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鄭逸農先生的《“非指示性”語文教育:一種教育理念》,筆者有些不同意見。
一、關于“非指示性”教學的幾點認識
我們以為,“指示性”教學與“非指示性”教學的對立,本質上不在于“指示性”的有無(同期歐陽林先生說“非指示性”教學并非無指示性,可謂一語破的),而在于指示性實施時機的前后和實施當中的隱顯。“指示性”教學的指示性實施在前,教師在上課前就給學生規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問題,并且是顯性的,而“非指示性”教學則實施在后,在讓學生針對文本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因勢利導,動態生成具體的教學目標,最后完成教學任務,其指示性的實施是隱性的。
“非指示性”教學可能受到言語習得理論的啟發,承認人是在不斷糾“錯”中進步的。所以較傳統的“指示性”教學而言,它更寬容學生出“錯”,甚至鼓勵學生出“錯”,鼓勵學生將自己對文本的真實想法、真實認識充分地表達出來,而后再來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認識,從而讓學生最終對文本產生真正而深刻的認識。我們以為,傳統的“指示性”教學中學生也是會出“錯”的,教師也有糾“錯”的任務,只不過它沒有“非指示性”教學這么自覺、充分而已。從這個角度講,“非指示性”教學自然比“指示性”教學高明,符合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理念。
“非指示性”教學并不是橫空出世的,其精神、實踐早在錢夢龍、洪鎮濤等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中就存在,我們只要看看他們的著作和相關的教學實錄就可以明白,只不過他們沒有使用“非指示性”這個概念。當然,這也說明了鄭先生在理論和實踐上的自覺,他在“非指示性”教學理論的概括、完善和大力實踐上,功不可沒。
二、從《一堂〈故都的秋〉“批判會”》看非指示性教學的幾點商榷之處
鄭先生說:“傳統的‘指示’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一切由教師說了算。教師在上課前就給學生規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問題,甚至連哪個問題該怎么回答、該由誰回答都規定好了。學生只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工具?!薄肮P者的‘非指示性’語文教育對此作了反撥和顛覆,以‘二不’‘四自’為核心精神:不指示學習目標,不指示問題答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和文本特點,自主確定或共同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然后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在互動與對話中,自主形成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自主生成語文素養,自主走向精神成長。教師主宰轉向師生對話,師生互為老師,相互教育,共同成長?!崩碚摵芡昝?,但具體落實起來并不那么容易。具體到《一堂〈故都的秋〉“批判會”》這個教學實錄,我們有以下疑惑。
1.在學生對文本的研讀階段(第一課時),教師所設計的四個問題算不算“教學目標和教學問題”?這與傳統的“指示性”教學的教學設計有什么本質區別?至少我們平時的教學設計也是這么做的,而我們所用的是傳統的“指示性”教學模式。
2.學生課堂交流階段(第二課時)就是圍繞這四個問題按部就班地進行的,不能說“教學目標和教學問題”不明確。我們以為,與鄭先生所說的傳統的“指示性”教學相比,鄭先生所設計的“非指示性”教學的問題實質上是更注重從宏觀上著眼,微觀的問題留在了課堂交流當中,根據學生的認識實際來動態生成。這就是我們從這個教學實錄中所看到的“非指示性”教學與“指示性”教學最明顯的區別。如果我們的認識不錯的話,那么習慣于傳統的“指示性”教學模式的朋友們就只需注意將“教學目標和教學問題”設計中的微觀問題去掉就行了,讓這些微觀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自然生成(根據學情動態生成),而不必明確寫在課堂設計中。
3.對學生的課堂交流,教師的掌控其實還是有明顯的傾向性。作者說,這47人的高二(5)班真正喜歡《故都的秋》的只有10人,不喜歡的有36人。我們發現在學生的自由發言中,不喜歡的學生所談的理由倒要比喜歡的人說得透徹、充分,因而更具說服力。汪琪瑤、黃峰峰、黃宣滕等同學是真正從文本本身來闡述不喜歡的理由的,應該說其中的一些理由不無道理,從中可看出這些學生確實有主見。而夏玲意、寧晗等同學所說的喜歡的理由卻蒼白無力,基本上是貼標簽而已?,F在的教輔資料滿天飛,它們一般都是從正面來闡述此文。哪個學生手里都或多或少地擁有一些資料,于是很多人都成了資料的“俘虜”,跟著教輔資料人云亦云。夏玲意等同學的觀點可能與此有關。因為教師的先入為主(“我聽了大吃一驚,沒想到郁達夫這篇‘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總也有五十年上下’的散文名篇竟被這個血氣方剛、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學生批得一無是處!”“我很疑惑:‘怎么會有這么多人不喜歡呢?’”)于是教師便要千方百計地引導那些不喜歡的學生去喜歡。怎么做呢?轉移話題:“我先為喜歡本文的同學創設一個發言表態的環境?!弊屜矚g此文的同學說話其實還不是教師的真正用意,教師的根本目的是要讓那些本來不喜歡的人也開口說喜歡(培養感情),于是,“喜歡本文的同學說得差不多了,我便接著介紹郁達夫之子郁飛寫的回憶文章《關于我父親的〈故都的秋〉》,讓學生了解這篇‘急就章’成功誕生的背景以及成功的原因”,“然后讓大家交流第二個問題:找出喜歡的片段進行賞析”。這一招果然奏效,喜歡的、不喜歡的基本上都入彀中。這還不夠,接下來馬上又來一招:“如果說本文的描寫是成功的,你能概括出幾條‘成功秘訣’嗎?”于是連最先“批判”文本的汪琪瑤也開始找成功秘訣。大多數說不喜歡的學生為什么會這么容易就改變觀點了呢?關鍵是“如果說本文的描寫是成功的”這個預設傾向性太強了。我們總覺得教師的這種做法與前面的“二不”“四自”宣言相違背,這種做法的實質與傳統的“指示性”教學沒有什么大的區別,只是教師的課堂掌控手段更隱蔽而已。
4.教師展示給學生的資料中,《關于我父親的〈故都的秋〉》也好,《〈故都的秋〉的畫面美和音樂美》《著意繪秋景,閑筆出真情》也好,都是《教師教學用書》上的資料。這與傳統的“指示性”教學用教參又有什么本質區別?
5.教學實錄中學生口中的“喜歡”“不喜歡”其實是有不同的內涵的,有的是喜歡不喜歡“散文”,有的是喜歡不喜歡“秋天”,有的是喜歡不喜歡《故都的秋》這個文本,并不是同一個概念。這一點,教師似乎沒有注意。
(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的體驗,一些教師為了貫徹這個思想,總是問學生“你讀懂了什么”“從中體會到了什么”。不可否認,很多時候學生的體驗結果并不能令人滿意,那么,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合理地體驗文本呢?歡迎大家來稿參與討論?!幷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