行系統的讀寫訓練。
二、單元設計思路
就教科書的編排看,第一單元敘事,第二單元寫人,第三單元寫景,三個單元各有側重;從所記人物看,本單元四篇課文,無論是寫生母、養母,還是老師、科學家,都各具特點;從寫作手法上看,《回憶我的母親》《“兩彈”元勛鄧稼先》用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小巷深處》通過肖像、神態、動作等的精刻細畫表現人物,《我的老師》運用襯托手法表現人物。教法上,前兩篇課文為精讀,重在探討刻畫人物的方法和規律;后兩篇課文為略讀,重在訓練學生讀寫記敘文的能力。鑒于選文人物形象感人、抒情色彩濃的特點,教學時宜采用朗讀感悟和討論質疑的方法。另外,還可以補充一些閱讀材料,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靈活應用。
三、單元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掌握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2.教給學生讀寫記人記敘文的方法。
四、課時分配
共8課時:《回憶我的母親》《小巷深處》各2課時,《我的老師》《“兩彈”元勛鄧稼先》各1課時,補充閱讀1課時,快速作文1課時。
《回憶我的母親》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這是一篇傳統選文,過去多把它處理為革命回憶錄、敘事散文或悼文。在此以寫人記敘文的形式出現在單元首篇,應重點學習其以具體事例寫人、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章法。本文條理清楚、語言質樸,教法上應以朗讀感知、導讀設疑、點撥討論為主。
二、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具體事例寫人的手法。
2.領會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方法。
3.揣摩質樸、真摯的語言特點。
4.感受朱德母親的高尚品德,體會作者的思念、敬愛之情。
三、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1)誰都有自己的母親,母親的愛像大地、像陽光、像高山、像海洋,母親的愛最淳樸、最博大、最崇高、最寬廣。今天學習的《回憶我的母親》,敘述的是朱德的母親平凡而感人的一生。
(2)從學生介紹朱德或1944年4月延安各界公祭朱德母親的情景和挽聯入手。
2.重點、難點突破
(1)將課文大致分為三個部分。朗讀第一自然段,說說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2)教讀第二部分,說說課文選取了哪些材料、表現了母親的哪些品質。
①朗讀2—7段,使用要點概括法,說說文章選取了哪些具體事例,表現了母親的什么性格特點。
②瀏覽8—13段,以時間為線索列表,說說寫了哪些事例,表現了母親性格的哪些側面。
(3)寫法探討與結論:
①事不在大,典型就行:小中見大,利用生活瑣事表現人物性格是寫人常用的手法。
②片段寫人,不求完整:寫人的文章重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寫事不必追求完整。
③線索明晰,結構嚴謹:這一部分是如何組織材料的?本文的結構布局有何特點?
④本文哪些地方有議論?集體朗讀14—17段,說說它們的特點和作用。
3.語言賞析
(1)平實深刻,真摯深情。全文沒華麗的詞藻,多尋常樸實的白話,但尋常中見崇高,樸實中見真情。如:“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又如文末“我應該感謝母親”等發自肺腑的抒情和詠嘆。
(2)情感滲透,虛詞不虛。如“但我……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一個“竟”字,既有哀思又有遺憾,也有對黨的事業的忠誠。
四、拓展延伸
利用一節課時間自主閱讀老舍、鄒韜奮、胡適《我的母親》,梁從誡《回憶我的母親林徽因》,王朔《回憶我的母親李婉芬》等同題散文(網上搜索可見),比較異同,擴展視野。
《小巷深處》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生動地刻畫了一位盲養母的形象,抒寫了母女之間感情的變化,探討了愛的倫理。教學上分“感知內容—討論人物—研習寫法”三個環節。
二、教學目標
1.揣摩通過外貌、動作、心理和環境描寫表現人物的方法。
2.學習以人物情感的變化組織文章的方法。
3.感受母愛,感悟親情,感知人性。關懷弱者,培養愛心。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吟誦或交流寫母愛的警句、歌詞和詩文。
(2)如果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的一種本能,那么,一個盲人收養棄嬰,并對其傾注無怨無悔無私的愛,更彰顯了人性的光輝。今天所學習的《小巷深處》就凸顯了這種人性的光輝。
2.朗讀感知主要內容
(1)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2)文章線索是什么?結合有關句子說說“我”對母親的感情有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線索:以“我”對母親的感情變化為主線。情感變化過程:滿足—自豪—沉默—厭惡—悔悟。變化的原因:幼年時純真、長大后虛榮、最后幡然醒悟。
3.分析人物形象
(1)母親為“我”做了哪些事?用“母親是一個
的人”的句式說一句話。
(2)結合文本,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討論:“我”是個壞女孩嗎?
