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詞短語一般是由一個介詞加上一個名詞性詞語構成的,它可以是簡單的組合,也可以是復雜的組合,其中一些構成成分不可或缺,也不可多余,否則就會影響整個句子的間架結構和句義表達。例如:
(1)當記者就左超英之死是否是周軍一手造成,以及左超英家屬要求追究周軍的刑事責任的理由是否成立時,公安分局與法院的相關人士均表示這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廣東政法報》2000年9月16日)
例(1)句首狀語“當……時”是由介詞“當”與名詞性偏正短語“……時(候)”構成的介詞短語,但“時”前的定語“記者就……成立”,結構混亂,表意不清。原因之一在于其中的介詞“就”所帶的賓語不完整,應在“左超英……成立”之后加上“的問題”,使之成為完整的賓語,然后再在它后面加上動詞“采訪”。這樣,讓“就……的問題”修飾“采訪”,讓“記者就……的問題采訪”,做“時”的定語,充當句首狀語的介詞短語“當記者就……的問題采訪時”就可以立住了。這個介詞短語比較復雜,一方面是比較長,一方面是大的介詞短語里又套了小的介詞短語。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格外注意,要注意其中每一個層次的結構的完整性,避免造成成分殘缺。
(2)犯罪嫌疑人與他兒子同齡的劉某曾經同居過。(《公安語用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
例(2)簡縮一下就是“犯罪嫌疑人與劉某同居”,其中的“與”是連詞。但是聯合成分“他兒子同齡的劉某”語義上說不通,應該在前面加上介詞“和”,使句子變為“犯罪嫌疑人與和他兒子同齡的劉某曾經同居過”。這個句子的問題在于少了一個介詞,使“他兒子”無所依附。
(3)杰梅茵·格里爾對于中國讀者可能有些陌生,但在西方的知識女性中卻是大名鼎鼎,尤其在澳大利亞,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作家文摘》2002年12月24日)
例(3)第一分句主客體倒置,誰對誰的關系沒有搞清楚。從全句來看,不是杰梅茵·格里爾對中國讀者感到陌生,而是中國讀者對杰梅茵·格里爾感到陌生。孤立地看,這個句子可以改為“中國讀者對于杰梅茵·格里爾可能有些陌生”,也可以改為“杰梅茵·格里爾對于中國讀者來說”。聯系下文,可知全句的主語是杰梅茵·格里爾,所以采取第二種改法。
(4)街頭不法分子多以中老年人為目標,因此,您對與陌生人的搭訕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某派出所2004年春節《致居民朋友的一封信》)
例(4)第二小句中的介詞短語“對……的搭訕”里又包含了一個介詞短語“與陌生人”,作“搭訕”的定語。“搭訕”是一個主動動詞,表示“為了想跟人接近或把尷尬的局面敷衍過去而找話說”,句中本是指陌生人的行為,而“與陌生人的搭訕”卻使行為的發出者成了“您”。應將介詞“與”刪掉,讓“陌生人”直接作“搭訕”的定語,即“您對陌生人的搭訕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5)有的國家規定,對居住在外國的本國公民回國也須辦理入境簽證。(《簡明公安詞典》,群眾出版社1990年)
“回國也須辦理入境簽證”的主語本應是“居住在外國的本國公民”,但由于“對”的介入,“居住在外國的本國公民”就成了介詞短語的賓語,這樣,“回國也須辦理入境簽證”就沒有了相應的主語。應把“對”刪去。
(6)人口販子改進了他們的走私犯罪方法,由向為那些沒孩子的夫婦提供嬰兒,變為向為他們提供代孕婦女。(《世界婦女博覽》2001年第10期)
例(6)中出現了兩個介詞帶一個賓語的現象,這既不符合漢語的組合規則,又沒有必要。介詞“向”和“為”都有引進動作行為受益對象的作用,因此,應刪去其中的一個。
例(1)、例(2)、例(3)為介詞短語成分殘缺,例(4)、例(5)、例(6)為介詞短語成分多余。這類語法錯誤往往出現在較為復雜的語言片段里,有時不易被察覺。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定的語法邏輯知識,否則我們將無從發現,無從入手分析,也就更談不上修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