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如何讓學生學好《故都的秋》一直是個難題。鄭逸農老師運用“非指示性”教學法來引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見《語文建設》2006年第1期),不失為一法,很值得探討。
從教學實錄看,我們知道鄭老師是這樣教這篇課文的:第一節課是書面研讀,鄭老師設計了四個問題供學生研讀:①你喜歡這篇文章嗎?為什么?②請找出你喜歡的片段進行賞析。③如果說本文的描寫是成功的,你能概括出幾條“成功秘訣”嗎?④比較《我的空中樓閣》與《故都的秋》的風格,可以用比喻來表述。第二節課是就以上四個問題進行課堂交流。第三節課鄭老師談了自己的觀點以及其他一些專家的觀點。
這是運用“非指示性”教學法進行教學的一個典型課例,從當期《語文建設》刊載的幾篇相關文章看,專家們對這一課例是比較贊賞的。但是細讀實錄,我們卻不難發現一些問題。實錄沒有詳述第一、三兩節課的情況,只是詳細記錄了第二節課的課堂交流,因此筆者主要針對這節課進行探討。
一、這個“非指示性”教學課例實際上不符合“非指示性”的原則。鄭老師反復強調的“非指示性”教學的核心精神是“二不”“四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自主確定或共同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可是這堂課學生交流的四個問題全是鄭老師提出的,而不是學生自主確定的。鄭老師在實錄部分的第三段還詳細敘述了自己為什么提這幾個問題以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第一個問題是我從直覺中冒出來的?!薄暗诙€問題是第一個問題的理性延續?!薄暗谌齻€問題是希望學生從中獲得寫作上的啟發,有所悟,有所鑒。”“第四個問題則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理解?!边@不是已經把授課的目標和內容確定好了再讓學生去討論嗎?這與一般的語文課有什么區別呢?
二、不該提出的問題浪費了太多時間。從實錄可以看出,這堂課是從交流第一個問題“你喜歡這篇文章嗎?為什么?”開始的。交流開始后,接連有12位同學發言,但前7位都是大談不喜歡《故都的秋》的,理由充足,頭頭是道;后5位勉強談及喜歡,卻說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不喜歡的無論從人數還是從氣勢看都以絕對優勢壓倒了喜歡的,這著實讓人感到很不是滋味。如此善待學生而不善待文本恐怕也不是辦法。其實,教一篇課文是沒有必要問學生喜歡不喜歡的。因為一來這篇文章已經選入課本了,不喜歡難道就不學嗎?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從正面進行引導,讓學生喜歡課文,對課文產生興趣,這樣的課才比較有意義。二來任何一篇課文都會有學生說不喜歡,即使是魯迅、巴金的文章,也還是會有人不喜歡,討論這樣的問題只能為正確理解文本設置障礙及浪費時間,實在看不出有什么積極意義。
三、該提出的問題卻沒有提出。學習《故都的秋》最關鍵的是什么問題呢?筆者認為應該是如何讓學生理解秋天的“悲涼”是美的。郁達夫在文章的開頭就說“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扒濉焙汀办o”比較好理解,“悲涼”卻不大好理解,因為中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審美經驗,因此教師有責任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悲涼”為什么是美的?我們至少可以從這樣三個角度來考慮:1.悲涼能讓人直視生命的弱小,對生命產生憐憫之心、悲惜之情。2.悲涼能讓人沉思生命的周期、感嘆世事的滄桑,引發人們內心憂傷的體驗。比如我們面對一棵枯樹,我們就會想,我們眼前的這棵枯樹啊,它也曾枝繁葉茂過,也曾生機勃勃過,可如今它卻枯萎了,高大挺拔的樹都有衰頹的時候,何況其他東西呢?因此,相對于大自然來說,生命是多么的短暫、多么的渺小。而且,人對繁華的消逝有種無可把握的悲哀,這種繁華可以指仕途的順利、人生抱負的施展,也可以指對人世間一切溫情摯愛的品嘗,然而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消逝,正如繁花似錦的春天必然要被肅殺的秋天取代一樣。3.悲涼能讓人體味轟轟烈烈之后歸于平平淡淡的心境,使人不再虛華、不再躁動。從這三個角度來看,悲涼能引起人們對生命和世事的更深層次的思考,是一種理性的美。只不過這種美是很深沉的,一般人不易品味。明白了這個問題,我們就不難理解郁達夫為什么要租破屋住著,然后再品味牽?;ā⒙淙?、秋蟬等略帶悲涼意味的景致。
類似的問題都是該提出的,遺憾的是,這節課只字未提。
另外,筆者認為“非指示性”教學不大適合我國目前的中學教育。眾所周知,我國目前的中學教育采用的是大班制,而且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胺侵甘拘浴苯虒W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讓學生交流,可是一堂課時間有限,學生顯然不可能充分交流。鄭老師的《一堂〈故都的秋〉“批判會”》應該說是運用“非指示性”教學法進行教學的典范,但是發言的同學也只有一部分,還有很多同學無法交流。而且一般情況下,一個班級喜歡發言的就是那么幾位同學,多數同學是不喜歡發言的。如果我們的教學都采用“非指示性”教學法,那肯定會有很多學生失去學習的機會。
參考書目:
1.鄭逸農《“非指示性”語文教育:一種教育理念》,《語文建設》2006年第1期。
2.鄭逸農《“非指示性”教學模式初探》,《語文學習》2000年第7期。
3.吳立崗主編《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