4.合作研習精彩章句
(1)找出描寫母親外貌、神態的語句,仔細品味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2)依據課文有關詞句,用速寫的方法,為盲母畫像,看誰畫得逼真傳神。
(3)體會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思考如何把文章寫得細致生動。
(4)配樂朗誦:好文章往往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集體朗誦第25—28段(其中老婆婆的話教師來讀)。試著讀出母親的偉大和“我”的懺悔。(可配《燭光里的媽媽》《媽媽的吻》《懂你》等歌曲旋律。)
結語:同學們,今天一位盲母親和她的養女,用她們真摯淳樸的感情,為我們演繹了一段凄美感人的故事。我們該如何對待我們的母親呢?我想說的是:母愛偉大,珍愛親情。(板書)
四、拓展延伸(選作一)
1.為父母做一件具體的事(比如為父母做一頓飯,為家里做一次清潔,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腳等),來感謝他們對自己無微不至的愛,寫下自己的感受。
2.以“母愛”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以情感的變化為序組織材料,通過生活瑣事、人物言行和細節來表現人物。
《我的老師》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本文是自讀課文,側面描寫和反襯手法是文章的重難點;教學時宜抓大放小,長文短教。
二、教學目標
1.訓練速讀與概括大意的能力。
2.理解側面表現的手法。
3.領會莎利文老師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愛的力量,學習海倫挑戰生活的態度和頑強的毅力。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教師或學生介紹海倫·凱勒的事跡。正如作者所說:“作為一個盲、聾、啞集于一身的人,我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所以能夠取得一些成就而沒有成為白癡,主要應歸功于莎利文老師。”
2.速讀討論:
(1)海倫在學習上有哪些障礙?針對這一特殊學生,莎利文老師教了些什么,是怎么教的?
(2)莎利文老師教育成功的關鍵是什么?莎利文是怎樣一個老師?(自由討論)
(3)梳理文章思路:
(1—3段)莎利文老師到“我”家。
(4—25段)莎利文老師教育“我”。
(26段)“我”對莎利文老師的感激之情。
3.深入探究:
(1)本文題目是“我的老師”,可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筆墨寫自己?
(2)怎樣寫好寫人的記敘文?
①確定寫作對象及其性格特點;②搜索那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③考慮線索、順序、結構等的安排;④運用多種寫人的方法;⑤關鍵是真實、生動、細致。
四、拓展延伸
將本文和魏巍的《我的老師》相比較,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可從主題、人物、寫法、選材、組材、語言特點等方面比較。)
《“兩彈”元勛鄧稼先》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這是一篇人物通訊,謳歌了“兩彈”元勛鄧稼先不畏艱苦、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應讓學生聯系各自的學習情況,自定重點,查缺補漏,自主閱讀。
二、教學目標
1.熟悉內容,了解人物的崇高品質和性格特征。
2.學習運用小標題使文章層次清楚的手法。
3.體會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讓學生介紹搜集到的關于鄧稼先的資料,引導學生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
2.學生朗讀課文,自主設疑:
(1)引言后冠有小標題的三個部分各記敘了哪三件事、如何寫的、有何側重?試用一句話概括其內容和人物的精神品質。討論后明確:
接受使命,參加研制:重點寫激動心情。(以身許國,無私無畏。)
扎實敬業,完成設計:重點寫敬業精神。(艱苦創業,扎實嚴謹。)
再接再厲,無私奉獻:重點寫獻身精神。(身先士卒,獻身祖國。)
(2)本文的三個小標題位置可以互換嗎?為什么?
(3)文章多處寫到核武器研制的艱苦環境,這對突出人物有何作用?明確:
自然環境:“只是一片莊稼地”、大戈壁的風刀霜劍、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寒等。
社會環境:蘇聯毀約、國外資料嚴密封鎖、科技人員寥寥無幾、沒有大型計算機等。
作用:突出環境的艱苦,對表現人物起烘托作用。
(4)解讀人物,合作研究:
全文圍繞鄧稼先這位核心人物,記錄了他感人的言行和動人的故事。把你深受感動的語句、語段找出來,以小組為單位,把你體驗到的情感讀出來、談出來或寫出來。
四、拓展延伸
“兩彈”元勛們的科學功績已彪炳史冊。當今科學大家也比比皆是,建議經常觀看電視新聞和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大家》等欄目,了解科技發展,感受大家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